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探讨

2024-08-08 00:00:00金海荣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多样化的自主认知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提升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知识应用水平。文章基于深度学习视角,阐述教师通过开展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实践应用、反思评价、单元复习等活动,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金海荣(1979—),男,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深度学习是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知识认知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由此可见,教师若想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实践应用、学习反思、单元复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提升课程学习的最终质量。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指的是一种主动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指向知识深度理解的包含高水平认知的学习方式,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让学生通过运用分析、迁移、推理、创造等高阶思维,实现对学科知识内涵的透彻理解,同时,使其扎实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提升其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索与研究,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寻更加合理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在自主认知过程中进行推理、批判、迁移、应用等高阶思维活动,最终探寻到学科知识的本质,同时,发展个人综合能力。

深度学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深度学习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批判性理解,学生需要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深度思考,形成对知识的客观认知。第二,深度学习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需要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三,深度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或技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此,教师应当遵循自主性原则,设计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知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分析、实践的机会,为其创造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教师需要在深度学习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知意识,利用有效的方式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活动时,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认知活动,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知、深度学习、知识运用的乐趣,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得到高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

(一)优化教学思路,开展多元探知活动

若想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授课思路,结合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开展丰富多样的深度探知活动,如问题探究、任务驱动、项目探知活动等,使其在问题解答、合作探知、技能实践过程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提高深度学习的水平,从而真正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1.开展问题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他们进行拓展思考,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更有深度的探知问题,让他们运用符合自身实际学习能力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新知,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利用原有认知对学习情境进行深度思考时,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形成更加强烈的探知欲望,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积极性[1]。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铁的性质,知道磁铁能吸铁、镍等材料的物质,能够隔空或隔物吸铁等。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磁铁的吸力知识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磁铁两极知识,知道两个磁极接近时可以相互吸引,也可以相互排斥,进一步明确磁铁的性质。教师先给每个学生提供两块磁铁,让他们自行用磁铁吸附物体,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与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有的学生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发现磁铁的其中一个方向出现吸引现象,而另一个方向则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这与上节课学习的磁铁的吸力知识产生了矛盾冲突。对此,该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磁铁与磁铁相互靠近时,是偶尔出现排斥现象,还是在某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排斥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实践的方式验证假设是否合理,同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先让学生将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用来表示不同的磁极,然后分别用红色与红色的一端、蓝色与蓝色的一端、红色与蓝色的一端相碰,观察每次磁铁之间相碰出现的现象。学生发现,同颜色的磁极相碰会出现排斥现象,而不同颜色的磁极相碰则会牢牢吸在一起。针对这一实验结果,教师引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让学生了解两块磁铁相同的磁极相碰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磁极相碰会产生吸力。教师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又能使其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深度理解科学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2.开展任务驱动活动

任务驱动探知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此种方式以驱动性学习任务为载体,学生需要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找到隐藏在任务中的学科新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理论类知识的深层内涵。教师在设计小学科学任务驱动活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驱动任务,合理细分任务内容,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2]。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把班级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划分,保证每组既包括学优生,又包括学困生,让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然后,教师结合声音的传播知识设计驱动任务:寻找声音得以传播的介质。各小组需要针对探知任务进行交流讨论,对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并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最终找到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在完成驱动任务的同时,扎实掌握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并讲述了他在泳池中听到敲击瓷砖墙壁的事情;有的学生认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因为他在家能够听到邻居敲击水管的声音;还有的学生提出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对此,该组学生设计听水中的铃声、听敲击课桌的声音、听真空环境下的闹铃声三项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该组成员明确分工,默契配合,有的成员负责组装实验装置,有的成员负责实验操作,还有的成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能够经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过程,切身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的传播状态,从而总结出声音能够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而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学生通过完成驱动任务,既可以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实现对声音传播条件的深度认识,提高科学探究水平。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围绕单元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案例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运用迁移思维和课程所学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撬重物的窍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布置现实生活场景,如选择操场的一块区域,将小石子铺在地上,创设下雨积水的场景,让学生用沙袋、跳绳、木棍、鞍马等体育器材,结合杠杆原理,自行设计实践方案,解决雨天积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体育器材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把沙袋绑在木棍的一端,利用杠杆原理将其运到“积水”周围,阻挡“积水”流向四方,降低“积水”附近被淹的风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既可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又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原理,从而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二)针对探知任务,开展反思评价活动

在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个人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成果、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自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合理改进,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探知任务,开展自主评价与反思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学习行为是否正确、探知成果是否科学等,让他们在反思与改进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4]。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的教学为例。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索“热胀冷缩”的概念,分析此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原理等。在项目化探知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各项任务、各个环节,开展评价反思活动。在探知方案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如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案内容是否完善,探知步骤是否清晰,等等。在项目方案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自主探知的方法、过程等。比如,在探究热胀冷缩现象时,学生利用乒乓球、弹力球、烧杯、热水、冰块等材料,通过改变球体的形状,再使其恢复原本形状的方式,了解固体具有“热胀”和“冷缩”两种性质。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学生总结得出,实验内容较为单一,且没有进行多次验证,实验现象可能具有一定的偶发性,不能科学有效地证明实验结论,需要再进行多轮实验,通过反复验证,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项目成果交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探知结果和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项目活动,是否主动与他人沟通,是否运用协同互助方式,是否真正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是否采用更加科学的实验方式,

等等。

教师围绕项目化深度学习开展反思与评价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又能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深度学习的最终质量。

(三)整合单元知识,开展复习巩固活动

深度学习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探索,更加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此,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整合小学科学教材单元中的各小节内容,开展单元知识整合与复习活动,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培养其整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同时,使其形成较强的结构化、整体化学习意识。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提炼单元各小节的重要知识点,让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真正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引导他们运用整合思维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建构完整的、合理的单元知识体系[5]。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空”“冲出地球”“探索宇宙”几课的重要知识点,让他们运用逻辑思维梳理星空、地球、宇宙等知识之间的关系,再指导他们运用整合思维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参与知识梳理与整合活动,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单元重难点知识,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有效的整体化复习,又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建构更有逻辑、更加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增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多样化的探知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反思意识,建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而使深度学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祥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策略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8):70-72.

[2]张鸿勤.真学 真研 真做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J].天津教育,2023(24):161-163.

[3]茅志刚.谈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实施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9):88-90.

[4]黄彩玲.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3):160-162.

[5]吕卉.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策略[J].新教育,2023(1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