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借助教材插图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4-08-08 00:00:00蒋咏欣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供使用和开发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开展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文章分析借助插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蒋咏欣(1990—),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中心小学。

插图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对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组织、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吸收教材内容,并适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一课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来表现或说明课文的内容,能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图片感受文章的内涵。从这个角度而言,插图可算得上是文字之外语文教材的第二种语言,并且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运用到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插图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发现插图与课文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价值。

一、借助插图细节,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掌握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教材的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编排的,它不仅可以把文章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发挥插图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巧用插图的直观性,为感知文本内容铺垫

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课文中描写的一些事情或事物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因此单靠教授课文内容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合文本,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感受课文描写的对象。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让陌生的事物可知、可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这样描写落叶的:“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这句话中,“凌乱”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掌握“凌乱”一词的含义,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描述插图中的梧桐落叶是怎样的。学生说到落叶很美,它们一片一片地飘落到地面上。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们看,一夜秋风秋雨后,这些梧桐叶随着风雨飘落,这儿一片,那儿一片,这就是凌乱。如果用文本中的词来解释,‘凌乱’就是‘不规则’。”笔者将文本与插图相结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凌乱”的含义,解决了本课的知识难点,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印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用插图的依附性,为突破难点提供支撑

语言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描述都是从具象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象的事物,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有益处。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板块中《春晓》的教学为例。学生仅靠读诗句或看插图难以理解整首诗的含义。在带领学生初读古诗后,笔者让学生观察插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两只鸟和一地的花瓣。”笔者再追问学生:“地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花瓣?”学生回到诗中寻找原因,发现是因为“夜来风雨声”。通过结合图文,学生明白了这首诗的含义,加深了对整首诗的理解。

相比于文字,图片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图文讲授课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

二、借助插图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随着学生语言经验的累积而不断提升。语言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会有序地表达,还要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教师要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观察插图,让学生言之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语言表达也不够连贯,缺乏逻辑性。要想让学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必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教材的插图中包含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教材中的插图,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有序、具体的表达,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整描述插图的内容,而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对他们表述的内容进行调整。这个过程非常关键。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配了精美的插图。在教学“春风吹”一句后,笔者出示课文插图,提问学生:“春风一吹,春天就来了,春天来了,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学生从插图中看到了鱼儿、小鸟、绿树等。笔者再引导学生:“鱼儿们正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鱼儿在水里游,浮出了水面。”笔者继续追问:“那么小鸟在做什么呢?”学生再次回答问题时意识到要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所见。这样的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了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描述插图的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二年级的写话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累语言,让学生言之生动

在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想法后,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增加自己的词汇储备,才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缺乏语言积累,学生在表达时往往只会用几句简短的话,虽然在语意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语言平淡无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观察不仔细,说话很直接,没有很好地利用修饰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中的细节不断扩充描述的句子,生动、具体地形容描述的对象。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教学为例。“日积月累”板块中有八个和春天有关的成语,编者给这八个成语配了生动美丽的插图。课堂上,学生看了色彩丰富的插图,感叹道:“春天可真美呀!”于是,笔者问学生:“你们觉得春天美在哪呢?”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风吹过来,柳条随风飘扬,像女孩的辫子。草地上开着漂亮的花朵,有红的、黄的、橙的。”接着,笔者让学生尝试运用这八个成语来描述插图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够丰富学生表达时使用的词汇。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理解了这八个成语的含义,还将词语和对应的图片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语言积累。

(三)复述课文,让学生言有个性

教材插图更易在低年级的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利用这些关键词句,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帮助他们提升语文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其实,这就是结合低年段学生特点提出的复述课文的形式。学完课文以后,笔者先出示1到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学生不难发现,这几个自然段都采用了“小猴子走到……看见……非常高兴,就扔了……去……”的句式,故事结构是相似的。此时,笔者再出示文中的五幅插图:“小组合作,一人选择一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有了先前的铺垫,学生学会了该如何表述,个性化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借助插图留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并没有完全将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刻画出来,而是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插图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一)借助插图留白,组织扩写练习

课文中插图的留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他们的联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空白”,开展扩写练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的《狐狸和乌鸦》时,笔者先让学生聚焦第一幅插图,提问学生:“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大树上干什么?它为什么不回家呢?狐狸站在树下干什么?它为什么一直盯着乌鸦?”笔者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在想象的驱使下,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表达,提升了表达能力。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当结合文本插图的留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探寻文中描述对象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对故事展开补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借助插图留白,开展续写练习

统编版部分课文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最后结论,而是给读者设下悬念,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应的插图也会留下“空白”。教师要借助插图的“空白”,巧妙地开展续写训练。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中的插图画得非常精妙,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长长的,伸向远方。学完课文以后,笔者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你们看,胡萝卜先生还在不停地前行,他的长胡子随风飘动,并且还在不停地变长,接下来,他还会遇见谁呢?”学生看到插图中胡萝卜先生长长的胡子,不禁开始联想。有的学生说胡萝卜先生会碰到鞋带丢了的小朋友,小朋友会剪下他的胡子当鞋带;有的学生说胡萝卜先生会碰到织毛衣的老奶奶,老奶奶会剪下他的胡子当毛线……由此可见,课本插图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插图的留白为基础,接着原文的结尾进行续写,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插图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教材中文字之外的第二种语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插图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价值,将其运用于学生的表达、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剑飞.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46

[2]孙雪梅.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