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活动,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可整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等,促进学生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此,基于小学体育教学视角,剖析跨学科融合学习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发展人文素养、助力思维发展、改善课堂氛围、改革体育教学、传递体育精神为目的,制订关于体育和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实践策略,以期提升小学体育育人效果,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与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新课标
作者简介:陈志伟(1990—),男,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新课标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体育教师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背景下,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多学科认知水平。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的。如何基于体育学科特点,巧妙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为学生构建精彩、生动且多元的课堂,是每位小学体育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内涵
跨学科融合学习强调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的同时,以关联多学科的特定学习活动,建立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蕴含综合教育思想的多元育人模
式[1]。从小学体育学科视角来看,跨学科融合学习是将体育和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的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相融合,由此形成的一种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
(二)实践意义
跨学科融合学习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创新。基于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内涵,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变革教学模式。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以传授学生需具备的体育技能为主,大多围绕一些特定的体育项目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但育人模式较为单一,较难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在具体的跨学科融合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开展实践,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这一过程体现出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等特征。其次,突出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运用的是一种协同育人的模式。如将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同步达成体育育人目标和劳动教育目的。如此一来,学生可接受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为实现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融合语文学科,发展人文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多项体育技能,教学过程涉及运动原理等知识的讲解。此过程指向学生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这与小学语文育人目标相契合。单从学科育人形式来看,体育与语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事实上,语文学科包含诸多体育思想和元素,这些内容有利于丰富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为此,体育教师应将语文和体育巧妙融合在一起,以语文使体育教学变得多元化,更富趣味性,以体育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足球教学为例,由于作品《水浒传》中提到了有关蹴鞠这项与足球类似的运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引入《水浒传》这部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足球运动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足球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足球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在学生了解《水浒传》中关于蹴鞠的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蹴鞠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传授足球技能,引导学生找出蹴鞠与足球之间的异同点[3]。之后,教师可开展足球比赛,以此丰富体育育人形式。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参加足球比赛的心得体会撰写一篇小短文,从而逐步习得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见,采用上述方式不仅能从语文视角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从体育视角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助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综合发展。
(二)融合数学学科,助力思维发展
体育学科与数学学科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密切相关。如数学教学可为体育运动提供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体育运动则可为数学教学创建实际应用知识的场景。从跨学科融合学习视角开展融合数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设计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时,体育教师需要打造可关联两门学科的不同内容的学习空间,以此同步传递多种知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为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应提前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现阶段对于算术题的接受能力,布置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内容,为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的有序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以400米接力跑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准备多张印有算术题的纸,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印有算术题的纸贴在每位学生的背后,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接力跑活动。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每隔50米设置一块交接的区域,以铅笔作为接力棒。活动规则是:小组内的学生A需要携带铅笔朝着学生B所在的位置跑去;随后,学生B需要转身,将算术题展示在学生A面前;学生A在抵达交接的区域后,需要完成算术题,将铅笔递交给学生B;之后的接力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直至排在最后的小组成员跑到终点;接力跑用时最短且题目计算结果正确的小组获胜[4]。可见,采用上述方式能锻炼学生的跑步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接力的方法,也能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融合音乐学科,改善课堂氛围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参与趣味性、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但传统的小学体育训练模式大多具有枯燥性、单一化的特点,较难调动小学生的训练热情。并且,部分以技能水平提升为主要目标的训练活动强度偏大,使得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时容易产生疲惫、紧张等消极心理。而音乐能够为人们带来身心放松之感。将音乐融入小学体育课堂,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缓解学生学习和训练压力,使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习得体育技能[5]。体育技能的提升需要有长期的训练计划作为支持,需要教师逐步给予学生帮助。为此,教师有必要以改善课堂氛围为目的,借助音乐学科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具有计划性的训练活动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核心素养。
比如,在体育训练的热身环节,教师可播放《合拢放开》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同时组织学生模仿“合拢放开,合拢放开,小手拍拍拍”等歌词描述的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能跟随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完成热身任务。又如,在讲解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要领的过程中,教师可开展传球游戏,并引导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传球。在游戏前,教师可选择拍的音乐,带领学生把握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在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学生根据节奏,以接力的方式进行双手接球和胸前传球(在接球或传球的过程中出现篮球落地的情况即视为失败)。可见,在有趣的音乐情境中开展训练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节奏的相关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氛围。
(四)融合信息技术学科,改革体育教学
一些体育项目专业性较强,并且涉及许多复杂的动作。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觉得学习此类项目有一定难度,也难以通过短时间的练习掌握相关技巧。而依托信息技术呈现的课堂内容比较直观,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将信息技术学科与体育学科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进学生对体育技能及相关动作的了解。为此,教师应把握信息技术与体育的融合点,设计信息化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模式,从而提升体育育人效果,改革体育教学。
以50米快速跑为例,该项目需要学生掌握调整步频、步幅及手臂前后摆动的动作要领,由此实现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提升。动画视频具有回放、暂停等多项功能,可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此,教师可将相关动作要领以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加深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调动学生的训练热情,帮助学生达成训练目标。之后,教师可使用信息化设备记录每位学生的训练表现,在学生训练结束后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在训练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明确下一阶段的训练方向。
信息技术不仅能辅助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还能切实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如在讲解篮球、足球、乒乓球项目特点前,为同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前搜集相关比赛视频,从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感受比赛的氛围。这样的教学能在降低学生理解体育知识的难度的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五)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传递体育精神
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道德与法治和体育学科的融合传递体育精神,能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为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为出发点,达到新课标视域下对学生的培育要求。
以田径教学为例,在传授田径的相关技能前,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的故事,借助如“刘长春在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这样的蕴含德育元素的内容,传递刘长春坚持不懈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从体育规则的视角,介绍田径比赛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能服用违禁药物、避免出现中途换人的情况等。之后,为实现教学主题的升华,教师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刘长春的故事、对体育规则的感受,使每位学生均能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形成诚实守信、不畏险阻、勇于拼搏的体育品德。可见,采用上述方式能真正从思想引领的视角,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消极态度,也能保证后续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建议,整合多学科的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长远发展。为此,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挖掘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内涵,明确其实践意义,从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视角,设计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晨瑾.启迪儿童思维,构建活力耐久跑:小学体育活力课堂的“跨学科游戏”[J].中国教师,2023(7):54-56.
[2]杨先怀,栾晓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运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家长,2023(17):17-19.
[3]种青.创设主题项目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2023,42(6):10.
[4]高长虹.全面育人理念下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9):49-51.
[5]吴徐婷.全面育人理念下的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J].体育风尚,2023(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