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设计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关键项目。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以优化作业设计策略为重点,发挥作业巩固、复习、检验学习成果等功能,采取有效的设计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运用经验分析法,在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依据目标设计、结合生活设计、增设实践任务、实施因材施教等方式对作业内容进行优化,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完成作业练习,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倪中筠(1984—),女,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关注现阶段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结合学科特色以及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统筹,优化作业设计形式,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使其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为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作业质量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并根据问题逐个击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价值。对此,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整理了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作业设计案例,并从中发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一)作业数量较多,学生积极性不高
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碎片化复习,提高学习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将“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完全掌握知识”视为重点,设计的作业内容繁多且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导致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1]。
(二)作业形式单一,不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
德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了德育使命,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作业设计环节,部分教师仍习惯采用单一的书面形式,并未关注德育元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导致部分学生虽能掌握学科知识,但并未受到德育的熏陶与感染,这种刻板的学习方式将会影响学生后续发展,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三)忽略学生学习能力,未实施分层教学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习惯使用统一的试卷或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某一课时或单元的练习。这样的作业虽然能帮学生及时巩固课内所学重点,但对于某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同时,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取经验,这就造成了班级内学生学习成绩逐渐拉开距离,形成较为明显的断层。
通过上述经验总结可以发现,为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需以设计形式、设计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三个角度作为突破口,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整合新课标中对作业设计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作业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价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依据目标设计,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总领,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检验指标。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需要重新对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把握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并根据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确保学生通过练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使课内教学得到有效延伸[2]。具体来说,教师在作业设计前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重新对目标进行整理,列出学生需要通过完成作业而达成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能力相符的作业任务,确保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思、回顾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由此不断提升自我。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基于本课重点内容,教师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练习。
目标1:了解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塑料垃圾产生的危害。
作业内容: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理应肩负保护环境的重担。请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使用塑料袋的具体事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减塑”方案(执行期为一周时间),在班级中进行推广;依据“减塑”方案落实情况,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目标2:了解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作业内容: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具体内容,谈一谈自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学习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并将自己提出的“环保倡议”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目标3:能合理利用塑料制品,减少资源的浪费。
作业内容:寻找生活中废旧的物品,尝试与同伴进行合作,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分享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设计说明:本节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价值观的确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认识塑料制品对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能从辩证的角度合理看待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
当中。
(二)结合生活设计,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作业设计要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形式多样的设计手段。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练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其核心素养发展[3]。在结合生活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所选择的情境素材或构建的生活情境需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吻合,避免难度较高的内容影响学生情绪,使学生对作业练习产生畏惧心理。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产生分歧的时候,应平和、冷静地与对方沟通,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避免矛盾的发生。结合本课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困惑设计作业练习。
作业1:某一天,你在与好朋友小丽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因为失误导致队伍落败。小丽认为比赛有输赢,只有取得成功才有意义;而你认为,游戏不过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如果太在乎输赢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心情。面对这种分歧,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的态度是否会对朋友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作业2:学校要召开秋季运动会,在服装问题上,有的同学提出不穿校服,因为这样更突出班级的特点;有的同学则认为,运动会不同于艺术节,整齐最重要。如果你是班长,应该如何进行协调沟通?
作业3:潘潘即将步入初中,周末时间她在完成作业后想要看漫画。但是妈妈表示潘潘在升入初中前要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并没收了她的漫画书。面对妈妈的要求,潘潘觉得十分委屈,恨不得和妈妈大吵一架。如果你是潘潘,你应该如何跟妈妈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何与她协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解决方法才能避免矛盾的发生?
设计说明:以上作业内容涵盖学生在学校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件。通过提出解决办法的作业形式,学生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真诚、坦率的沟通化解矛盾,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增设实践任务,锻炼综合能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特征,常规的书面作业形式可能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标要求,对作业形式进行调整,增加实践类作业,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完成实践任务感受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劳动”为主题,设计以下实践任务,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任务来完成。
任务1:请寻找生活中不同的劳动者,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具体劳动内容,并总结他们的劳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任务2:父母在生活中扮演着劳动者的角色。请介绍你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并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感受父母的辛苦。
任务3: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与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开展为期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扮演劳动角色,感受劳动者在工作岗位的辛勤奉献;以短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想法与收获的经验。
设计说明:以上作业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劳动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劳动者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发挥学科育人功效。在实践类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邀请家长进行监督,避免学生在外出实践时出现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施因材施教,采取分层设计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兴趣爱好等多项因素进行合理的作业设计,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通过作业练习及时巩固知识,发现自身问题并进行有效调整[4]。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层级,并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训练内容。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在课堂中难以顺利掌握重点知识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以基础巩固为主,意在帮助其通过练习夯实所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搜集我国珍贵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享自己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设想。
2.请结合所学内容自主整理与早期文明相关的内容,以手抄报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针对学习能力中等但具有较大潜力的学生,在指导其巩固基础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创新题目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1.了解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选择不同板块搜集具体资料,总结不同地区文明发展起源的特征。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这些不同形状的石头又是怎么堆
砌起来的?请查阅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1.除去课中提到的古代文明成就,你还了解哪些内容?你从这些国家创造的灿烂文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古代文明成就”为主题,在父母的协作下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以课件的方式呈现作业成果,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感受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厚魅力。
设计说明: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可以查缺补漏,及时解决自身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训练提升学习能力,进而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发挥学科育人作用,对作业形式、内容进行改良,确保学生能通过课后巩固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为祖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艺玲.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及评价探究[J].考试周刊,2022(43):34-38.
[2]包丽琼.“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22(7):106-109.
[3]贡保才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拓展作业设计思考[J].新教育,2022(20):39-41.
[4]张玉兰.小学道德与法治前置性实践作业设计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1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