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预算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位需重新审视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深入思考,论述了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并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资金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4-0091-03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管理的核心构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预算绩效管理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与高效运作,更直接关系到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对政府的信赖程度[ 1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往往过于注重资金的投入和分配,而忽视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甚至出现浪费和损失。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出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有助于规范预算管理流程,确保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预算管理涉及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调整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而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可以对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内10d24c95319f48c4fd8c1cb8ad4bcca5部控制还强调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监督和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绩效水平。通过内部控制的规范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避免预算资金的浪费。
(二)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通过严格的预算控制和审批流程,确保预算资金按照既定的用途和计划使用,避免资金的滥用。同时,内部控制还通过对预算资金利用的监督和评价,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利用预算调整、绩效评价等方法,内部控制可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优化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内部控制还可以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提升。
(三)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稳健运行
预算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和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及执行风险。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可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内部控制还致力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以提升单位的风险应对和处理能力。例如,通过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单位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稳定与连续。此外,内部控制还可以促进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共同维护预算绩效管理的安全与稳健。
(一)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些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零散、碎片化,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导致预算管理流程混乱,各个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这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率,也增加了预算风险。
其次,预算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也是一大问题。部分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细致的操作指南和规定,使得预算管理人员在实际执行中难以把握尺度,容易出现偏差和疏漏。一些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未能充分考虑到单位的独特性和业务需求,导致制度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后,一些单位在预算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往往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产物,仅仅停留在纸面制度上,而未能真正将其融入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 ]。这种思想上的忽视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上存在缺陷,未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在内部控制流程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一些预算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容易出现执行不力的情况。
此外,制度执行不严格也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下,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制度执行不严格、走过场的现象。这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损害,无法有效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一,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过于偏重财务指标的问题,对非财务指标较为忽视,这种单一的指标设置方式无法全面反映预算绩效的实际情况,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偏差和片面性。
第二,评价方法不科学。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不科学,缺乏公正与客观,往往采用简单的定性评价或主观打分的方式,缺乏量化分析和数据支撑,导致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三,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开展了预算绩效评价,但却未能将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预算管理和决策中,通常仅将评价结果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报告,而未能将其与预算调整、资金分配等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导致预算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四)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预算管理信息化本应成为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信息化方面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这无疑成为制约预算绩效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瓶颈。
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的效率,遗憾的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机制,导致预算数据在不同部门间流通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闭环,影响了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许多单位虽然引进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一方面,部分预算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够熟练,导致系统操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单位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上也缺乏创新,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实践深度融合,从而限制了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的视角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至关重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不仅能够规范预算管理流程,还能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规性,进而推动预算绩效的持续提升。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系统性地梳理现有的预算管理流程,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职责与权限明确无误。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能够确保预算管理活动有序、高效地推进,从而避免由于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等问题引发的预算管理混乱现象。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预算管理相关的培训活动,增强员工对预算管理制度的理解和遵守意识。开展深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把握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要求,掌握预算管理的关键技能,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定期对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实施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能够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强化内部控制执行
内部控制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其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预算绩效的优劣。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必要对策。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单位通过内部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其次,完善内部控制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程序。
再次,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预算管理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监督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将监督结果作为预算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强化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为此,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中,使其成为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在内部控制执行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对于执行不力、存在失误或违规行为的员工,需要进行问责和相应的处罚,维护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3 ]。
(三)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健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致力于打造一个科学、合理与全面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更准确地衡量预算绩效,更有效地指导预算决策。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健全,首要任务是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能全面反映预算绩效的实际情况,既涵盖财务绩效,也考虑非财务绩效,如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精心设计和制定这些指标,能够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预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重点,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也是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结果不应仅仅停留在报告层面,而应成为预算调整、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分析评价结果,发现预算绩效的短板和潜力,指导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预算使用效率。
(四)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不仅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更是确保预算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基石。
为了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这意味着要引进先进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以适应预算管理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完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干预,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加强数据共享和整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预算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确保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预算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预算执行中的规律和趋势,为预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 ]。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预算管理的远程协作和移动办公,提升预算管理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文章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针对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制度、执行、评价和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通过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措施的实施,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刘一芹.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探讨[J].财会学习,2024(01):62-64.
[2]李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探究[J].质量与市场,2023(16):82-84.
[3]杨红梅.内部控制视域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2(12):181-183.
[4]陈建霞.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2(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