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大,他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少、体验浅。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迫在眉睫。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重任。
1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了众多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和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和风格。因此,通过教育途径,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自学能力,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对事物的评估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逐步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领悟古诗文等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逻辑思维和创作技巧,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领悟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1]。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覆盖面窄
若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范围有限,学生将难以获得全面认知。他们可能遗漏重要的传统价值观、经典文献或历史典故,进而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整体领悟。若教材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片面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知识断层。这将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可能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解读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能仅从固定视角理解传统文化,难以培养开放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若教材中缺乏引人入胜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抵触情绪或降低其学习兴趣。他们可能觉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缺乏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动力。
2.2 教师掌握和领悟不足
若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刻或掌握不准确,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传递错误信息或误导学生。这将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教师在掌握和领悟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他们可能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可能倾向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入,可能难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其内涵,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作为教师,若掌握和领悟不足,将难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继承。
2.3 信息传递方式缺乏多样性
若仅采用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口头讲解或背诵,可能使学生感到枯燥,降低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可能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互动和参与机会。这可能导致小学生思维僵化,难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单一方式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了解上,缺乏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深层含义的深入理解。
3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原则
3.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
3.2 贴近生活实际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3.3 适度性原则
在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避免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3.4 循序渐进原则
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5 综合性原则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4.1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众多专家和学者精心策划与编写的成果,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了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展现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插图和注释,揭示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虽然课文篇幅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诗中提及的“九月九日”即我国的重阳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节日。例如,九九重阳的谐音“久久”,寓意着长长久久的美好愿望。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敬老,兄弟们还会一起登高、采摘茱萸,这些活动在当时被认为可以带来健康和长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
4.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应审慎挑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将其置于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兴趣和方法,相较于敦促学生单纯地记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当将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更倾向于聆听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或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因此,在选择古诗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象的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
4.3 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渠道。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使更多人接触并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彰显其价值。除课堂教学外,教育工作者应策划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博物馆之旅、传统节日庆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借助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得以直接参与、感悟和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举例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提前搜集并整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向学生详细阐述所选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和庆祝方式等。同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与节日紧密相关的手工艺制作,如剪纸等。这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4 通过经典著作,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典文学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特点。自古以来,我国就涌现出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先辈,他们的优秀作品举不胜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可以从经典文学著作入手,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以《两小儿辩日》为例。该文主要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辩论太阳远近的问题。尽管孔子学识渊博,但他未能给出确切答案,这说明了知识的无穷性,强调了每个人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孔子在面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勇于承认并主动与孩子们探讨,这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谦虚精神,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将这篇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5 设计相关作业,促使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认知和记忆,而应当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因此,教师需深思熟虑,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的作业,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进而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体验。以“遨游汉字王国”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安排汉字演绎类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挑选一个汉字,深究其字形、字源、字义等,并尝试以该字为核心创作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展现中华文字的深厚历史底蕴。此外,也可指引学生选择一个偏旁部首,探索其起源与演变过程,体悟汉字的博大精深,实现知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完美融合。
4.6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有益于教师成长,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能够精准地把握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精华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拓宽其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例如,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精华,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此外,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活动也至关重要。通过研讨会、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构建积极的教师学习氛围,切实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5 结语
总之,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基石。推进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这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率、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共生。
引用
[1] 黄健.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以G市X小学五、六年级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2] 蔡红芳.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