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具有目标一致、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两项工作的结合具有可行性。为了创新班级管理机制与模式,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价值,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文典例,让班级管理真实生动;利用语文学科特性,让班级管理充满个性;利用教学形式优势,让管理主体智慧可亲;利用周报资源优势,让育人育心润物无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学习活动;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活动;结合策略
作者简介:龚莉花(1983—),女,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一小学。
刘畅(1980—),男,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具有启蒙性。其中,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实现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与行为习惯,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与班级管理存在密切关联。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通过语文教学更好地启发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推进教学工作;同时,优化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打造团结、阳光、自信、共同进步的班集体。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目标一致
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两项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和班级管理,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锻炼语言、表达、交际等能力,强化语言思维,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审美经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沟通为基础,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清楚地表达想法,理解他人的表达,明确班级管理诉求、管理目标等,并以“一切为了班级、一切为了大家”的原则开展工作,展现良好素质,逐渐形成良好的心态与行为习惯[1]。两项工作的有机结合,能够使教学更加高效、流畅,也能够使班级秩序井然。
(二)相互促进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班级管理活动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伴随语文学习活动一同进行。例如,在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时,为保证活动秩序,教师可以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方法与手段管理班级。如此,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知识,促进知识理解与记忆,也能使班级氛围良好、秩序井然,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提高他们语文学习效率。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是支撑班级管理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心思缜密、情感丰富特点,善于在班级管理中采取柔性化措施,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分析班级事务,运用感染性的语言,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班级管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渐理解班级管理的初衷,增强对班级管理的认同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结合策略
(一)利用语文课文典例,让班级管理真实生动
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有关品德素质的典型案例,根据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事件及情况,将这些课文典例以合适的方式引入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在典例内容分析中领悟真善美,提高道德认识,养成优良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参照课文典例处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语文学习的拓展与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生动性。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为例。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理解“嚣张或倚仗别人的权势去威压、恐吓他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基于此,教师结合课文典例,针对班级一个近期发生的事件,展开班级管理活动。事件如下:值日生在进行值日时,有同学不配合,进行简单的交流后,该同学仍然不配合。然后值日生找来劳动委员,在劳动委员的交流沟通下,取得了该同学的配合,值日生则得意扬扬地说:“你只是普通同学,还不是得听劳动委员的话。”班会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此事件进行讨论,让学生联想到《狐假虎威》中狐狸的做法,并回顾课文内容,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狐假虎威”的行为,使学生认识到这一行为是不道德的。而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应对、规避班级管理中“狐假虎威”行为的做法。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面对上述情况时同学之间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不配合值日的理由,判断不配合行为是故意为之还是有特殊缘由,进而采取劝说、引导等策略,切勿通过“狐假虎威”的行为伤害同学情谊[2]。
将语文课文典例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生动的课文内容中汲取班级管理智慧,也使班级管理成为语文课程的有力补充。此外,教师引导学生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围绕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和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促进良好班风的自然形成。
(二)利用语文学科特性,让班级管理充满个性
语文学科主张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人文关怀与尊重,影响、引导学生,体现教育针对性。班级管理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决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管理个性化。利用语文学科特性,有利于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班级管理,也能够借助语文教学思维优化管理方法,尊重个体差异,全面、高质量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例如,在课外阅读交流会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不参与集体阅读活动,学习委员采取了诸多集体活动策略,仍然无法激发这些同学的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借助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的内容,引导学习委员学会尊重个体行为与思想,并为其组织与管理课外阅读交流会活动提供可借鉴经验,展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分析了小沙为什么找“我”剪头并承诺剪完给“我”五块钱的事,并分析了剪头结果。部分学生知道作者将小沙头发剪坏后,就开始质疑文章题目,这样的“烂手艺”根本配不上“大师”称号,并表示如果自己是小沙一定会非常生气[3]。有的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后,明白作者其实是在回忆童年纯真无邪的生活,并以调侃的方式命名题目,而这样的解释并未消除学生的质疑。针对两种想法,教师给予尊重,并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配合恰当的情绪和动作。经过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消除了此前的质疑。在教师的启发下,对于管理工作,学习委员明白:要在尊重每名同学选择的基础上,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活动价值。而后,学习委员与经常不参加集体学习活动的同学进行交流,明确他们不参与活动的真实原因,并尊重他们的做法。在后续的活动中,学习委员预设活动主题,并简单介绍活动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促使全班积极参与集体性学习活动。
语文学科特性使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同样需要给予他人尊重、关怀,关注每个人的需求与差异,从而合理解决在自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彼此尊重。如此,能够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良好班风与学风的形成。
(三)利用教学形式优势,让管理主体智慧可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教师可以采取以学生亲身感知、自主体验为主的实践教学形式,将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形式融合,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成为智慧可亲的班级管理主体。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为例。这部分内容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为主,需要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全班表决确定公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为了发挥口语交际与班级公约的价值,发挥语文教学对班级管理的推动作用,教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设置制定公约与执行公约两个板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想理想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出共同的建设目标,围绕卫生、学习氛围、纪律等方面的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公约。而后,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公约的执行者,并采用轮流制,每日由一名学生担任“监督者”,监督班级公约的执行。“监督者”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班级执行公约过程中出现问题,带领班集体主动、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并要照顾好每名学生的情绪。依次轮换“监督者”,能够保证所有学生获得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运用管理智慧实际处理不遵守公约以及不规范执行公约等问题,为了班级的发展而付出努力[4]。结束体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实践体验中的心情、感受以及收获。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对于日常班级管理事务有了直观感受,理解了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做法,同时也学会尊重、理解同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班级管理,实现互相鼓舞、团结友爱、共同发展。
(四)利用周报资源优势,让育人育心润物无声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展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能够传递思想情感、表达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周报,刊登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作品,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周报上为班级管理设计单独的版面,并向学生布置命题作文或明确写作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初衷,从而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例。教师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虚构故事,要求故事完整、情节精彩,并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作为写作素材,练习写作技巧,并通过学生的作品,发挥班级管理无形的育人育心作用。
其中,有学生描写了一件事:午休结束,A同学故意忽略其他班级学生掉落在本班级区域内的垃圾,导致班级未获得流动红旗。事后,本班教师通过监控发现了在场的A同学,并对其做出严厉批评。在客观描述事件后,教师指导学生描写A同学的内心活动。学生写到,A同学最初不能理解教师为什么严厉批评自己,并认为错的是随意乱扔垃圾的学生,但A同学想到班级因自己的行为失去了流动红旗,便产生了失落感,害怕其他同学的责怪。学生将A同学内心世界描写得十分生动、精彩,并在最后表示A同学往后愿意积极维护班级荣誉,主动捡拾垃圾,努力维护班级区域的良好卫生。教师将上述作品刊登到周报内,并给予点评:没有及时捡拾垃圾,维护好班级区域卫生是一种不爱护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反思,体现出维护集体荣誉的重要性。大家需要为班级付出、为集体付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5]。此外,教师可以在习作讲评环节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过程,促使学生在阅读周报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使班级管理与语文周报资源紧密结合,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以周报为媒介,将班级管理中一些典型事件、具有教育意义事件刊登出来,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视角了解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点评与引导,促使学生反省、思考,实现育人育心。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使班级管理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有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汲取班级管理智慧,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语言性的独特魅力,通过语文课文典例、学科特性、教学形式、周报资源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育智的同时育德、育心,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祥梦.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23(44):73-76.
[2]唐相叶.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6):89-91.
[3]税红艳.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相结合的意义及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19-21.
[4]王加明.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3(13):156-158.
[5]窦春玲.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23(1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