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古诗和现代诗的熏陶下长大的。我们常用“像诗一样的语言”来夸赞一个人的语言优美,也用“像诗一样的生活”来赞美人的生活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选录了很多现代诗,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了构建学生诗歌语言密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传承文化自信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重分析轻品悟,重内容轻意境,重技巧轻情感,让诗歌教学变得生硬,缺乏美感。本文以四年级现代诗歌单元中的《绿》为例,浅谈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诗言”“诗情”和“诗性”,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的讨论和创作活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关于现代诗歌的知识,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一首诗是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一道数学题。教师生硬的分析,不能带领学生进入诗的世界。欣赏诗歌需要心与心的交流,需要学生本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诗歌是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艺术。通过吟咏,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诗歌的音乐美,也能走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比古诗,现代诗在平仄押韵、句式整齐等方面有所弱化。《绿》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艾青1979年创作的,诗歌通过分行、空段、句式变化、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独特手段,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律动性,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由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较为特殊,加上现代诗不具有古诗那样的外在形式,教师需要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现代诗《绿》的画面美、音乐美。朗读,一能正音辨字;二能品析字词,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欣赏诗歌修辞美、语言美;三能感受诗歌语言的律动起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随着诗歌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走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诗歌不同于小说与散文等叙事性文体,它的语言凝练,是一个用言语构建的“小径交叉的花园”,具有相当复杂、深邃的内蕴,不同人对同一首诗歌的阐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在现代诗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用自己的话语,对诗歌进行具体描绘,无异于强行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在《绿》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体会到诗人对绿的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其实,理解诗歌有多种路径,教师应该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展开联想与想象,从字、词、句、段出发,左右回顾,上下徘徊,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用“虚”的想象“复活”实在的文本,与文本、作者乃至整个世界进行对话。
教学《绿》的第三小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艾青对绿的喜爱——他看到这些事物都觉得是绿的,陶醉于这大自然的绿,满心满眼都是绿色,太阳是绿的,花香也是绿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哪些景物是绿的。学生的想象丰富极了,有的说“星星是绿的”,有的说“天空是绿的”,有的说“飞翔的小鸟也是绿的”。作者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绿的,学生想象的事物也是绿的。心中有绿,一切都是绿的了。
诗如“丽人”,杜甫说“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可见任何具有文学性的文本,都是兼具均匀骨架与细腻肌理的“丽人”。现代诗歌尤其如此。读写共生最大的特点是将“读”与“写”联系起来,将欣赏与创作联系起来,以欣赏之感触倾注于创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共生关系。学生在欣赏诗歌时的意犹未尽之处或者难以理解之处,可以通过自身的创作来进行体悟;创作时的艰苦跋涉与美妙收获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与作者的内心情感。
统编教材的编者在《绿》的后面安排了阅读素材,这是宗璞的《西湖漫笔》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宗璞是如何描写“绿意扑眼而来”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发现作者是通过“道旁参天古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等景物来描写的。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学生打消了“读”“写”现代诗的恐惧心理,陶醉于这绿色的大自然里,尝试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自己看见的“绿”。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欲望:“这绿、这诗、这音乐就这么流淌着,流淌在这间教室,也流淌在你们和老师的心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人爱诗、用诗写下了看到的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依然有一颗诗意的心。我们看到艾青、宗璞笔下的绿,一直绿到了现在。老师多么期盼你们也能像艾青、宗璞那样,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去发现美,去留住美,用诗歌表达美,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这样的教学,虽然可见技法的指导,但是教师没有将诗歌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让学生只从诗歌技巧入手,理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否则将与诗歌教学、写作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最终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活,他们不仅理解了诗歌何以如此写,也理解了如此写的妙处,还通过创作实践,将品读诗歌带来的美学体验,形成美妙的文字。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开华街道骑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