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探微

2024-08-08 00:00:00雍卫华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新课标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新课标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和优化历史教学设计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新课标视阈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四点方法,希望为教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简介:雍卫华(1977—),女,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历史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当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分析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意义和具体方法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汲取文化精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在设计历史课程时“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也就是说,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自觉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文化精华。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而且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1]。

(三)紧扣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历史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初中历史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新课标视阈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教师需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初中历史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立足新课标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大量教学实践尝试,以确保历史教学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科学性,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

(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师工作的重心[3]。为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历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态度,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使历史课堂更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学的质量自然会稳步提升。

三、新课标视阈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设想,它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帮助教师和学生评估教学效果。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科学的教学目标可以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求、发展阶段相匹配[4]。

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课程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教学目标。其中,历史课程总目标应当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则应紧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历史课程的容量也相对较大,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下面,笔者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课堂教学目标对应的是单一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前,教师需要将单元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接下来,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将课堂教学目标再细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延伸目标,使用“明了”“应用”“熟练掌握”“提出”“发现”“能够区分”等动词将上述目标描述清楚,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预设性与生成性、学科性与开放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导向作用[5]。

例如,设计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后,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授该课时,教师需要介绍唐朝建立初期、“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元盛世”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在下节课学习上述时期的政治、经济、用人、军事政策奠定基础。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程,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教材内容并学会概括所学内容,进而指导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史事。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后,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明确基础目标:指导学生使用时间轴或历史地图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时空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中发现问题,初步形成时空观念;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重要历史事件,提取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信息,与同伴探讨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由此发展历史解释素养;延伸目标:指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简单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初步形成唯物

史观。

(二)有机整合教学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体例与专题体例相结合的形式编录了海量内容[6],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时,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与十月革命”“《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等内容补充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整体认识这个时期的世界。该单元的事件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背景是战争与革命,教师可以设定单元教学主题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变奏—帝国战争和新变化”,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补充一部分传记、影音资料,并据此带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等素养。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应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者、指导者变为学习资源供给者和学习活动参与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7]。

例如,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探寻新航路”时,教师可以确定教学主题为“探寻新航路的热潮”,然后据此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将相关历史事件放进近代欧洲经济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从多个角度评价这些历史事件,明确新航路对世界市场造成的影响,并由此意识到扩张是早期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将完成项目的时间定为一个星期,并确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探索任务,指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涵养家国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提出这一驱动问题:“你听说过英国首个奴隶贩子的后裔—安德鲁·霍普金斯在2006年向非洲人民下跪道歉的事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提出驱动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驱动问题了解近代欧洲航海家探寻新航路的热情,探究新航路造成的影响。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合作阅读《马可·波罗游记》,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商道的影响,分析欧洲地理学发展与罗盘的应用等内容,然后以这些内容为依据,在小组内讨论欧洲产生探寻新航路的热潮的原因,分析新航路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的多方面影响,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四)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也应遵循多元化、科学化的原则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综合应用各类评价工具,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教师可以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堂评价标准。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具备史料实证素养的一级水平设定为能够区分历史材料的类型,知道如何从多种渠道获取材料以解决某一问题;二级水平为在一级水平的基础上,认识到多种历史材料具备的价值,明确历史叙述中历史材料的作用,能够将历史材料作为论据说明个人观点;三级水平为在二级水平的基础上,知道如何处理来源不一、观点不一的历史资料,能够自如地运用历史资料进行独立探究,从而顺利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并与学生通过分数、等级、评语等多种形式呈现评价结果。为了便于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鼓励学生根据调查问卷打分,完成自评与相互评价。

例如,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围绕史料实证素养设计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个人表现打分,其中5分表示认为自己或者同学完全符合描述,1分表示认为自己或者同学完全不符合描述。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包含以下内容:1.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对材料的归纳、总结与提炼;2.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3.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合理组织、概括;4.对所收集材料的类型与内容非常了解;5.能够结合所收集的材料,使用学科术语对五四运动做出解释;6.能够寻找丰富的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补充评价,以形成更全面的评价结果,为自己此后优化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汲取文化精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紧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设计。为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羽明.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教学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4):14-18.

[2]胡常海.新课标视域下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17-21.

[3]祁金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23(21):88.

[4]张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2020(增刊2):112-113.

[5]郑林.理解新课标,用好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47-56.

[6]刘娜.初中历史教学以史育人的要义与路径[J].人民教育,2021(24):53-54.

[7]周刘波,周培玲,刘袁媛.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1):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