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言文融合”

2024-08-11 00:00:00汤敏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桃花源文言

在教育的浩渺星空中,文言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沉淀,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半壁江山”,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言轻文”,只注重引导学生解释字词,翻译语句,忽略了文章的内涵情感。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颇受教师关注,文言文到底怎么教?“言”与“文”的关系如何处理?什么样的文言文教学才算是理想的教学呢?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中的经典之作,关于它的教学案例不计其数,笔者从教三十年,每次教这篇课文时,也都有不同的感受。近来,笔者教学这篇课文,又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悟。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学生的文言素养,做到“言文融合”,在引导学生习得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文意、情感。

一、“文言勾联”夯基础

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言文融合”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内课外有机串联,将字词学习和文本内容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本内容理解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夯实文言教学的基础。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从网上搜到比较多的相关资料,比如,《桃花源记》动画片。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动画片,对课文讲述的故事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题目,可以给学生讲解“记”这种古代的杂文文体方面的知识,其中,《桃花源记》的“记”是指叙事,《小石潭记》的“记”是指描写,《核舟记》的“记”是指状物。除此之外,“记”还可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文言知识勾连,为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随文学言”现主体

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随文学言”,参与文本解读活动,把“教的活动”引向“学的活动”,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在“桃花源的美”这一情境再现的文段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解决“言”的问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从“桃花源为什么让人向往”这个主问题导入,以寻找全文与“悉”字意思相同的字作结,指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通过师生问答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多音字、古今异义字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巧妙地将文本中的“良田”与学生家乡的土地进行对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阡陌交通”的意思,教师列举了学校所在城市的交通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中的人“美”,教师用自己来到学校所在城市感受到的风土人情进行类比。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随文学言”,让学生敞开心扉,融入课堂,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言随文动”练思维

一堂好课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示,而是教师带领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学生积累了多少个多音字、古今异义字、成语、一词多义、倒装句等文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锻炼思维能力。

教学《桃花源记》的第二段,教师在梳理完文本内容后,故意用自己画错的桃花源图画与文本中桃花源原本的样子进行对比,让学生寻找教师画笔下的桃花源与文本中描述的桃花源的区别。学生比较异同的过程,就是对文本主旨理解与输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言语字词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文本内容,掌握了本段描述的桃花源的样子,才能够找出教师所画的桃花源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学生再一次认识桃花源的美,找到了心中桃花源的样子,受到了美的熏陶。

针对《桃花源记》的第三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很多学生认为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可以不知道汉朝和魏晋。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换位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提出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有的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写的;有的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比如,桃花林外——桃花林里——桃花林外;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理由是作者以桃花林为中心,按“发现”“进入”“做客”“离开”“再寻”的时间顺序来描写桃花源。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教师让学生分别就时间、空间顺序的特征进行思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文言共生”促提升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与我们对话的桥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进而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珍视文化传统。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也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课文第二段是陶渊明对桃花源景象的总体概括,对于学生写记叙文也有借鉴意义。从“初极狭,才通人”这样的特点到“豁然开朗”的转折,让一段平实的记叙变得有起伏,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转折,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打破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界限。桃花源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社会,一个乌托邦,一个理想国。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群体、职业、身份的人来说,桃花源的解读自然都不一样。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作业、没有升学压力,可能就是桃花源;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闲杂事情,能够安安静静地教书可能就是桃花源。

文言文教学只有追求课堂的内涵和深度,“随文学言,言随文动”,才能实现“文言共生,言文融合”。“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文言文教学也需要这种寻找和精神的突围,唤醒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作者简介: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桃花源文言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9:00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8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桃花源记》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隐匿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