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策划多样化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音乐教学的整体性、深度性与有效性,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基于此,文章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出发,阐述通过开展情境教学、音乐演绎等单元整体认知活动发展学生艺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陈奇刚(1992—),男,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艺术活动,在增强学生艺术体验的同时,提升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单元作品整体化感知、音乐艺术灵活性演绎、文化内涵关联性感悟等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同时帮助他们建构更加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
一、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单元整体教学蕴含着建构主义、完形主义、结构系统等理论思想,其教学思路是将学科教材中某一单元的各个章节进行科学整合,依据某个中心点将其融合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结合体,然后从宏观视角出发,针对这一结合体展开系统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使其通过综合学习提高相应的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单元章节中的乐理知识,了解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感悟经典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结合多首音乐作品感知音乐艺术的各种美感,演绎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要点
(一)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在设计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单元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深入了解教材单元曲目,探寻其中的相似之处,再综合相似点提炼单元教学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综合学习、欣赏和感悟单元音乐作品,使其能够系统把握单元重难点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还要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借助单元曲目中蕴含的各种知识点与技能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审美元素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素养,使其通过深入感知、生动表达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措施
(一)融合素养要求,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目标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课程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所预设的最终效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教师若想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增强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指向性、深度性与有效性,需要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更有深度、更加全面的音乐教学目标,为之后的单元教学奠定坚实基础[1]。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简谱)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的教学为例。此单元包括《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歌唱二小放牛郎》四首歌曲,教师可以综合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要求,围绕上述歌曲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见表1)。
教师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的艺术素养,结合单元曲目中的知识点,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方向,又能确保艺术素养教育的有效落实。
(二)采用多种手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在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利用乐器、服装等资源策划演绎活动;利用新闻、故事等资源组织文化感悟活动等,以此高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审美感知素养
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美,如韵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内涵美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可先综合单元曲目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导他们结合画面内容和听到的音乐,交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学元素;最后,教师可结合微课课件讲解乐理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素养[2]。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简谱)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欢腾的节目”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此单元的两首歌唱曲目《快乐的泼水节》《那达慕之歌》和两首欣赏曲目《金蛇狂舞》《火把节之夜》,围绕“民族节日”这一主题创设情境,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傣族泼水节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节庆活动氛围,体会视频中人们展现出来的情感。其次,教师可播放《快乐的泼水节》《那达慕之歌》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和画面感知音乐的情感美和旋律美,如《那达慕之歌》节奏欢快,表现了赛马场上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最后,教师可播放民乐合奏版的《金蛇狂舞》和中阮独奏版的《火把节之夜》,引导学生讨论这两首乐曲使用了哪些民族乐器,探讨乐曲中的节奏变化,感知其中的情感变化。比如:《金蛇狂舞》A乐段旋律优美,节奏较为平缓,情感也较为平淡;B乐段节奏较为欢快,表现出喜悦、期盼的情感;C乐段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节奏更为激昂,表现出奔放、热烈的情感。
教师开展情境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变化、节奏变化、情感变化等,进一步感受到音乐艺术中的各种美感,提高审美感知素养。
2.组织演绎活动,培养艺术表现素养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旋律、力度、节奏等的组合能够使音乐作品展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能够展现不同的艺术美感;歌曲唱法的变化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歌词描绘的意境能够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怀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教师可以依托单元曲目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剧合作演绎活动,指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发声方法、情感表达方法等生动演绎音乐故事,塑造艺术人物形象,使其在演唱歌曲、演绎故事的过程中提升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艺术表现素养[3]。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简谱)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小音乐剧”的教学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创编并演绎《东郭先生与狼》音乐剧,他们需要针对每段故事情节设计对话内容,并以领唱、齐唱、合唱、独唱、表演和乐器伴奏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来。对此,教师可基于音乐剧合作表演主题,策划音乐剧创编演绎活动,借此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例如:针对第一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驴行走时的节奏,增强“叙述者的歌”部分的表现力;针对第二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领唱与齐唱相互配合的演唱形式,如领唱者领唱第一句,其他学生齐唱第二句,领唱者领唱第三句,其他学生齐唱第四句……以此类推,双方交错演唱整段内容,以此锻炼合唱能力;针对第三幕,教师可让学生选出一人独唱第一部分内容,用低沉的声音表现狼对东郭先生的态度,对于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以齐唱与伴奏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唱东郭先生的部分,并通过伴奏表现他发出的感叹词;针对最后一幕,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创编演绎的方式,合唱情节描述部分,独唱农夫的话,同时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以此突出农夫对东郭先生的劝诫。
学生通过参与单元音乐剧创编演绎活动,既可以了解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能借此提高艺术表现素养。
3.探寻背景信息,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音乐艺术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美学元素,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都饱含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此,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与单元音乐曲目相关的拓展资料,开展文化感悟活动。比如,教师可搜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影响、作词者信息、作曲者信息等信息,带领学生研究歌词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传递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提高文化理解素养,增强文化自信[4]。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简谱)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祖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东方之珠》三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歌词内容、社会影响等信息,围绕“了解祖国发展,感悟歌曲内涵”的单元主题,策划音乐文化内涵感悟活动。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上述歌曲的首次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教师可展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初步理解歌曲创作的意义。比如:《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张宏光编曲,由歌手刘绍文在某歌曲创作大赛的决赛上首次演唱;词作者蒋开儒亲身经历了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此首歌曲的歌词;歌词直观描述了深圳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江两岸商贸流通的繁荣景象,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作者对深圳快速发展的激动喜悦之情;此首歌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奖项。
教师结合单元曲目,开展基于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感悟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又能借此深化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素养。
(三)促进反思提升,组织单元整体评价活动
为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教师可以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开展评价反思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评展开自我反思,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我改进中提高艺术素养[5]。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简谱)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绿色畅想”的教学为例。此单元包括两首歌唱曲目《手拉手,地球村》《留给我》以及一首欣赏曲目《森林狂想曲》。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围绕“保护地球”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该单元的音乐知识,如附点音符唱法、休止符唱法、旋律顺序梳理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针对同伴的表现进行生生互评,挖掘他人身上的优点。比如,有的学生评价他人能够快速感知音乐旋律,理清旋律的演奏顺序;有的学生评价他人能够精准演唱附点音符节奏和休止符节奏;还有的学生评价他人能够在演唱过程中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美。最后,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之时对比自身的表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需要优化单元整体教学内容与形式,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要素,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璐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大单元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3(36):96-98.
[2]吴韵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意义及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3(35):52-55.
[3]杨佩姗.论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10-12.
[4]柳荫.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教育界,2023(24):71-73.
[5]陈天舒.立足核心素养,贯彻整体教学:小学音乐单元视角常态化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1):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