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群文阅读、读写共生”作文教学探索

2024-08-08 00:00:00蒋晓美
教育界·A 2024年18期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了做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教师需要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文章分析了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教学内容开展的“群文阅读、读写共生”作文教学活动,探究了语文教师如何做到选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阅读和写作连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群文阅读;读写共生

作者简介:蒋晓美(1970—),女,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单篇文本细读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把仿写当作课后拓展作业,在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只是布置题目、给出要求(可能还会简单介绍例文)就让学生自主构思、写作了,没有做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

笔者以为,“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要义在于打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隘,让学生明白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可以是为写作而读,而非只为阅读而读,写则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实践中,笔者基于大单元理念设计了“群文阅读、读写共生”作文教学活动,以细节描写为抓手,指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学习描写人物的有效方法,通过仿写、修改习作片段等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课文和“抓住细节”的写作任务。由于该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而且集中展现了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教师可以从文章标题、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角度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但是,要让学生切实掌握该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章描写的“小人物”的精神品质,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据此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笔者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设计了以单元写作任务“抓住细节”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案,并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感悟,主动去探究描写人物的手法,思考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同时让文章触动读者。在教学时,笔者着重带领学生品读这四篇文章的部分段落,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和学生一起修改习作片段、总结运用细节描写的技巧。

笔者以为,这样紧扣细节描写的“读写共生”作文教学模式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说教,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得到锻炼,并且能够进行深入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十分有利。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写作技巧,这导致学生学到的大多是“死的知识”或“无活力的概念”[1]。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指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并据此分析自己可以如何写作,从而顺利地给学生架设将读、写、生活连接起来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学会写作。

(一)通过文章学知识

在学生阅读该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抓住细节,让人物立起来”这一教学主题,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后,对这些文章中的什么细节印象深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兴趣,许多学生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学生说:“我对阿长把‘山海经’叫作‘三哼经’印象深刻。”有学生说:“我对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印象深刻。”有学生说:“我对父亲造好台阶后人也老了印象深刻,尤其是文中那段‘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我觉得写得很形象,而且很动人。”有学生说:“我对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印象很深刻。”

在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后,笔者顺势介绍细节描写的具体定义和作用。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的重要手法。细节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在文章中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在优秀的文章中,细节描写部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被随意取代。

在笔者分享这些知识后,学生很快意识到,在《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中,作者花费了很大力气描写这些“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以及人物所处环境,正是为了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后,再徐徐介绍语文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讲细节描写的定义、种类,学生必定不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不到保障。

(二)回到文章品细节

在学生初步掌握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又带领学生回到《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中,具体探究作者如何写细节,让学生发现细节描写的意义。

1.读《阿长与〈山海经〉》,品语言细节

笔者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阿长与〈山海经〉》时,读到阿长将“山海经”念成“三哼经”的片段,学生纷纷笑了出来。于是,笔者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笑?”学生回答:“因为阿长不识字,念错了这本书的名字。”笔者追问:“大家能想到一个不识字的保姆,为了买‘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会遇到哪些困难吗?”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不再嬉笑,而是很快意识到,这段简单的语言描写蕴含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疼爱。至此,笔者顺势总结道:“言为心声,质朴的人物对话能展现丰富的情感细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应当想清楚如何以小见大,用简单的语言写出细腻的情感。”

2.读《老王》,品肖像细节

笔者展示了《老王》中的以下片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接下来,笔者提问:“大家觉得这段肖像描写可怕不可怕?这段内容强调了老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强调老王因病重而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象?”学生在简单思索后会发现这是在写老王病入膏肓,联系后面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这里的细节描写是为后文写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笔者总结道:“大家是否发现,在描写细节时,我们不能随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着重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主旨有作用的内容。”随后,笔者还组织了“猜猜他是谁”游戏,展示了一些文章中细节描写的片段,让学生猜测这些片段描写的人物及这些人物的特点。

3.读《台阶》,品动作细节

笔者展示了《台阶》中的以下片段:“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接下来,笔者向学生提问:“父亲为什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为什么不停地‘走’‘递’‘送’?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走’‘递’‘送’这几个动词像慢镜头一样,具体展现了父亲建高台阶愿望即将实现时的兴奋和父亲对农民兄弟的尊重,这些内容展示了一个质朴的父亲形象,十分感人。”笔者总结道:“大家是否发现,通过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将喜怒哀乐等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深入文章学细节

在《台阶》一文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细节描写,因此在学生基本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后,笔者追问:“是不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态进行描写,就可以写出好文章呢?《台阶》的作者想要塑造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父亲形象,为什么详写造台阶、略写造屋呢?”回到文章深入分析后,学生会发现,台阶其实象征着地位、富足的生活,《台阶》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们不仅追求好的物质生活,还希望获得精神层面的尊重。因此,这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十分重要,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堂上,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中重要的细节,分类总结描写细节的具体方法和作用,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大有益处。

三、将阅读和写作连接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在学生逐步读懂文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连接,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所学写作技巧,如何在作文中展现实际生活和具体的人。如果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知道如何选择典型、真实的细节为主题服务,学生自然会逐步从练笔中获得成就感[2]。

在课堂上,笔者先布置了仿写的作业。在收到学生的仿写片段后,笔者展示了习作《爸爸的背》的片段,然后布置了修改、扩写细节的任务。

【学生习作片段】

那是雪后的一个早晨,天特别冷。爸爸怕我上学迟到,就用电瓶车送我上学。一开始,爸爸骑车的速度有点慢。“冷吗?”他问。“不冷!”“不冷的话,我再骑快点儿,万一迟到就不好了。趴在我背上,坐稳了!”我不由自主地靠近爸爸的背。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这一习作片段较典型,有诸多学生习作的通病,所以笔者鼓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现场修改、完善这一片段。在简单讨论后,学生总结了这一习作片段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描写部分平铺直叙,无重点,不生动;二是文章没有聚焦主要人物,人物的性格不突出;三是部分细节失真。

在学生明确这一片段存在的上述毛病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要怎么修改这个片段呢?怎么写,可以突出爸爸的背?失真的部分要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以下修改方向:首先,从多角度写爸爸的背;其次,增加一部分侧面描写,既展现主要人物的特点,又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删掉失真的部分。此后,笔者还提醒学生回头阅读自己的习作,分析自己在写作时是否也出现了上述问题,以及自己能否结合所学知识修改以前的作文。

结语

笔者以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积累情况的同时,开展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仿写练习,从阅读文章中学习,在反复修改中提升。为了确保思维能力训练的效果,教师不能过于重视学生的写作结果,而应关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情感、分析读者和创作者的心理等内容上。

而在笔者组织的“群文阅读、读写共生”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深入赏析了课文,学习了写作技巧,并明确了如何利用写作技巧将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与创作

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晓美.语文“读写共生”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2):76-79.

[2]范俊萍.巧借课文节点,促进读写共生: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