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是塑造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着长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从经济、农业、精神等方面展现人类起源的文化价值。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及河姆渡外宣互联网平台景点介绍英译文是一次面向世界,展现泱泱中华文化风范的契机。基于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探讨河姆渡文化对外传播英译现状,从文化问题和语言问题两大方面,选取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及河姆渡外宣互联网平台景点介绍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原译文问题,并提供修改文本,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及其互联网平台景点介绍英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准确传递河姆渡文化内涵,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1 传播学视角下河姆渡文化外宣翻译的实质
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传播行为活动,探索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探究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于1948年提出了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又称“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学认为,在英译传播时译者要将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以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调动游览者观赏的积极性[2]。本文着重探讨说什么(say what),即河姆渡文化外宣内容的准确性。
外宣翻译是一种对外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活动。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外宣翻译,体现出外宣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3]。河姆渡文化完美地呈现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等不同行业文明领域的发源印迹,对外宣传其文化不只是对河姆渡文化遗址精湛漂亮的建筑和丰富文物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有效传播,使人们有主动去了解、去探寻该文化的意愿[4]。准确、生动的翻译能够实现文化信息的深刻传达,促进文化宣传与传播。翻译需立足中国当下时代观念与传播规律,考虑文化差异,灵活应用翻译策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为新石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魅力。优秀的外宣翻译能够进一步推动其国际传播,提升全球知名度与影响力。
2 河姆渡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对策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及河姆渡外宣互联网平台景点介绍英译文是传递河姆渡文化基本内容和所含文化价值的载体,包括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景点介绍和互联网平台等的相关宣传词。文物翻译不仅在词汇、结构、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其语言语用的特殊性,还在文化传播、科教等方面有着社交语用的独特功能[5],这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以确保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得以完整传达。
2.1 文化翻译问题
2.1.1 展品名字(表1)
针对所举四个例子,本文选择音译加解释的方式对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及河姆渡外宣互联网平台景点介绍英译文进行改译。例(1)“猪纹”被直译为“pig design”并不准确,因为“猪纹”实际上指的是猪形图案或猪形纹饰,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其文化内涵,在保留拼音的同时,通过详细的解释来凸显展览的文化意义,既保留了各大展品原始名称的韵味,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例(2)“stern”一词的使用并不适用于描述陶豆。陶豆,作为一种独特的陶器,源自新石器时代,是由黏土或陶土经过加工制成的器皿。这些器皿在尺寸、形态以及设计上均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代文明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为了准确地向目标受众传达陶豆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在改译版本中采用了音译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陶豆”进行音译,保留其原始名称的韵味,同时辅以解释,以确保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例(3)改译保留了拼音“he”,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盉”是独一无二的,它指的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器皿,通常用于盛放液体,如水或酒。因此通过保留其发音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在河姆渡文化中,“单耳陶罐”是一种储存食物的容器,而不是例(4)原译中所指的花瓶。这里的“单耳”指的是一个把手,类似于耳朵的形状。因此将“单耳”翻译成“single-handled”,更为准确,也更能被外国游客接受。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展品名称的准确翻译符合说什么和取得什么效果的拉斯韦尔模式,既忠实于原名的再现,又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同时保留展品的文化价值。
2.1.2 专有名词
例 (5)芡实
原译:Euryale forox sabich
改译:Euryale Ferox Salisb/Euryales Semen/Gordon Euryale Seed
作为稻作文化的代表性作物之一,对芡实进行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有名词翻译的不准确会影响人们对稻作文化的准确理解,从而影响稻作文化走向全球。因此,在展示和推广稻作文化的过程中,确保专有名词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以避免误导,促进受众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在翻译时应该尊重并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以确保专有名词翻译的准确性。
2.1.3 文化负载词
例(6)他们居住在用木柱、横梁和地板等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
中文:干栏式房屋
原译:Pile-dwellings
改译:Stilted Houses/Pole-supported Houses
在河姆渡文化中,“干栏式房屋”是指高架房屋。在例(6)中,改译使用了意译的方法。游览者在参观博物时,可以看到干栏式房屋就是由木柱支撑的高架平台,对此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将此术语翻译成“Stilted Houses”或“Pole-supported Houses”,是可以有效帮助外国游客理解这种特殊的建筑的。
2.2 语言翻译问题
2.2.1 词汇层面(表2)
表2中的原译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原译译者专业性的欠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应仔细检查,相关部门也应进行检查,尽量减少对游客的误导。此处提供了改译,以作参考。
2.2.2 语法层面
例(10)河姆渡遗址第3文化层下发现4处用小桩木围起来的栅栏圈,直径约1.0-1.5米,残高0.1-0.5米,排列有序。
原译:Under the Layer 3 of Hemudu site, there are four wooden den features,1-1.5 meters in diameter,0.1-0.5 meters high. They were well aligned.
改译:Four wooden den features with a diameter of about 1.0-1.5 meters and a height of 0.1-0.5 meters were found in the Layer 3 of Hemudu site, arranged in an orderly manner.
例(10)采用调整语序的方法。由于中英文语序存在差异,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直接一一对应的语序不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习惯,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和转化。中文写作按照思维习惯排列,通过非重要信息的叠加引出重要信息;而英文则先呈现重要信息,再补充非重要信息。
2.2.3 篇章层面
例(11)文明之树根深叶茂,文明之果枝头累累。
原译:Civilization trees were getting thicker with luxuriant leaves, deep root and abundant fruits.
改译:The profound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have witnessed the great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this age-old city with the Hemudu.
例(11)展示了如何处理中文中华丽辞藻的表达。中文原句包含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四字成语,这种情况应当在目标文本中适当删减,并重新调整翻译顺序。中文习惯采用华丽复杂的表达以适应庄重的场合,而英文则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传达信息。因此,重组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翻译方式。
3 结语
博物馆解说词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外国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形象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译者在翻译博物馆展品说明时,需要加强对每件文物背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学习,提升翻译水平,站在外国游客的角度思考翻译,综合运用增译、减译、直译、意译、转换语序等多种翻译方法,针对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翻译方法,实现最佳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原文向目的语的转换。关注译文的背后究竟在“说什么”,要“对谁说”以及“取得什么效果”,真正做到专注内容本身,锁定目标受众,选取最有效方式,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引用
[1] 陶婷婷.传播学视角下吉林省红色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2(14):152-154.
[2] 陈明芳,袁凌青.传播学视角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官网英译分析[J].外国语文研究,2019,5(1):81-88.
[3] 高夕媛.传播学视角下黑龙江冰雪文化外宣翻译现状[J].现代英语,2021(6):35-37.
[4] 陈沛佳,汤明霞,厉飞芹.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河姆渡遗址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4):173-175.
[5] 李倩瑶,杨宏铭,熊诗琴,等.文物的语用等效翻译策略研究——以国家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为例[J].今古文创, 2021(2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