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旨在多维度地锤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它不仅要培育学生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还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想象与情感,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期望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这一途径,深入发现并呈现生活的韵味与美感,进而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然而,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挑战与问题。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计可能不够合理、对课堂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等,都可能会导致课堂教育失败。教育失败不可怕。在教育过程中,失败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失败与创新的关系,探究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利用失败,助力提高创新能力。
1 小学美术课堂遭遇失败的主要原因
1.1 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素养提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作品,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因为学生只是模仿大师的作品,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低,缺乏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情感的融入。
1.2 情境创设单一,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单一,缺乏同伴、师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的意识,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将传统的图片转化为数字化创新技术,以及融入教学展示环节的意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1.3 过分关注绘画结果,忽略对学生的个性表达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关注绘画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削弱了美术课堂的影响力。
2 课堂教学归因调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2.1 创设真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从教之初,笔者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经常会忽略情境的创设、课堂情趣性的激发。以前的课堂常常会出现课堂情境创设单一,缺乏将传统的图片转化为数字化创新技术,以及融入教学展示环节的意识,并且缺乏同伴、师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的意识,导致某些教学环节的处置不当,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1]。
笔者在执教《大师画我也画》这节课时,引导学生解读凡·高和毕加索两位大师的绘画表现方法,进而创作一幅画。忽然,一位学生嘀咕道:“大师都画得这么好了,我们画画还有什么意义呢?”此言一出,旁边的学生也纷纷随声附和。笔者一时哑口无言,课堂气氛开始沉闷起来。……虽然这节课上,学生最终按要求完成了各自的作品,但完成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于是笔者进行深入反思,希望通过重塑课堂,能够让原本的失败环节,走向拥有亮点的时刻。在这一教学环节,先出示名家名画,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学生对大师及其画作,已经先入为主且顶礼膜拜,再要求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创作一幅画,无疑是在学生的心里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在解读大师的作品时,能否以更贴合学生的方式进行展现?
在同轨的另一个班级授课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出其他班学生的优秀作品,请学生们进行点评,说一说他们学习了哪位画家的笔触表现形象、表达情感,以及运用了哪些不同角度的形象有机结合进行创作的?当学生看到同龄同学的作品时,惊讶地喊道:“这是某某班级的小A同学的作品啊!”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激发。笔者顺势而言:“他画的作品这么好,是不是有点像大师的作品呢?谁知道他效仿了哪位大师呀?”同学们仔细观赏后,由衷赞叹:“笔触真像凡·高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名画进行解读和欣赏,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性表达。学生纷纷摩拳擦掌,凭借他们对作品的多元理解和他们的独特想象,挥毫作画,不久后,一幅幅体现学生独特视角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呈现在了笔者的眼前。
相同的教学内容,只是对名师名画的解读这一环节进行了些许调整,就不仅让学生领悟了名家名画的内涵,以及大师的作品的表现技法的精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美术的技法,还在无形中进行了不唯师、不唯上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渗透。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他们努力实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他们的作品也能像大师的作品一样闪耀出精彩的亮点。
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失败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失败的环节,转换成合适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生成具有新意的成果,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2 活动真体验,激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真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去经历、去参与、去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沉睡的大脑,进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场地的限制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师会通过创设虚拟情境来组织教学,而虚拟的情境,往往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2]。
笔者在执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学画农民画》一课时,曾试图创造一个模拟画廊的情境,以展示不同的美术作品。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画廊并没有真正地呈现出来,学生对这种模拟情境,并没有产生兴趣和动力,而是感到无聊和失望。
面对这样的教学效果,笔者觉得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修正原定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以真情实景为依托,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情境、真体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笔者转换了教学方式。依旧教学《学画农民画》一课,笔者提前策划组织学生在课堂内部或校园内举办农民节艺术展览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农民画作品。在作业展示环节,笔者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农民画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农民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笔者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毕加索或马蒂斯等西方艺术家,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艺术批评家,让他们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与农民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在创作表现上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农民画的艺术风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展示作品时,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名画制作中,动态演示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画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理念。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带到不同的艺术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艺术氛围,并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前来观赏。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解说自己的成果。评价自己的成果的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真实体验与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主动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此一来,其创新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由此可见,老师凭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就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喜欢和享受学习美术的过程,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思维。
2.3 反败为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反思课堂教学失败经历,从中吸取教训,开动脑筋,勇于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反败为胜,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更加聚焦于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还原那些即便是充满挫折的学习经历,那么学生的个性表达将得到真正的激发。让他们在直面挫折、迎接挑战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够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记得笔者在初次执教三年级下册《会动的线条》这一课时,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奇思妙想的作品。然而,当看到学生们绘制的那些抽象线条时,笔者却感到困惑不已,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无法窥见其中蕴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笔者也就无法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和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受到了抑制。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得到了同行的宝贵建议。当再次教授这一课时,笔者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当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时,笔者不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作品,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画作中朴实线条背后的故事。笔者组织学生们从想象的合理性、奇特性、大胆性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评论,给予他们及时地引导与帮助,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对于那些想象不够合理的同学,笔者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绝不嘲笑和打击他们,而是尽力保护他们心中那一抹创新的火花。
在笔者的班级里,小A同学的作品总是独具一格。他的每一张画作中,都会无意间融入一个生动有趣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巧妙地隐藏在画面之中,有的如同一个“囧”字脸,有的仿佛在呐喊,还有的似乎处于眩晕状态。在笔者的鼓励下,小A同学用他稚嫩而充满热情的声音,描述了自己的创作想法。他天马行空地讲述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原来,他是将自己对待生活和事物的态度,巧妙地用各种滑稽的表情来替代。通过他的表达,线条语言和表情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幅富有故事性的画作。每一张画作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故事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小A同学内心的世界。此时,笔者和其他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为他的创意和才华喝彩。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还原他们真正的学习经历。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呵护他们的创新火花,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经历失败并不可怕,甚至经历失败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要及时发现失败,正确看待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将其视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就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用
[1] 汪邵飞.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小学情绪课程探索[J].现代教学,2021(Z1):43-44.
[2] 张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2(3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