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提炼单元大概念,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完善的任务体系,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所学新知,培养综合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基于学习任务群构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
作者简介:胡琼华(1977—),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各个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单元大概念为依据,确定核心任务,由此分设子任务,在实践活动中根据需要,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单元教学成效。
一、解读教材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编排单元内容。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要先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领会编写意图,理清不同板块之间的关系;再运用归纳思维,将单元内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整合,用凝练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将其转化为单元大概念;然后运用演绎思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提炼出的单元大概念进行印证和检验,以确保其科学性[1]。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板块,从多个角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单元导语部分引用王维所写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并配上富有意境的山水背景图。《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展现了多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描写了“我”和阿妈在秋夜的月色下散步时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静谧、清幽的乡村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的黄昏时江边的美景;《花牛歌》描写了草地里的花牛的行动。文章《繁星》描绘和表达了“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赏满天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有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保护环境的话题进行交流,树立环保意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旨在通过水乡小镇、游乐场、书店、村头的小树林的图片和推荐一个古镇的示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地方,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语文园地中的四个栏目都是围绕大自然来编排的。
由此可以看出,本单元精选了经典篇目,渗透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强化。本单元展示出的一幅幅关于自然的画面均立足学生视角,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文学创作的层面来看,描写自然不单要写景物的特点,还要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情感,从而展现自然之美。所以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大概念确定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大概念的指引下进行观察自然、描写自然的体验,经历“问”“思”“辩”的过程,积极探究应该为人的审美表达与自然之美的表现之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使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提炼单元大概念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归纳核心内容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习效果。
二、确定学习目标,创设核心任务
确定单元大概念后,教师要精简单元内容,寻找单元教学的侧重点,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出发,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找到各个学习目标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核心任务,为顺利实施学习任务群打好基础[2]。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方法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28个词语。2.通过对课文反复且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观潮》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走月亮》中洋溢出的快乐、幸福、温馨、甜美,感受《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美和花牛的可爱,体验《繁星》中寄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3.注意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在实践活动中落实。4.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的样子和自己收获的快乐,运用优美的语句传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围绕这四个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设计如下核心任务来引领学生开启本单元学习之旅:我们的世界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校将举办一个“乐园分享会”。关于核心任务的说明如下:独立写一篇作文来介绍一个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最好能附上照片或短视频),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阅读,赠予评价者自制的书签(可在书签上写出自己的乐园的名称和从作文中摘抄的片段),与其他同学一起将介绍的各个乐园进行分类汇总,制作一期“畅游乐园”的黑板报。
根据本单元的特征设计有效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准确掌握学习重点及难点,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结合学习目标设计的核心任务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将核心任务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有关联的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各个子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保学生通过实践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3]。教师围绕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可以设计如下子任务。
1.任务一—确定推荐地点,进行有顺序的写作
该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观潮》,总结写作方法,向师生推荐一个好地方,明确写作的顺序。
为了让学生有顺序地写作,在学生学习《观潮》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课后的“资料袋”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带领学生进行品读,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具体来说,对于第一自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再自主阅读全文,圈画出能够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词句,判断哪些疑问有了答案,以此梳理出课文的结构,对钱塘江大潮形成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奔涌的视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观潮的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并回答“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一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其他人又会怎么做?”等问题。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需要想象观潮的人们沸腾的场景;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需要想象“两丈多高的水墙”到底有多高,如果自己就站在这扑面而来的水墙面前会有怎样的感觉,并借助视频来印证自己对“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想象;在朗读第五自然段时,聚焦“过了好久”这四个字,把对江水的想象与对观潮的人们的想象联系起来。在经历“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过程后,学生需要迁移课文的写法,给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一份推荐稿。
2.任务二—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作文更加生动形象
该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走月亮》,将课文内容与自己所写的作文进行对照,判断自己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恰当,再进行自主修改。
在《走月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月夜图,播放抒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以“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由于学生一般对月亮比较熟悉,却不熟悉走月亮这一风俗,在阅读时可能较难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互相交流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这些画面起名字,帮助学生理清相应的自然段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朗读相关语句,表达这幅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选择的是“溪水流香”这幅画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溪水,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从而感受关于溪水、花草、月光的画面的美。如果学生选择的是“水塘抱月”这幅画面,教师就可用“卵石间布满了一个个清澈、可爱的小水塘,小水塘里倒映着皎洁的月亮”的语言,帮助学生结合“抱”字想象关于水塘、月亮的画面,体会画面中的温馨。如果学生选择的是“洗衣做船”这幅画面,教师就可让学生体会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在对课文进行了总结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将修辞手法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3.任务三—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让写作内容更加丰富
该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现代诗二首》,掌握“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再次对作文进行自主修改。
在教学《秋晚的江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这首诗,圈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然后通过对画面的描述,将诗中凝练的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最后一边朗读,一边联系各幅画面进行想象。在教学《花牛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找一找诗中有哪些景物,最后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构成草地里的花牛行动的画面的,通过动静交替的画面感受花牛的悠闲、自在。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推荐的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围绕这些特点怎样展开想象。
4.任务四—在描写的景物中融入联想,让作文更有画面感
该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繁星》,进行联想,借鉴作者使文章具有画面感的写作方法,通过第三次自主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
在教学《繁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繁星”的意思,然后自主阅读课文,梳理出“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以及“家乡的庭院”“南京住所的菜园”“海上”三个不同的地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在针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密密麻麻”“微小”“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等关键词对繁星展开联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对自己的作文中的景物进行更具体的描写。
5.任务五—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互相阅读并评价作文
该任务要求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并在小组内开展互评活动,选出优秀作品。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与学生所写的作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列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在发言时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他学生则需要认真倾听,判断发言的学生的观点是否合理。在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四个栏目涉及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作文,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选出小组内写得好的一至两篇作文,再由全班学生以投票的方式,从每个小组的优秀作品中评出前三名。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文中推荐的所有好地方进行梳理,并完成一期黑板报的制作。
结语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并未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将习作放到最前面并贯穿在每一个子任务中,以此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明确写作的重要性,在读写结合中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教材特点,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以大单元教学为导向,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制订科学的学习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瑶.任务群理念下大单元教学评价设计要略: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江西教育,2023(18):42-45.
[2]宋翼.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36):56-58,61.
[3]施雨红.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