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重要性愈加凸显。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小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多元利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供参考。
一、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价值
(一)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多感官协同参与,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通过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优势,教师可以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素材。这有助于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中掌握科学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形成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学生对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欲,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深入挖掘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为学生呈现具体、鲜活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直观感知与体验,让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求知欲。
(三)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科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只有拥有充足的科学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理解和记忆知识。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科学学习过程,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科学技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新突破。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前辈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精神,并明白要想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品质。教师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注重事实和追求真理。
二、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选择和重组,还是资源的改进和优化,教师都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确保其符合学情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一方面,基于科学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资源内容的全过程必须保持严谨态度,不允许出现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搜集、整理课程资源时进行精准的论证和设计,使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二)教育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选择变得更为便捷,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面对广泛而丰富的素材,教师应秉承教育性原则,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筛选,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在筛选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就近的资源,避免内容单调或空洞,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确保资源适用于科学探究并贴近生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针对性原则
在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保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此外,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还需保持开放的心态,教师不能盲目开发,要选择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适应性原则
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适应性原则,避免过度依赖教材。教师要在考虑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切实做到就地取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补充鲜活的课程资源,以吸引学生的专注力,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路径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成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对此,教师应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课程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首先,教师要善于借助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将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其次,教师应巧用传统文化的故事性,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文化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使课程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咏鹅》一诗为例,教师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用浮的材料造船”时可以引入这首诗,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鹅能浮在水面上及鹅如何在水中前进,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效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利用校内实验器材,增强个人自主开发意识,做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还应加大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途径,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家庭
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操作和验证,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混合与分离”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相关内容后布置如下家庭作业:通过实验将沙子和食盐分离,并思考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食盐、水和沙子完成家庭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先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放入杯中,然后往杯中加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教育影像资源,让学生课余在家长的辅导下观看并学习,从而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世界包罗万象、多姿多彩。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引入生活案例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学生是科学教学的主体,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设计课程内容,引入“以玩促学”环节,通过富含趣味性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磁铁”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企鹅模型,并在模型中预先镶入磁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变魔术的方式用磁铁棒展示“魔法”,让学生看到“小企鹅”随着教师的磁铁棒转动的情形。小学生天性活泼,此时的课堂氛围必定十分活跃,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魔法”的乐趣。教师可以趁机引出磁铁正负极的概念,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搜集相关素材,让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打造相融共促的教育模式,在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让他们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播种、除草、施肥等过程及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种植技术,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并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科学课程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担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可以善用时事和史实开展专题教学,从“鉴往知来”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成学、修身、立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中的隐性资源,加强对学生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以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例,告诉学生正是袁隆平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才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并为全世界消除饥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最后,教师可以积极开发校外场馆资源,积极探索馆校高效合作模式。例如,教师可以与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展探究体验项目,依托这些场馆独特的实物或实景资源,形成馆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多元利用,利用拓展性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