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

2024-08-08 00:00:00高燕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历史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又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对创设趣味情境、问题导入新知、运用真实史料等五种策略的探讨,完成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作者简介:高燕(1977—),女,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方面是指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且可以从历史课堂上获得启发,有效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历史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思考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提高教学信息化程度

虽然信息技术已覆盖了大部分的历史课堂,但依然有部分教师未能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二)避免教学片面化

教学片面化指的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认知的不同,导致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同。比如,有的历史教师只关注优等生的表现,而忽视学困生的学习感受。在当下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内容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学生要牢固掌握所有的历史知识点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思维逻辑不缜密的学生而言,要想做到熟练掌握历史知识,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创设趣味情境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青铜器入手,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可以以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为切入口,设计一个以“青铜之美”为主题的云展览活动。在展览中,学生能够云观赏各种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如青铜食器、青铜酒器、青铜水器、青铜兵器等,以及三星堆出土的各种文物。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泥范铸造法。这样,学生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青铜器的欲望,主动跟随教师一起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

授课时,教师可以重点讲授青铜器中非常有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让学生感受精湛、纯熟的青铜工艺和精美青铜器带来的震撼。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青铜器在古代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其功能和使用范围是什么,探究青铜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代表的权力意义,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认知。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趣味情境,组织学生以云观赏的方式了解青铜器,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二)问题导入新知,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思考意识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立足课程知识,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2]。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先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夏商周的更替”这部分内容,而后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提问:“西周是怎么灭亡的?东周的年号是由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所定,那么,东周前期叫什么?”在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设计探究性问题:“阅读教材中‘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这部分内容,思考春秋时期的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类给出答案。”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农业在劳动工具和耕作方法方面实现了发展。比如,在劳动工具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耕作方法方面,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牛来

耕地。

在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时期各地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各诸侯国的实力,但是诸侯实力的增强,会影响周王室的统治地位,进而导致周王室衰微。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并让学生跟随问题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三)运用真实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史料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学生发展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3]。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了解秦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作用。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史料。比如,在讲授“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三段史料。

1.“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在展示这三段史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三段史料的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学习后可知,第一段史料是商议确定新的帝号,第二段史料是确定皇权地位,第三段史料是围绕皇权制订规制。至此,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再如,在讲授有关郡县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两段史料。

1.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2.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

这样,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郡县制的理解。

在应用史料时,教师要确保史料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让学生在史料的辅助下,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认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四)应用微课课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可应用微课课件,带领学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了解与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讲授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运用微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比如,在讲解有关官渡之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微课课件上对比呈现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交战人数、两方势力的优势与不足等内容。学完微课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当时曹操能够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战胜袁绍,原因有三点:其一是政治上有头脑,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掌控政权,同时重视人才,求贤若渴;其二是经济上采取屯田政策,非常重视农业,曹操曾言“若有军士跃马良田者,皆斩首”,进一步肯定了农业的地位;其三是军事上战术得当。

在微课课件的引导下,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到历史的演变,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史事形成了准确的理解,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五)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历史、考察历史,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为了发挥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历史资料,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4]。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活动主题确定为“探究真假三国”,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探究,如读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并让学生以评书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以角色扮演法为例。小组的其中一名学生要以说书人的身份评说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同时,同组的其他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该段历史。学生可在表演中加入现代化语言,并按照现代的方式演绎。其他小组的学生要认真观看表演,并思考:同学们所演绎的内容是否为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是,你认为同学们演绎得如何?如果不是,你认为表演中的哪些内容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通过开展多元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和描述历史。

结语

综上,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以问题导入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运用真实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应用微课课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样,历史教师便可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4):44-47.

[2]沈玉娟.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刍议[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32-33.

[3]黄丽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0):100-101.

[4]吴海英.基于核心素养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学苑教育,2022(26):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