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区域活动以其自由度高、操作性强、具有灵活性、注重过程的特点,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区域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提升幼儿的数学素养,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围绕“游戏材料”“数学区域”“生活资源”“活动指导”四个方面,探讨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数学区域活动设计思路,让幼儿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数学知识
作者简介:鲁洋(2000—),男,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一种利用教室、走廊、室外等各种空间,创设不同的区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的有利于促进多项能力提升的教育活动形式和育人形式。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区域活动的地位日益凸显。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是专门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设计的区域活动。深入分析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特点、价值和开展策略,能完善幼儿园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和优化数学区域活动,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自由度高
数学区域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自由、有序、纪律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及丰富多样的数学材料和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自由度高的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还能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1]。
(二)操作性强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来完成活动任务。这种操作性强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区域活动通常包括数与量的认识、图形与空间的认识、测量与比较等方面的活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形成对数学的初步认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动力。
(三)具有灵活性
数学区域活动的灵活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活动时间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灵活性以及学具操作方法的灵活性等。在数学区域内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灵活运用学具进行操作,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灵活性的数学区域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实现每个幼儿的发展和提升。
(四)注重过程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会根据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会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和判断幼儿能否理解数学知识。注重过程的数学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区域活动通常既有趣又好玩,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趣的数学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当幼儿对某项活动内容感兴趣时,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有序的环境,能让他们通过具体的操作与探索来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数学区域活动往往涉及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在操作、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主动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三)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幼儿获得学习经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理解与实践。通过数学区域活动,幼儿可以了解各种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形状、位置等,并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同时,这样的活动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技能,如点数、比较大小、识别图形等,提升幼儿的数学素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向。数学区域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在互动中,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投放游戏材料,感知数学魅力
游戏材料是决定幼儿活动质量的要素。投放的材料种类及其操作性,对幼儿学习能力提升起着直接的影响[3]。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从材料入手,搜集不同的游戏材料,引入蕴藏着数学知识的物品,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数学世界的奇妙,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投放七巧板这种游戏材料,创设数学区域活动“图形大变身”,让幼儿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物品造型,并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对于火箭造型的拼接,火箭机身需要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火箭尾部需要用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因此教师便可让幼儿知道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均能分成两个相同大小的三角形。在幼儿拼接圣诞树造型时,教师可向幼儿介绍梯形的知识。在幼儿拼接鲸的造型时,教师可让幼儿用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出一个大三角形。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许多数学知识,充分感知数学的魅力。
(二)设置数学区域,融合教学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围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提出了教学目标。其中,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4]。幼儿的数学思维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对数字、符号了解得不多。对此,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设置数学区域,让幼儿形成一定的感知数量的能力。随着幼儿数学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可不断提高活动难度,增加货币使用、物品分类等项目,将更多数学概念融入其中,在数学区域内为幼儿介绍其他有关数量的知识。
例如,教师可为幼儿创设“买蔬菜”的数学区域活动,在教室里的一面墙上划定超市区域,在区域内用魔术贴粘贴相关素材,之后为幼儿绘制进货单。进货单上需要画出蔬菜的图标并标出蔬菜所需的数量,如“西红柿的数量是1,土豆的数量是3,白菜的数量是3,茄子的数量是4”等。随后,教师可让幼儿拿着进货单,推着购物车,走到货架的位置,认真清点货架上的蔬菜,点完数后选择相应数量的画有蔬菜的魔术贴。在上述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能了解数字的具体含义,增强自己的数感。
(三)巧用生活资源,了解数学概念
将生活资源融入数学区域活动中,一来可拉近幼儿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通过幼儿熟悉的生活物品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二来可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幼儿充分了解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因此,在融入生活资源的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各种生活资源的独特性,帮助幼儿了解数学概念,应对学习上的挑战。随着数学区域活动次数的增多,教师可加大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力度,引导幼儿借助常见的生活物品探究其背后的数学知识,在趣味学习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以落实数学教育目标。
以扑克牌这种生活资源为例,教师可利用扑克牌为幼儿设计数学区域活动,并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让幼儿完成不同的活动任务,进而了解相关概念。在“找邻居”游戏中,教师可让幼儿试着找到与区域内展示的几张扑克牌相邻的扑克牌。在“分解与组合”游戏中,教师可为幼儿展示标有数字“10”的扑克牌,让幼儿选择几张标的数字较小的扑克牌,用这几张牌上的数字列出结果为“10”的加法算式,如“5+2+3=10”“1+5+4=10”等。
以瓶子这种生活资源为例,教师则可根据瓶子的特点为幼儿设计数学区域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为幼儿选择高度或横截面大小不同的瓶子,让幼儿根据瓶子的高度将瓶子进行排列,感知“高”与“矮”,或者引导幼儿观察瓶子横截面的大小,通过对瓶子的有序排列,深化对“粗”与“细”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瓶子形状、开瓶方式,让幼儿完成对瓶子的比较与分类。
(四)提供活动指导,激活探索动机
数学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幼儿数学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适时提供引导与帮助,以更好地激活幼儿探索数学知识的动机[5]。
1.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可以通过问题启迪幼儿的思维。将这种方式运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数学学习质量提高起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可基于幼儿的学习过程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围绕已有的数学知识展开思考和探索,从而掌握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绘本《蜈蚣叔叔的袜子》中,蜈蚣叔叔的袜子颜色排列考究,具有规律性,如两双蓝色的袜子、一双黄色的袜子、一双绿色的袜子……在幼儿阅读完绘本后,教师可在活动区域内为幼儿投放不同颜色的袜子,让幼儿结合绘本内容参与搭配袜子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幼儿虽然能找到关于颜色分类、袜子数量的联系,但是做出的行为墨守成规,没有对数学知识展开进一步探索。对此,教师便可提出引导性问题,旨在让幼儿尝试自己设计独特的颜色、数量的排列组合:“蜈蚣叔叔的袜子还有其他的搭配方式吗?你能用其他颜色为蜈蚣叔叔进行袜子的搭配吗?”
2.示范式教学
示范式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将这种方式运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能让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行为时,更准确地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在进行示范式教学时,教师可关注幼儿当前在活动中的表现,基于幼儿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引导。
例如,数学区域活动“镜子成像”以“轴对称”为主题。在活动前,教师可先从网上搜集并打印一些轴对称图形,将图形沿着对称轴进行裁剪,并为幼儿准备一面镜子。在引出此次活动的主题后,针对仍不知道活动规则的幼儿,教师可为幼儿示范具体做法,旨在让幼儿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将印有图形的一半的纸放在桌面上,将镜子沿着图形的对称轴摆放,使镜子里的图像与纸上的图形组合成完整的图形。之后,教师可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鼓励幼儿尝试用类似的方法观察其他物品,让幼儿在回忆教师的示范过程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轴对称图形。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特点与价值,立足幼儿实际学情,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可行之策。通过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深度研究可知,其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在特定区域投放适宜的材料,给予幼儿数学学习与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导与支持,保障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持续关注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素养发展状况,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登秀.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组织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3(17):108-110.
[2]林琳.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教师,2023(15):93-95.
[3]陈小曼.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2(33):123-125.
[4]王巧红.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研究[J].教育界,2022(27):110-112.
[5]赵磊.幼儿园区域活动数学材料的利用[J].幸福家庭,2021(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