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微探

2024-08-08 00:00:00薛政萍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培“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的人才。文章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的基础上,探讨挖掘乡土体育资源、开设传统体育课程、观看体育影视作品、关注国家体育赛事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策略,彰显初中体育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体育;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德育;体育精神;女排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校园‘家文化’培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2-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政萍(1995—),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家文化”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晶,其包含两个维度:一是作为家庭、家乡的“小家”,二是作为民族、国家的“大家”。“家文化”的核心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十分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对家庭、对家乡、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热爱情感,能够助其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打好身体基础,养成良好品德,成为一个对家庭、家乡、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初中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体育,还要注重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渗透“家文化”,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价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为载体,开展家国情怀的渗透式教育,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一)为体育课程注入兴趣与动力

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大,需要借助体育来调节情绪、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因课业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足,培养体育爱好和专长的主观意愿不强,普遍缺少通过体育课程打好身体基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与觉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锻炼的观念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同和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思想理念,促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兴趣参与体育课堂、体育运动,打好身体基础,为将来更好地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做好准备[1]。

(二)为体育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托。《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形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增强课程实施的成效”。在开发家国情怀特色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挖掘乡土体育资源、观看体育影视作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等策略,都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拓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渠道,打造具有班级或学校特色的家国情怀体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效果。

(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课程教材应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2]。此外,体育课程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可见,初中体育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育人使命,需要将育体、育心、育德统一起来,为国家、社会、民族培养身心健康、思想积极、品德优良的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学校开展家国情怀主题课题研究以及开设校本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家国情怀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力量源泉。

(一)挖掘乡土体育资源,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初中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家乡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从热爱家庭、家乡开始。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从乡土情怀的培养开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和利用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进而培养其关心和热爱家乡、发展和建设家乡的情感与理想。

第一,以家乡体育发展事业激励学生。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关心家乡发展,关心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家乡。在乡土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体育发展事业有一定的了解,以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来激励学生。以福建省漳州市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例,教师可以着重围绕本市的体育事业发展突出成就,如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落户漳州,全国射箭冠军赛暨全国射箭第一届青奥会选拔赛、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中国巡回赛、中华龙舟大赛、环东山湾·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特色鲜明的体育赛事在漳州激情开赛。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解读政策文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现阶段家乡体育发展事业的目标、措施等。如此,以关心家乡体育发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意识。

第二,以家乡体育名人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以将家乡的知名运动员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领和号召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漳州作为一个体育强市,近年涌现出很多体育名人,如随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成员郑益昕、赢得三次欧巡赛冠军的高尔夫运动员吴阿顺、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帆板RS:X级金牌获得者卢云秀、202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冠军邱祺缘等。教师可以将他们艰苦训练、拼搏奋斗、为祖国为家乡争取荣誉的事迹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二)开设传统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初中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标准》指出:“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外,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传统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一,通过中华武术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华武术是民族的国粹,广泛流传,享誉世界,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开设长拳、形意拳、八卦掌、中国式摔跤、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运动项目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武术的魅力;支持学生武术社团活动,定期组织武术表演、竞赛,营造浓厚的武术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武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等。由此,促使学生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通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与家国情怀。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寄寓着中华儿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在福建漳州,舞龙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深受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教师可在体育选修课以及学生社团项目中,引入舞龙这一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并在校园庆典、运动会等重要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舞龙表演展示的舞台。精彩的舞龙表演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粉丝”,舞龙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在舞龙这一民间传统体育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增强家国情怀。

(三)观看体育影视作品,激发爱国思想情感

体育影视作品通过艺术化手法再现重要的体育名人以及体育事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是一种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大有裨益[3]。许多中学生对影视作品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让作品中有影响力的体育名人、体育事件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比如,将中华武术与爱国主义进行有效结合的电影《精武英雄》,演绎了日本侵华期间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租界创立精武馆,利用中华武术来强身健体,稳固中华志气,后为日本军官武士下毒所害,其弟子陈真为师傅报仇雪恨,重挫日本武士,捍卫中华武术和民族尊严的故事。电影生动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充分体现了高尚武德与爱国思想。学生通过观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升华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又如,以弘扬“女排精神”为主题,再现中国女排夺冠场景的电影《夺冠》,生动地还原了著名女排教练郎平指导带领女排姑娘为了国家排球的荣誉而刻苦训练、勇敢拼搏、团结奋进,最终在比赛中逆转比分夺得冠军的场景。女排姑娘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拼搏奋斗的品质振奋了学生,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升华。

体育影视作品寓教于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的实用资源。

(四)关注国家体育赛事,树立为国争光理想

体育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华儿女,学生需要关心、关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4]。比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国家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部分体育项目成为国家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排球等。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体育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关注重要的体育赛事,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给学生订购体育类报刊,让他们及时了解重要的国家体育资讯;给学生观看重要的体育赛事,尤其是有中国运动员参与的重要国际体育运动比赛,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等,让学生在为中国运动员加油的同时,了解中国各类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竞争实力,关心和支持国家的体育发展事业,树立为国家体育争取荣誉的理想。此外,教师应鼓励有体育兴趣爱好与运动特长的学生投身体育学习,并为其体育职业化道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教育十分重要。体育不仅关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关乎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教师应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体育理想;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锤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创新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以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体育运动精神。

【参考文献】

[1]易婧,王慧.小节中的大德育: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细节中如何巧妙渗透品德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32):41-42,57.

[2]徐宇辉.冰雪运动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3.

[3]韩双,刘丹.欧美足球类体育电影研究:作为类型电影核心“家国情怀”[J].运动,2015(22):132-133.

[4]董晓雪.初中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