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汉服文化的外宣英译实践分析

2024-08-10 00:00:00梁嘉慧韦春柳高佳琪吴凡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2期

本文对中国明朝汉服文化的外宣英译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翻译实践资料,总结了中国明朝汉服文化的特点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外宣英译在传播中国汉服文化过程中的作用、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文中提出,有效的外宣英译策略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汉服文化的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明朝汉服文化的外宣英译实践更加准确、有效,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总之,通过外宣英译实践可以让中国明朝汉服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1 汉服的定义与英译研究

1.1 汉服的研究背景

从“衣冠上国”到“礼仪之邦”,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主流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是世界历史上发展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学、价值观和哲学,其设计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社会、政治和文化变化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汉服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并喜爱汉服文化,汉服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之中。以广西南宁市为例,经过走访调查得出,市内现已有多个由汉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汉服爱好者联盟,并且衍生出各色各样汉服活动日,如花朝节庆典、三月三汉服日以及汉服出行日等汉服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汉服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尤为受欢迎,日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汉服的复兴不仅能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内涵,也能够让年轻群体成长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新生力量。

1.2 汉服外宣英译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在挖掘汉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强民众对汉服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助力实现汉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汉服文化自信,让汉服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汉服外宣英译研究涉及到语言、文化、审美等多个层面,与翻译理论和实践息息相关。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探索出更加适合汉服文化特点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形式,对中国明朝汉服形制的英语名称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旨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升。

2 中国明制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2.1 明制汉服的起源

明制汉服是指明朝时期的服饰,专指明朝时期汉人的服饰,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参考汉族的传统,结合前朝服饰的精华之处,根据当朝所需和推崇的样式,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制汉服的传统美,来源于继承前朝汉服元素的同时,对历代汉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设计和制作上,相较于前代汉服更加精美、复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在形制上,明制汉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使得整体造型既端庄大方又富有动感。在色彩上,明制汉服善于运用各种色彩进行搭配,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注重图案的设计和运用,各种寓意吉祥、富贵、美好的图案被巧妙地绣制在服饰上,使得明制汉服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今,明制汉服在汉服体系中较受到关注和喜爱,许多人通过穿着明制汉服来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明制汉服的历史演变、种类与样式

明制汉服的特点之一是以前襟的纽扣作为主要系结物之一。明朝早期的衣冠延续元代风格,男装除了直身外,还流行“曳撒”,女装则延续宋、元,对襟穿成交领。到了明中期,男女装的变化较为显著,袖型逐渐变宽,男装外摆结构与明初期不同,女装上衣逐渐增长,裙门增宽。此时,男装设计流行向道袍靠拢,其袖子与直身同样朝大袖发展,内外摆的结构也有变化,如向上发展的尖型外摆。女装则流行立领领型,这种领型由明中期交领发展而来,在明晚期特别常见。张爱(2022)提到,明朝时期汉服的特点主要是上衣短下裳较长,衣领以圆领为主。如江苏泰州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孔雀补服,面料为八宝四合云纹的暗花绸缎,采用了平针、套针、戗针等多种工艺手法,栩栩如生,朴实大方,是明代汉服工艺的典型代表[1]。肖新(2019)指出,传统的明制汉服的纹样多寓意吉祥,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动物、植物、飞禽、鱼类、器物、人、神、圣、仙佛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表达了人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而且纹样规则密集排列[2]。

关于明制汉服的类别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制:一、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是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的明代褙子。二、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三、明代曳撒是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四、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五、霞帔的形制是两条锦缎,分别自身后披挂在两肩,下垂至胸前,末端处以一枚金玉坠子连接。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穿着规定非常严格,但平民女子在出嫁时也可穿着。明代男装基本沿袭唐宋,通常穿通裁袍衫或直裾身衣(不分士庶阶级,均可穿着)。明代士庶男子通常头戴巾,穿道袍、直身、贴里或者曳撒、褶子、罩甲等;儒生常穿圆领大袖衫,特点是宽袖、皂色缘边;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外加云缎外套,足着大红履。明早期女装衣裙延续元代短衣之风;明中期袖型与裙门逐渐增宽,且有裪袖(袖口处突出的袖缘)结构;明晚期后,裙门渐窄,多以平行褶的马面为主。汉服发展到明朝,大大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服饰穿着[3]。

3 外宣翻译理论概述

3.1 外宣翻译理论的发展

外宣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标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外宣翻译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以便向目标受众传达原始信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早期的外宣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始信息,并使译文易于理解。进入21世纪后,外宣翻译理论开始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研究者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传播策略和媒介选择等方面,试图从多角度探讨外宣翻译的有效途径。外宣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目的性。虽然外宣翻译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例如,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特色,如何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外宣翻译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传播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4]。

3.2 外宣翻译理论的应用

外宣翻译理论主要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特别是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诺德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的理论,提出“功能+忠实”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能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到的功能确定的,这种联系也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标准,被称为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目的语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以及源语文本的特征,适当运用可行的翻译策略。

4 明制汉服在外宣翻译中的策略与方法

4.1 翻译策略

4.1.1 归化

归化策略的应用旨在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文化的表达习惯,要求译者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文化中常见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使译文在语义上保持准确的同时,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当涉及到中国汉服文化中复杂或独特的文化元素时,归化策略建议译者对其进行简化或改写,以更容易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在中国汉服文化的英译中,应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表达习惯,以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4.1.2 异化

异化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文的异域风情,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结构,以展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应准确传递源语文本的文化要素,如汉服的款式、颜色、材质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等。通过准确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异域风情,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2 翻译方法

4.2.1 直译法

陈珂和胡翠红(2023)指出,直译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存源语的文化特征与内涵,直接将源语的文化信息转换为译入语的对等词句。直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源语文化更加容易为目的语受众所接受[5]。以“披风”为例:

原文:披风

译文:cloak

在汉服形制中,披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制,其设计独特,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于明朝。披风通常被描述为披在肩上的外衣,大多直领对襟,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披风与斗篷类似,但斗篷通常只穿于室外,而披风则可以在室内和室外都穿着。披风在明清时期尤为流行,许多画像和笔记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在现代,披风也被一些人视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穿着披风可以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在英语中,“cloak”通常指的是一种长而宽松的外衣,这与明朝时期披风的样式和用途非常相似。同时,“cloak”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服装形式,与明朝的披风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这种翻译有助于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共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明朝的服饰文化,有助于促进明朝服饰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将明朝的披风翻译为“cloak”可以准确地传达出披风的准确语义、文化对应,易于理解,有助于促进明朝服饰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

4.2.2 意译法

由于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一些特定的服饰形制仅靠直译很难翻译出中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自由翻译方法,即意译法。意译法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图和含义,能够跨越语言鸿沟,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以马面裙为例:

原文:马面裙

译文:panelled skirt

陈柯和胡翠红(2023)提到,“马面”一词最早源于《明宫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马面裙起源于宋,于明清时期较为盛行。马面裙中央的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部分平整且光滑,两边带有对称的裙褶,颇似古代城墙中的防御体系“马面”,故称“马面裙”。“panelled”在英文中,原指镶有嵌板的门和窗,“panelled”作为形容词,侧重描述裙子的形状设计特点,即裙子由多个分片组成,这种设计通常使裙子更具结构性和层次感,也可以更加贴合身形或方便活动。因此,“panelled skirt”可以解释为“分片裙”,适用于描述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马面裙。虽然将马面裙翻译为“panelled skirt”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传达其文化内涵,但有助于传达其形态设计特点并向世界展现中国古人对服饰的审美,能够在国际时尚和文化交流中引起兴趣,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其样式和构造,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4.2.3 音译加注法

音译加注法主要用于处理那些在原语言中没有对应目标语言词汇的专有名词、地名、人名或其他特定术语。通过音译将源语言的发音转换成目标语言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保留原词的音韵特点,并通过加注添加解释性注释来提供关于该目标词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的额外信息。以曳撒、比甲为例:

原文1:曳撒

译文1:Yi Sa(office robe with split sides and Ming dynasty official costume)

曳撒是明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款式,其特点在于上衣下裳相连,且背面上下通裁,下摆不作褶,而正面上下则分为两截,下摆处作有马面褶,两侧还有耳。曳撒的样式源于蒙古的辫线袍,后者原本是蒙古的军服,因其便于骑射而广受欢迎。明朝建立后,辫线袍经过改良,逐渐演变成了曳撒,成为了明朝内臣、外廷都常穿的服装,并且与原本的汉服特点相融合,开创了如麒麟服、飞鱼服等新的形式。曳撒的样式独特,线条流畅,既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适应了不同场合的穿着需求,因此在明朝时期广受欢迎,并成为了汉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曳撒时,将其转写为目标语言的字母形式,并在译文后添加关于其设计特点功能及历史文化背景和用途的注释,这样不仅能够将源语的文化特征保留下来,同时又能为目的语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5 结论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明制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华美的设计和深远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6]。明制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外宣翻译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此次外宣翻译研究,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总的来说,中国明制汉服外宣英译研究是一个需要复杂深刻且长期研究的课题。未来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综合考虑文化背景和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推动明制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升其影响力。

引用

[1] 张爱.探析汉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J].东方收藏,2022(8): 111-113.

[2] 肖新.传统文化振兴视阈下的明制汉服创新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23):42.

[3] 付婷婷.传统文化振兴视阈下的明制汉服创新设计研究[J].纺织报告,2022,41(10):78-80.

[4] 冯玲,雷彩.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城市形象英译研究——以《壮美广西》为例[J].英语广场,2023(34):12-15.

[5] 陈柯,胡翠红.文化自信视角下西安汉服文化英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 1672-3198.

[6] 张春梅,林通.我国汉服市场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建议[J].现代商业,2021(1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