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

2024-08-10 00:00:00李艳灵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2期

《瓦尔登湖》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英美文学经典之作。在梭罗的记录下,梭罗、房子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条理性的整体,使得整部书呈现了瓦尔登湖这样一个兼有实体和想象美感的意象。在与瓦尔登湖周围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里,梭罗探寻着生活、生命的意义,通过诗意地栖居来追求、实践真理。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美,需要有诗意地栖居的想象。在城乡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读者阅读《瓦尔登湖》,能给情绪寻找一个宣泄口,试着摆脱生活的枷锁,让心灵回归到简单、质朴的状态中。基于此,本文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探究书中的自然万物是怎样处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平等关系中,又是如何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梭罗的思想的。

1 梭罗《瓦尔登湖》

梭罗是19世纪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作家之一,国外学者认为他对这一时期的美国思想与文学贡献最大。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如今已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梭罗对于人生的整个观念,在一切的美国作家中,可说最富于中国人的色彩;如果我把梭罗的文章译成中文,说是一个中国诗人写的,一定不会有人有疑心的。[1]”现代学者李洁在研究梭罗和中国的关系时认为:“梭罗对儒家思想取其所需用之,在和自己的个性与其他东方思想的思考结合起来后,形成了近似老庄的道家气质,于是引起了中国人对他喜爱和联想。[2]”梭罗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无论从早期学者对其的研究,还是当下人们时而在不同场合听到他的名言警句的情形来看,都表明梭罗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也十分受到欢迎。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时代飞速前进的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瓦尔登湖》所提倡的诗意地栖居,更能带给读者新的启发和共鸣,其接受度势必会进一步提高。

2《瓦尔登湖》的生态美学

从1845年至1847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梭罗作为一个文学观察家,建屋、耕地、烤面包,用脚丈量土地,细心记录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鸟游鱼,书写着自然的美,过着一种简单、独立、淳朴、原始的生活,以探寻生命的真谛。《瓦尔登湖》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周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随着该书的传播,梭罗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对许多人来说,几乎是“自然”的同义词。《瓦尔登湖》聚焦于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这一时期美国自然文学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当梭罗细心记录瓦尔登湖周围的一切时,他描述的自然是整体的、有条理的。“温暖的黄昏,我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我的周围游来游去,仿佛我的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着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3]”时间从黄昏悄悄溜到夜晚,梭罗在船上观察着天上的月光、月光映照下湖面、湖底的状况,他的笛声也吸引着鱼儿的欢腾。在流动的时间里,记叙的画面感十分清晰,人与自然的元素相互融合,呈现出动静结合的自然美。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4]”这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美。换言之,自然的美因人而美,契合了人的精神意识。梭罗记录下的自然美,不仅仅是自然物契合了梭罗的思想,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在平等地位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关系。梭罗记录了自然视野中的美,同时身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自然物也c0dacf879a881e4ddc20b45edbde3dbbc82ac4f2b72777683eb0a9cc4851d5cb反过来影响着梭罗的反思和判断。“说到风景,最美丽最富有表情的莫过于一个湖了。它是大地的眼睛;人们凝视湖泊,可以量出自身特性的深浅。湖边,河生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给湖滨增添了美丽的流苏,蓊蓊郁郁的群山和悬崖则成了湖滨垂悬的眉毛。”以他对瓦尔登湖的描写为例,梭罗眼中的美,不仅仅是眼中具体的外观自然美,他把瓦尔登湖和周边的树木、群山和悬崖融为一体,把包括湖在内的自然环境跟观察的人也融为一体。瓦尔登湖如一面镜子,观察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梭罗记录了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揭示了自然对人类心灵触动而引发的求真探索。不难看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研究对象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自然美,同时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关于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认为,“所谓美,都是存在于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整体中,存在于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时间长河中,存在于存在与真理逐步显现与敞开的过程中。[5]”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把大自然比作人类的曾祖母,以平等的身份融入自然环境中,观察、沉思。“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梭罗在自然原生态环境中去追求、实践关于生活、生命的真谛。在自然生态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中,加上了自己的审美和情感价值判断。“虽然屋架有点单薄,但它到底给我铸就了一道水晶似的保护层,并在造房者身上产生了作用。它使人多少想起一幅素描的轮廓。我不必到室外去呼吸空气,因为室内的空气同样新鲜,坐在门后与坐在门里也没多大差别。”修建房子的过程中,梭罗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与周遭环境的相互作用,屋子并不是像普通人眼中那样过于简陋的,在梭罗的价值观里,它的使用价值同样能满足造房者的需求,而且还包含了他个人的审美倾向。总而言之,梭罗、房子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在《瓦尔登湖》中形成了一个有条理性的整体,使得整部书呈现了瓦尔登湖这样一个兼有实体和想象美感的意象。在与瓦尔登湖周围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里,梭罗探寻着生活、生命的意义,通过诗意地栖居来追求、实践真理。

3 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指出:“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却是诗意的。[6]”当普通人忙忙碌碌地生活时,梭罗停驻在瓦尔登湖畔,用切身的经历去体会、验证生活是趋于卑微还是崇高,试图做出一个真实的报道。“一只蚊子穿越我的房间,开始了一次看不见也想不到的旅行,它那微弱的嗡嗡声使我大受感染,就像我听到了吹捧英雄美名的号角一样。这是荷马的安魂曲,吟唱着自己的愤怒和漂泊。”对于读者而言,这段描述不合常规,却又充满想象,呈现了富有逻辑的说服力。蚊子作为不被世俗喜欢的昆虫,在梭罗的视角里,它是可爱的、褒义的、有灵魂的、充满着诗意的。《瓦尔登湖》中梭罗以平等的视角看待自然万物,自由、诗意地想象,真诚地记录每一次的观察思考对心灵的一次次碰撞。由此看出,梭罗生活的感受是基于对自然万物的记录沉思得出来的,瓦尔登湖的独处给了他一个驰骋想象的机会,他将自然界中的事物转变为纯粹虚构的、只是想象力的创造。也就是说,作为自觉的诗意化变现。

曾繁仁教授认为,“诗意地栖居”,即“拯救大地”,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来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瓦尔登湖》中,梭罗想象着“每一颗小小的松针都富有同情心,他们都在增长、壮大,成了我的朋友。”他以平等的身份,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一切。瓦尔登湖和周围的一切都被梭罗赋予了同人类一样的灵魂,并且触动着观察者的心灵。自然而然的互动使得梭罗与周遭自然环境融合成一个美好和谐的整体,梭罗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诗意地栖居在瓦尔登湖,给读者留下真实具体又充满想象的美好画面。梭罗记载的文字专注于自然,专注于眼前的忙碌思索,能让读者在美的感受中,思索回归生活的本真,在简单生活中寻得内心的宁静。

通过实践的形式,梭罗诗意地栖居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说,给他带来莫大安慰的甜蜜伴侣“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滴滴答答的雨声中,存在于我周围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情境之中” 。《瓦尔登湖》的生态美学是梭罗在自然美中实践探索,自然美中驰骋想象,自然美中求真寻路所体会到的。在瓦尔登湖的第一年,梭罗花了很大的力气,种植豆子和玉米,自力更生。到第二年的时候,梭罗要尝试播下“真诚、真理、纯朴、信仰和天真之类的种子”。当他的锄头碰到田间的石块当当作响的时候,他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在森林和天空中回荡”,当他看到一对苍鹰翱翔在高空之中来往穿梭,似有所感,认为这仿佛就是自己思想的化身。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一声一响,全是梭罗观察的重点,他融入自然之中,欣赏着自然的音乐美,追逐着对自由的向往,从而获得了无可估量的精神体会。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将求真的探索精神融入了自然万物之中,记录了极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最有意义的观察感悟。

4 精神宣泄

从亚里士多德《诗学》里讨论悲剧的精神是“宣泄或净化”,到当下人们在经典文学作品里寻求精神启发、顿悟与共鸣,无不说明了人们有在平静普通、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找寻一个出口的本能。瓦尔登湖不仅仅是梭罗远离尘嚣、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它也成了当下人们追求精神自由、融于自然、沉思神往的地方。“深更半夜,月亮皎洁,我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几个小时的鱼,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有时,我还听到附近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在不停地吟唱。对我来说,这些经验令人难忘,弥足珍贵。”梭罗的语言正如他的生活方式一样简洁。通过简单的描述,一幅灵动美好的诗意画卷就呈现在读者想象的视野里。梭罗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他的敏锐的洞察力使生活之美融于自然万物中,独处却不孤单,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平静。

5 结语

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更为紧张忙碌,似乎切断了与自然、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连接。正如梭罗描述的,只有“那张挺着的大肚皮”来表现自我。而梭罗《瓦尔登湖》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或许是因为他对自然生态的书写,他通过他的洞察力、独处的思考,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触动心灵的宁静与思考以及美的艺术享受,能给当下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出口。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在对自然美的记录之余,他把情感价值融入自然,使得《瓦尔登湖》的自然生态美的层次更深了,达到了一种和谐。也许每一座城市都应该留有一片瓦尔登湖,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藏有一片瓦尔登湖。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美,需要有诗意地栖居的想象,在压力巨大的生活中,放空、聆听,给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试着摆脱生活的枷锁,回归到简单、质朴的本真中来。

引用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J].赵裔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李洁.论梭罗和中国的关系[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 王光林译.瓦尔登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6] 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