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2024-08-08 00:00:00金芝琼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文章探讨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分析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价值,并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情况简要阐述生活化材料的投放要求;随后,围绕“兴趣想法”“年龄阶段”“创意美术”三点,对生活化材料的投放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激活幼儿创意思维,提升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幼儿园;美术活动;投放策略

作者简介:金芝琼(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实验幼儿园。

生活化材料即源于日常生活、被人们熟知的材料,其具有环保性、易操作性等特点。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投放生活化材料,能够以全新的活动素材激发幼儿美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幼儿园美术活动是美育的关键路径,让幼儿学会发现美、正确表达美、大胆创作美,是美育的根本任务。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生活化材料,能够拉近幼儿与生活、美学间的距离,让幼儿获取丰富的艺术体验感。对此,教师应挖掘生活化材料的运用价值,基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实际为幼儿投放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美、创造美,以生活化材料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一、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助力积累生活经验

生活化材料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其运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既能优化幼儿园美术活动模式,又能让幼儿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具体而言,在操作生活化材料时,幼儿会主动观察、分析各项生活化材料的特点、材质、功能,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物品的基本用途与潜在功能。如此,促进幼儿的观察力及感知能力发展,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二)释放想象创造思维

幼儿园美术活动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特点,将生活化材料融入其中,能够为幼儿提供全新创作思路、丰富的创作素材,激活幼儿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会基于自己的想法,对活动中的游戏材料做出创新,发现生活化材料的潜在功能,在艺术创作中创造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增添美术活动趣味

幼儿对生活化材料较为熟悉,了解常见的生活化材料的材质、特点、使用方式,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加工,幼儿能在脑海中快速设计活动实施方案[1]。由此可见,将生活化材料运用于美术活动中,可有效降低幼儿美术活动的难度,并以开放性、创新性的艺术活动,提高教学趣味性。比如,幼儿可通过“变废为宝”美术活动,自由加工、改造不同的生活化材料,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让幼儿充分感知美术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树立节约环保意识

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以“高结构性”的材料为主,幼儿使用加工好的画纸、道具、工具,完成一些特定的美术创作。生活化材料的运用,不仅要求幼儿完成艺术创作,还要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基于此,幼儿会主动了解生活材料的特点、性质,学习不同物品的其他使用方式;同时,逐渐树立节约材料的环保意识,学会独立完成对美术活动的设计与构思。

二、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要求

(一)保证生活化材料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在幼儿园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中,教师应关注幼儿与生活化材料间的关联性,确保生活化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化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中,教师应选择幼儿熟悉的元素,并保证材料的便捷性。比如,废旧纸张(打印纸、报纸、宣传单)、布料(废旧衣物、毛巾、床单)、自然物(石头、沙土、树枝、鲜花)等,这些物品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能有效激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与创作欲望。

(二)保证生活化材料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在幼儿园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中,教师不能只投入一种或某一类生活化材料,应当为幼儿选择具有多样性的素材,包括不同材质、形状、颜色的物品,以生活材料点燃幼儿的创造思维,满足不同幼儿的创作需求。此外,幼儿擅长的活动不同,活动能力也存在差异,生活化材料的投放还应具有层次性,尊重幼儿的操作水平、发展阶段,以难易程度不同的生活化材料,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创作需求,让每位幼儿都能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三)保证生活化材料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保证生活化材料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不仅有益于幼儿完成艺术创作,还能提高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2]。首先,从安全性原则出发,保证生活化材料的安全性是确保美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材料的筛选与甄别中,教师应分析各项生活化材料的特点,并预判材料在幼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幼儿选择无毒、无害、无刺激性、无潜在风险的生活化材料,保证幼儿在艺术创作中的安全。其次,从可操作性原则出发,教师应保证生活化材料的便捷性与灵活性,让幼儿在操作与互动中,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进而创造美、表达美。

三、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一)关注幼儿兴趣想法,合理选择生活化材料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是无尽的宝库。其中,美术互动能够有效激活幼儿的想象思维,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活化材料投放工作中,教师应基于美术活动特点,关注幼儿对于美术材料的兴趣与想法,以兴趣为线索为幼儿选取生活化材料,让幼儿园美术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同时,教师通过引入适宜的生活化材料,让幼儿建立美术与生活以及现实与艺术间的联系。

以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为例。小班幼儿处于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阶段,其对生活中的各种景象都具有极强的探究心理。但小班幼儿操作能力有限,手部动作还不够灵敏,无法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在艺术创作中,通常使用握、抓、攥等方式在纸上涂涂画画,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教师发现许多小班幼儿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兴趣,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对花、草、树的形态有较清晰的认知。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会选择不同的颜色画出自然风景。基于小班幼儿这一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选择生活化材料帮助幼儿完成艺术创作。比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棉签画”中,教师将生活化材料棉签作为绘画的途径,让小班幼儿用棉签蘸取颜料,以“蘸一蘸、点一点”的方式,指导小班幼儿绘画花朵与树叶。教师尊重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生活化材料的独特性让幼儿展开艺术创作,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幼儿用生活化材料完成画作,自身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二)基于幼儿年龄阶段,分层投放生活化材料

3—6岁幼儿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是学习活动中却会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差异,尤其在操作活动中,中、大班幼儿可以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美术活动;小班幼儿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适当降低活动难度。由此可见,同一项材料并非适用全体幼儿[3]。对此,教师应基于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情况分层投放生活化材料,让每一阶段的幼儿都能体验到生活化材料的魅力,感知美术活动的乐趣。

1.小班幼儿的材料投放策略

年龄处于3—4岁的小班幼儿,其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受年龄、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小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没有明确“目标”,大多美术作品源于小班幼儿的“心血来潮”,并随着自己的兴趣、想法任意涂抹,画面内容尚不成型。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实情,在美术活动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中,教师可减少干预,着重保证生活化材料安全性及可操作性。

首先,教师要从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生活化材料。教师应确保幼儿熟悉生活化材料的特点,如过期的报纸、超市宣传单、彩色卡纸等材料,这些都是小班幼儿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可运用在美术活动中。其次,教师要考虑各种材料的可操作性。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强,难以独立完成一些操作精细的美术任务。对此,教师应选择形状简单、操作便捷的生活化材料,以便小班幼儿进行艺术探索与创作,如塑料瓶、麻绳、花生壳等材料,从而保证材料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激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获取理想的教育效果。

2.中班幼儿的材料投放策略

年龄处于4—5岁的中班幼儿,其在美术活动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艺术作品,并能通过常规性的设计顺序,完成对艺术作品的规划。此外,中班幼儿已经掌握正确的握笔及使用技巧,能运用蜡笔、刷子等材料完成绘画活动。基于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及能力水平,在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与准备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具有较强灵活性、操作性、变动性的物品,为中班幼儿提供更多美术创作思路。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择“能发生改变”的材料,让幼儿对原有材料进行创新,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例如,生活化材料泡沫板,这一物品能满足不同美术创作需求:将泡沫板搓碎,可用作雪景或沙滩布置;在泡沫板上裁出想要的图形,能用在不同美术作品中;将泡沫板组合拼接,可做成盒子、箱子等道具。以此类推,教师还可为中班幼儿选择彩色毛球、瓶盖、塑料瓶等多种易于加工的材料,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体验。

3.大班幼儿的材料投放策略

年龄处于5—6岁的大班幼儿,其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创作意识较强,具有独立完成艺术创作的能力[4]。具体而言,大班幼儿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已经能够有意识地画出四肢与躯干,创作出相对完整的的人物造型;在艺术创作中,幼儿的作品构思也较为稳定,其能在活动中自行设计活动主题,并围绕着自己的预想完成美术活动,部分艺术素养水平较高的幼儿,会借助材料、色彩将自己的创作情感、想法融入作品之中。可见,大班幼儿对美术活动与活动材料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教师可让大班幼儿参与到材料投放工作中,确保生活化材料的有效性。

例如,在美术活动开始前,教师可询问大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想法、对材料的需求,让大班幼儿自主选择生活化材料。随后,在幼儿确定生活化材料后,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在幼儿园、自然环境、家庭环境中,自主搜集生活化材料,从而让美术活动方向更加清晰。此外,教师应关注大班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关注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材料消耗情况,适当地为其补充相关的生活化材料,为大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做好材料

支持。

(三)设计“创意美术”活动,发挥生活化材料价值

生活化材料具有“低结构性”的特点,其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能够为幼儿提供动手创作、材料创新的契机,可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意思维,为美术教育注入全新活力[5]。教师可依托生活化材料的这一特点为幼儿设计“创意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分析材料特点、解读材料特性,让幼儿在自由设计中创造美、发现美,充分发挥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价值。

在“创意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可基于各种生活化材料的特点,为幼儿设计不同的美术活动。如,设计活动“瓶瓶罐罐大变身”,以各种瓶罐为材料,让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用洗衣液瓶制作花盆;用奶粉罐与纸盒箱作沙发;用易拉罐制作垃圾分类模型;用矿泉水瓶制作帆船;等等,让幼儿加深对各种生活化材料的开发。以此类推,“鸡蛋托的妙用”“瓶盖组合”“纽扣拼搭”“自然挂式”等活动,都能引导幼儿对生活化材料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与运用,创新了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了美术活动的内涵,能够更好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应深入挖掘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价值,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以材料为幼儿搭建连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获取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袁雪琴.运用生活化材料优化幼儿美术活动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6):153-155.

[2]俞秀菊.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与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1):88-90.

[3]吴涵欣.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作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95-97.

[4]杨志华.发掘生活材料,让幼儿美术活动多姿多彩[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84-86.

[5]高晓云.巧用生活化材料激“活”幼儿美术活动[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