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2024-08-11 00:00:00张红礼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导图课文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习主体在了解了学习客体的具体细节后,根据学习客体内容的特殊性,经过分析思考后形成关于学习客体的图文并茂式的一种思维工具,有助于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能够将课文浓缩成一幅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将课文内容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方式呢?笔者试以低、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作若干探讨。

一、思维导图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篇幅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的文本分析过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阅读边画出思维导图,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字词提炼出来,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以诗歌的形式分别叙述了两个不一样的“我”。第一个“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出发走出天山,到达自己遥想的北京城,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第二个“我”沿着弯弯的公路走出北京,前往遥远的新疆,看天山上美丽的雪莲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出诗歌中的两个“我”形成的两条线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的思维导图:以课文的标题为中心,先后写出了“妈妈说”和“爸爸说”的两个“我”,分别从天山出发到达遥远的北京城、从北京城出发到达遥远的天山。教师将课文的内容浓缩在思维导图中,能够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和背诵课文内容,也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的关键信息。

二、思维导图在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中年级的语文课文不仅在篇幅上有变化,在写作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性,而且还在文中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思维。根据不同的文本结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阅读理解水平。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年级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本身的,还可以是关于作者写作手法的。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海上日出》一课,作者按照早晨太阳升起时的变化顺序,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作者先后从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光亮程度、位置不同等方面进行描写,着重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以下”“出现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等画面。课文的写作条理清晰,描写的景物特点鲜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汇,绘制思维导图,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的表达效果。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以课文题目为中心,四周安排的是文中描写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时间。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出晴天看日出与赞日出景观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内容。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提炼出日出前的景象“天空一片浅蓝”“出现一道红霞”等,日出时的景象“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等。紧接着,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继续引领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赞叹日出景象“一片灿烂的亮光”“镶了发光的金边”“染成紫色或红色”等。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把握了文章的关键信息,学会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地点变化的顺序、空间交替的顺序等开展写作活动,锻炼了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年级的语文课文在运用抽象思维开展学习活动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一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以小说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知人物形象。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情绪变化,突出腊八粥带给人的感受。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匆匆》一课,作者从始至终紧紧地围绕“匆匆”二字,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并没有描写具体的人物、动物、景物,而是以匆匆逝去的时间为载体,抒发心中的感慨。在课文的开头,作者通过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的变化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作者进行了具体分析。学生阅读课文,捕捉到了时间流逝的信息: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到了晚上从身上跨过去,从脚边飞过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分析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相关信息,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学习完《匆匆》这篇课文后,再浏览这幅思维导图,便能够将文中的关键信息尽收眼底: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开头与结尾互相呼应,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描写了具体的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提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句、形容词,绘制一幅融合文章的整体结构、具体内容、写作手法的思维导图。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这一学习方式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起到帮助学生从总的层面理解与学习课文,又能够在学生学习课文时从某一具体的视角分析文章的某个具体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图文并用,将文章中互相关联的信息清晰地呈现出来。

[本文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学会2024年度“行知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24XZ264]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书香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导图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