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4-08-11 00:00:00彭秋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笔者微课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课短小精练,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的语言结构变得清晰明朗,语言活动有迹可循。

一、察微洞幽,聚焦难点

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恰恰就是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脱离具体事物和情境进行逻辑推理,对一些抽象的或概括性较强的知识点感到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察微洞幽,利用直观形象的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化解模糊点。

(一)遇水搭桥,攻克薄弱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制成专题微课。新课标对学生写字的要求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具体要求为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写错别字。在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中,学生经常将“买”和“卖”二字混淆,笔者制作了“买卖二兄弟,字里藏秘密”的微课,帮助学生辨析字形,了解字义。

在微课视频中,笔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先出示《千人糕》中的“买”字,讲述“买”的字体演变过程,适时停顿,与学生互动;接着,笔者以动画演示“十”部的由来,最后回归文本,以通俗易记的歌谣“买卖二兄弟,字里藏秘密。缺‘十’就要买,有‘十’拿去卖”强化训练成果。在后续的听写训练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两个字掌握得非常扎实,错误率明显降低了。由此可见,微课针对性强,能够帮助学生集中力量攻破薄弱点,降低错误率,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逢山开路,化解模糊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识和理解盲区,把重心聚焦学生需进一步探究的模糊点,巧借微课之“翼”,拓展文本内容,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与几千年前的诗人进行对话,由于时间跨度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意象及疑难字词往往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化模糊为具体。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示儿》中,“元”在书中的注释为“同‘原’,本来”。教材并未详细解释原因,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少学生在默写时将“元”误写作“原”。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笔者在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的基础上,以王安石的《元日》这篇课文中的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接着,笔者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探究“元”的意思。“元”本义是人头,后引申为“开始、第一”“原来、本来”。

在学生充分理解“元”的字义后,笔者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整句话的意思,检验学习成果。

教师指导学生突破理解“元”字的模糊点,有利于深入感悟古诗的内在韵味。因为“元同‘原’,本来”说明作者临终前早已知晓“万事成空”的现实,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但悲”一词,语意发生了转折。既然死后万事空,诗人何必悲愤不已?以“元”为线索,结合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句和生平资料,学生理解诗人那深沉的爱国之情便水到渠成。

二、见微知著,化零为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活动经验,如果不加以归纳总结,学生的思维易呈现碎片化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和组合,变“点状”为“网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一)建构整体,提炼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情,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比较、分析、归纳、实践等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时,笔者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在微课中先出示三种难懂的句子,再以“凌乱”为例,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回忆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接着,笔者以多媒体展示《童年的水墨画》一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意思;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剃头大师》课后练习中的两个难懂的句子。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通过多种渠道层层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搭建支架,有章可循

新课标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语用品质。

不少学生在书面表达中会出现词不达意、思路混乱等现象。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可视化处理,清晰呈现文本的结构,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时,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为连环画配上解说词”,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尝试整合单元语文要素,制成《以图为引,讲好民间故事》系列微课,引导学生巧借插图,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历,掌握复述民间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给连环画配上解说词,理清完整复述的标准和步骤。

微课作为创造性复述的“脚手架”,将抽象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形象,实现从“述”之有序到“述”之有创新的跨越,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自主实践,巩固知识

微课具有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能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呈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中心句,将其他的分句置于中心句的四周。学生看到这样的布局,脑中自然就形成了中心句的概念和位置。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客观差异,教师可以在课后将微课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微课短,灵活性强,不仅能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能将抽象难懂的语文知识变为具体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园博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笔者微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