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视角“螺旋式反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实践研究

2024-08-08 00:00:00裘晓琴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文章从换位思考、综合表征及以评促教三个维度,基于双视角,研究“螺旋式反馈”的师幼互动模式,旨在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为幼儿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双视角;螺旋式反馈;换位思考;综合表征;以评促教

作者简介:裘晓琴(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

师幼互动往往是多维的,存在视角的变化。双视角即为幼儿视角与教师视角;“螺旋式反馈”以螺旋式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基于视角的变化,可从不同的维度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从而在师幼互动中予以幼儿支持;同时,教师可从反馈的层面由表及里地改善师幼互动效果,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1]。

一、换位思考:回归幼儿视角,反馈需求,表现师幼互动细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视角反馈幼儿的真实需求,即换位思考,表现师幼互动的细节[2]。

(一)避免先入为主,关注环境变化

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思考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仅要避免先入为主,还要关注客观环境的变化。这是“螺旋式反馈”的第一阶段。

1.基于幼儿的心理定位问题

幼儿的心理状态多表现为相对具体的情绪表征,这种情绪受到环境、幼儿的前期经验及师幼互动效果的影响。此时,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出现不良情绪的具体原因,从而为后续的师幼互动指明方向[3]。

在建构区域游戏中,可供幼儿选用的材料是相对丰富的,游戏的空间也相对自由。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师幼互动的效果会变差。为了提升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需要换位思考,以幼儿的视角思考影响幼儿情绪的因素。不难发现,往往是一些微小的问题左右幼儿的主观意识。如积木的大小不对称、积木的颜色不合适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幼儿出现不良情绪。那么,教师则需要重点关注此类问题。

可见,“螺旋式反馈”第一阶段的基本流程为转换角色—关注问题—调整互动(如图1所示)。

2.基于环境特征开展师幼互动

环境对幼儿的心理有直接影响。教师如果不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忽视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会先入为主,导致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不顺畅,针对幼儿的回应与支持也缺乏有效性。

环境特征可分成材料特征与空间特征。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真实兴趣,并结合幼儿的兴趣探索材料与空间。这并不是需要教师思考“如果我是幼儿,我会怎么做”,而是需要教师思考“如果我是幼儿,我会对这些感兴趣吗”。

教师基于幼儿的视角,能关注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而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以“螺旋式反馈”的形式存在。

(二)联系幼儿的真实需求,明确师幼互动的目的

在基于双视角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可以情境模拟为形式,假设一些条件,联系幼儿的真实需求,明确师幼互动的目的[4]。

1.在模拟中定位幼儿的“需求点”

此阶段所指的“模拟”一般为教师模拟幼儿参与不同游戏的情境,即教师基于幼儿的视角思考在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针对此类问题,明确师幼互动的目的,提升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模拟中定位幼儿“需求点”的主要流程、一般形式、互动表现如表1所示。

为了准确地定位幼儿的真实需求,教师应注重对互动方式的区分,以师幼互动为主,关联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如此,教师能收集更全面的交互信息,这样有利于教师基于幼儿的视角形成有效的反馈。

2.在假设中判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针对具体的游戏情境,教师需要在假设中判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即判断幼儿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建构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关注幼儿的想法,假设一些小组没有建构出理想模型的原因,从而在后续的游戏中,重点关注此类问题。

实际上,教师假设的过程也是形成判断的过程,有利于发现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基于问题形成反馈,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5]。

二、综合表征:延伸教师视角,反馈效果,优化师幼互动流程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征具有综合性,其中言语表征、行为表征及情绪表征较为多见。在此阶段,教师需要综合幼儿的表征,以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身份,根据反馈效果优化师幼互动流程。

(一)及时记录,建立档案,横向对比

“螺旋式反馈”的突出特征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逐层深入解构幼儿的真实需求。教师需要及时记录幼儿的真实表征,建立幼儿个体档案,并进行横向对比,关注幼儿的变化。

1.总结反馈,梳理问题

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教师需要记录的幼儿表征是不同的。教师应明确师幼互动的目的,并参考记录调整师幼互动的重点。

在美工区域游戏中,幼儿的绘画表征是重点,但是从师幼互动反馈的维度来思考,幼儿的言语表征才是关键所在。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流,往往会反馈幼儿真实的状态。教师应及时记录幼儿的言语表征,在游戏后为幼儿建立表征记录的档案,借此总结反馈,梳理问题。

2.划分阶段,对比变化

游戏前、游戏中和游戏后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的师幼互动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基于游戏的不同阶段,对比幼儿表征的变化,从而在后续的师幼互动中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在美工区域游戏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如选材不合适、绘画技巧不足、主题不明确等。基于此类问题,教师应在后续的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支持。此时的支持更具目的性,可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二)关注问题,回应引导,持续支持

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群体问题与个体问题,回应、引导幼儿,提升支持行为的持续性[6]。

1.关注表达,提供支持

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时为幼儿提供有效支持。

在建构区域游戏中,一些幼儿受限于自身的表达能力,往往会支支吾吾,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应通过师幼互动为幼儿提供支持。一方面,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参考示范,支持幼儿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可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2.灵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灵活对待幼儿个体出现的问题,关注幼儿的真实表征,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师幼互动灵活性的基本表现、具体形式、具体差异如表2所示。

三、以评促教:关联师幼视角,反馈调整,积累师幼互动经验

“螺旋式反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评促教。教师需要综合教师与幼儿双视角,在反馈中调整,积累师幼互动经验。

(一)整体评估

整体评估即从教师和幼儿双视角评价师幼互动的质量。教师可在整体评估的支持下,将经验推广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

1.梳理典型案例,了解师幼互动的不足

典型的案例中包含幼儿的典型表征,此类案例多为幼儿的个体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了解师幼互动中的不足,从而明确调整师幼互动方式的方向。

在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搭建积木的行为往往伴随着与同伴的互动。一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情绪化问题没有得到同伴或教师的及时疏导,导致其不能顺利拼搭出物体的造型。

上述案例反馈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游戏中存在互动的缺失。此处的互动不仅指师幼互动,也指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后续引导幼儿互动时,应使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兼而有之。

2.借鉴师幼互动经验,完善师幼互动模式

教师应借鉴其他典型案例的师幼互动经验,持续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支持。这是完善师幼互动模式的必要路径,也是“螺旋式反馈”中的发展性思维的突出表现。教师借鉴师幼互动经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表3所示。

(二)双向调整,整合“螺旋式反馈”信息

双向调整即从教师和幼儿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调整师幼互动的方法和流程。在整合“螺旋式反馈”信息之后,教师可通过后续的实践加以利用,从而再次调整,以助推师幼互动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1.建立幼儿反馈机制

幼儿反馈机制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幼儿参与不同区域游戏时的照片和视频,为幼儿的反馈提供参考。一方面,幼儿可梳理游戏的流程,加深对游戏的印象;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团体讨论,关注在游戏中与同伴、教师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幼儿反馈机制,有利于形成幼儿层面的有效反馈。

2.应用师幼互动反馈导图

以导图的方式展示师幼互动的形式是简化反馈信息的有效路径。首先,教师可将游戏按照师幼互动的节点划分成不同的环节,基于此形成导图中的不同模块。其次,教师可在不同模块中填入真实的信息,包括此阶段师幼互动的频次、主要的内容及所发现的问题等。再次,教师可在后续的游戏中,结合导图所呈现的信息,逐层逐级优化师幼互动。最后,教师可转换视角,从幼儿的视角关注师幼互动反馈经验的有效性,从而优化师幼互动的具体流程。

结语

总之,基于双视角的“螺旋式反馈”,可有效支持师幼互动的优化。教师应借助双视角的“螺旋式反馈”,循序渐进地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辰.幼儿园集体讨论环节师幼话语分析: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2]孙君玲,李莹莹.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研究: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53-58.

[3]郭婧.幼儿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23(16):28-30.

[4]吴晓波.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读与写(下旬),2022(1):0145-0146.

[5]梁云珍.关于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几点思考[J].精品生活,2022,28(21):56-58.

[6]胡俞虹.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构建幼儿良好习惯的创新策略[J].教师,2019(2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