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唐诗三百首》中“愁”字诗句的隐喻

2024-08-10 00:00刘华东肖忠华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2期

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切入,以《唐诗三百首》为语料,对《唐诗三百首》中带“愁”字的诗句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带“愁”字的诗句可以分为概念隐喻诗句和基本意义诗句两大类。借助概念隐喻理论,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个角度分析了含“愁”字的32联诗句,并尝试进行一定的认知推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隐喻在诗歌中具有普遍性。

0 引言

隐喻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思维方式[1],这一观点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涉及隐喻的界定,甚至推翻了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系统性阐述,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它可以区分为四种转用方式:从物类到物种、从物种到物类、从甲物种到乙物种、类比,隐喻的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也是如火如荼,涉及方方面面。从国内对“愁”字的隐喻研究来看,学者们研究宋词中的“愁”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较多[2-6]。研究唐诗中的“愁”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较少。方青青、张红霞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和研究[7];黄兴运、谢世坚对“愁”的概念隐喻进行了隐喻映射的“多源性”研究[8];何佳佳对唐诗中“桃花”意象做过认知解读[9]。然而,对《唐诗三百首》中所有带“愁”字的诗句进行全面的概念隐喻分析的文献未曾发现。

隐喻曾一直被看成一种修辞手法,作用被严重低估。真正把隐喻纳入语言学和哲学研究领域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10-12]。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经出版,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在学术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革了亚里士多德隐喻观的命。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以一个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世界、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自此,隐喻的思维性质和认知价值被充分挖掘和肯定,隐喻不再是正常语言的变体、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机制,即:人类认知具有体验性,隐喻是连接语言和认知的纽带,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映射来实现。映射包括源始域和目标域两个部分,通过映射,把源始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之上[13]。认知语言学界把这一理论称为“概念隐喻理论”,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提升到概念和思维层面。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域,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个方面,对《唐诗三百首》中带“愁”字的含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尝试进行一定的认知推理。

1 语料来源

本文选取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为语料。该书收录了77位诗人310首诗歌。

通过人工筛选,语料中有32首诗歌中出现了带“愁”字诗句,共有32联诗句。通过考察和分析,把《唐诗三百首》中带“愁”字诗句划分为含隐喻的诗句和含基本意义的诗句两大类。其中,出现含基本意义的“愁”的诗句有3联,含概念隐喻的诗句29联。

2《唐诗三百首》中含基本意义“愁”字诗句的分析

“愁”字是汉语的一个常用字,用作名词指忧伤的心绪,用作动词指忧虑、悲伤,用作形容词指忧伤的、惨淡的,“愁”本义指忧虑悲伤,又指感伤的情绪。

《唐诗三百首》中含“愁”字基本意义的诗句有3联,分别是:

例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闺怨,王昌龄)

例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例1中,“愁”指忧伤的情绪。这联诗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的忧伤的情绪跑到哪里去了,意思是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亲人们的喜悦增加了自己的喜悦,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喜悦。例2中,“愁”指忧愁。这联诗的意思是:闺中的少妇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登上了自家的高楼。例3中,“愁”是羁旅之愁,愁眠当指旅人怀着旅愁躺在船上打算入睡。通过落月、乌啼、满天的愁云、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的烘托,更显忧伤的心境。

3《唐诗三百首》中含概念隐喻诗句的分析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起源于数量很少的一些具体概念,在这些基本的具体概念基础上,人们借助映射的作用建构出复杂的抽象概念并得出理解。不管是规约隐喻还是新奇隐喻,都以我们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隐喻具有体验性。王寅(2006)认为: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也可以说是把源始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去,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

隐喻的分类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观点对隐喻作出不同的分类。下文拟把《唐诗三百首》中含“愁”字并具有隐喻意义的29联诗句,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方面进行分类,并作考察分析和认知推理。

“愁”是一种情感,是我们的一种体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域。诗人们是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说成具体的物体,把具体物体的有关特征映射到“愁”这一抽象概念上去呢?在下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3.1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把经验视为实体和物质,通过后者来理解前者,如此可对经验作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使之具有某种物质的特征,加以引申,进行推理,分析其相应的原因等。《唐诗三百首》中具有本体隐喻的诗句有15联。分别是:

愁是云。

例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例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这2联诗中“愁”的始源域是云。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光明和希望。然而,云是一种自然现象,云能蔽日,风起云涌,翻云覆雨,风云突变,云的出现常常预示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诗人用云来表达对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不和谐事情的担忧。以云喻愁,通过把源始域“云”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形成了“愁是云”的隐喻映射。

愁是声音。

例6: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李白)

例7: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送魏万之京,李颀)

例8: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例9: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旅宿,杜牧)

此处4联诗中“愁”的源始域是声音。《说文解字》曰:愁乃忧也,心从秋声。其中,2处用到大雁的声音、1处用到猿猴的声音、1处用到杜鹃(子规)的声音。大雁、猿猴和杜鹃的叫声听起来都很凄惨,似哭似嚎,闻之令人伤心难过。诗人们心中的哀怨愁苦无以言说,借动物的叫声以喻之。通过把源始域“声音”映射到目标域“愁”上,故出现了“愁是声音”的隐喻映射。

愁是颜色。

例10: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例1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

例12: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此处的3联诗中“愁”字的源始域是颜色。秋色,指的是秋日的景色、气象,也可以指与秋时相应的颜色,白色、黄色等。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例10中,愁鬓:两鬓如霜雪,愁鬓似秋色。例11中,愁是颜色,有新愁,有旧愁,加上日暮这一意象,那就更是愁上加愁。例12中,愁颜是指衰老的容颜,意为犹愁容。愁容:忧虑的神色。加之以寒禽与衰草两个秋天的意象,更增添了愁的颜色之感。由此看来,通过把源始域“颜色”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就出现了“愁是颜色”的隐喻映射。

愁是时间。

例1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例14: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题金陵渡,张祜)

例15: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例16: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此处的4联诗句中“愁”的源始域为时间。例13中,日暮是西下的太阳,也就黄昏时刻,黄昏时刻更易引发诗人的惆怅情绪。有词云: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例14中,愁是有时间长度的,“一宿”的时间,见出“愁”之深长。例15中,愁是季节,自古就有伤春悲秋的意象。例16FT7JqiFL1PM/1F4cl69NDw==中,愁是时间,因为临近黄昏,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由此看来,诗人们借助黄昏、一宿、春季、秋季这些时间概念的表述,通过把源始域“时间”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就形成了“愁是时间”隐喻映射。

愁是植物。

例17: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此处白蘋,又名水蘋,中文正式名水鳖。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诗人常以白蘋喻相思之苦,离别之愁。又如,温庭筠在《梦江南》中云: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与大自然接触最为频繁,常常触景生情,烟草、柳絮、落花等植物都会成为引发愁情的物象。此处,“愁”的源始域为白蘋,通过把源始域“植物”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形成了“愁是植物”的隐喻映射。

愁是液体。

例1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此处“愁”的源始域是液体。李白以愁喻液体,愁似水似酒,越销越多。著名词人李煜在《虞美人》中有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液体包括海水、江水、酒水、泪水等等,具有延绵不绝、无边无际的特点。诗人们常常以此喻愁,表达愁的数量之多、无以言表。通过把源始域“液体”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形成了“愁是液体”隐喻映射。

3.2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将本体(不是容器的事物、大地、视野、事件、行动、活动、状态、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愁是一种心境,我们可把愁视为一种容器。《唐诗三百首》中把“愁”视为容器的诗句有7联,分别是:

例19: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例20: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

例21: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例22: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风雨,李商隐)

例23: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石鱼湖上醉歌,元结)

例24: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例25: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此7联诗句中“愁”的源始域为容器。例19中,“永怀愁不寐”写出诗人思绪萦绕、焦虑不安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衬托出了忧愁难解之意,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例20中,愁是一种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东西,如映照在帷帐上明月光,尽显思而不得见的愁肠。例21中,愁是一种容器,一院愁:满满一个院子里都是愁。例22中,愁可以用斗来装,几千斗的愁,是多大的愁啊。例23中,意为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被一团一团的愁绪所萦绕,借酒以驱散之。例24中,莫愁是诗文传说中充满幽怨的女性形象,莫愁堂就是一个女子的房间了。在此,可以理解为忧愁充满了整个房间。例25中,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诗人的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愁思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愁是人们的一种情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诗人们常常把愁这一抽象概念物化成东西,是可以放入容器中的。如此一来,人们更易认知愁的概念。据此,通过把源始域“容器”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形成了“愁是容器”的隐喻映射。

3.3 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是指将事体视为具有人的特征的隐喻。唐诗中,诗人们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愁绪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来表达情感。语料中,具有拟人隐喻的含“愁”的诗句有7联。分别是:

例26: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

例2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白居易)

例2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例29;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

例30: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长相思·其二,李白)

例31: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长干行·其一,李白)

例3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李白)

此处的7联诗句,“愁”都赋予了人的行为特点,具有人的动作、力量、作用力等特征。例26中,“转愁疾”三字,是说诗人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因为愁,却走得很快了。愁的作用力使得诗人走得很快。例27中,愁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由愁生出恨来了。例28中,愁具有力量,有作用力,把头发的颜色改变了,显然担心愁白了头。例29中,愁像人一样有作用力,担心春天即将过去。例30中,愁具有一种作用力,因为忧愁而彻夜难眠。例31中,愁是一种作用力,因为忧愁的煎熬,自己的容貌也憔悴了。例32中,愁像人一样可以攀登,担心蜀道难,难以逾越。这样看来,当把愁的概念赋予力量动词化时,就拟人化了。据此,通过把源始域“人的行为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愁”上,形成了拟人隐喻。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考察和分析,《唐诗三百首》中含“愁”字的32联诗句的分类情况:含基本意义的3联;含隐喻概念意义的29联,把其中15联划归为本体隐喻,7联划归为容器隐喻,7联划归为拟人隐喻。如表1所示。

32联带“愁”字的诗句中,含基本意义的诗句占9%,含概念隐喻意义的高达91%。这也充分说明了诗歌和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结果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因此,有学者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也有学者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本质。

5 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王寅,2019)。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过程,也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语言层面上“隐喻性表达”是受制于认知层面的“概念隐喻”,而主要的概念隐喻认知方式又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体验。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通过一个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更多的是通过熟悉的、具体的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认识域。

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带“愁”字的32联诗句的分析和考察,发现含概念隐喻的诗句远远大于含基本意义的诗句。这也体现了隐喻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无所不在,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诗歌中的隐喻是日常思想和语言中对常规概念隐喻的拓展和特殊情况。诗人的隐喻创新并非创造全新的隐喻思维,而是对已有隐喻思想进行新的安排,是对旧隐喻映射的新拓展和新组合,是对隐喻映射的“多源性”的丰富。尽管学者们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但隐喻的分类也是百花齐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的分类也不一定科学,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加之仅以《唐诗三百首》为语料,样本稍显不足,但文章穷尽了语料中的样本,也实属不易。本文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对“愁”字的隐喻展开研究,这样的分析考察方式,对更大样本文本中字词句的隐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引用

[1]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2] 戚芳芳.宋词中咏“愁”的隐喻解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7):56-57+84.

[3] 高秀平.宋词中“愁”的概念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3):68-70.

[4] 刘玉梅,赵永峰.为人为学 为师为友:庆贺王寅教授七十华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 王丹丹.宋词中“愁”的隐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92-93+88.

[6]黎丽程 .认知视角下宋词中“愁”的隐喻[J].现代交际,2014(7):38-39.

[7] 方青青,张红霞.基于语料库的唐诗中“愁”的隐喻研究[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6-62.

[8] 黄兴运,谢世坚.体认语言学观照下隐喻映射的“多源性”研究——基于“愁”的概念隐喻分析[J].外国语文,2022,38(3):89-97.

[9] 何佳佳.概念隐喻视角下唐诗中“桃花”意象的认知解读[J].海外英语,2022(8):36-38.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1]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2] 王寅,王天翼.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13] 徐先玉.对Lakoff & Johnson隐喻分类的思索[J].中国俄语教学,2010,29(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