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的结合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是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期待和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面临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片面、实践环节薄弱等困境。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成为关键途径,包括强化德育为先、融入职业道德元素、提升职业道德体验与实践能力,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职业道德;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173-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的结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注重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片面、实践环节薄弱等,使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路径,以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一、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探讨
(一)高校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时,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在专业领域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一系列职业道德素养。
高校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背景,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1]。在逻辑学、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体系,为日后职业生涯的道德选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校教育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职业领域中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敬业度和责任感。如透过跨学科项目,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伦理挑战,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培养职业操守。
高校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关注其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敏感性。在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通过对历史、文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职业道德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精神的体现
职业道德着重塑造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认知与实践[2]。职业道德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它涉及个人职业发展中道德价值观融入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涉及对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所以高校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并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职业道德涉及对社会和职业环境的责任感。高校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充分理解并积极履行所处领域的社会责任。这包括对环境、公众利益和企业道德的关注,培养学生在各个职业领域都能以正直、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行事。
专业精神在职业道德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教育着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这涉及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坚守,使学生在职业中不仅展现出专业技能,还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3]。
职业道德的培养要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校园内外,学生要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中,这能帮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
(三)二者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建设者
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的结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这意味着高校注重德育与才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仅具备卓越的专业能力,更能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高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4]。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伦理难题,以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通过实际操作、模拟情境等方式,使学生在学术、科研和实践中真实地体验并理解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学生与职业实践结合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接触到职业道德[5]。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实际经验的传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伦理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在面对职业压力和伦理冲突时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实习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职业行业运作规律、感受行业文化的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融入职业道德的实践。高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履行团队合作的职业道德责任。
二、高校教育融入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必要性。从个体全面发展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引导其形成健全人格与高尚情操。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涵要素,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尊重他人等,从而实现从“知识人”到“道德人”的转变,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待。
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往往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在职业道路上走得长远。因此,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情境时做出符合社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行为决策,从而促进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并为社会和谐稳定及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期待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且高标准的期待,其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现代社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更关注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诸如诚实信用、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尊重规则等核心素养,这些构成了现代职业人士的“软实力”。
将职业道德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是社会对未来公民角色和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才的道德品质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对社会对高素质、高道德水准人才迫切需求的有力回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同时,这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三)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追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校教育系统内嵌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战略选择。当今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专picDzlwZGaa0TKJqmBBbtqgb4X+9xDd0ipVmUJVWYpE=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更在于其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即深厚的职业道德底蕴。随着人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立体化,高校必须着眼全局,将职业道德教育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基石。
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尊重他人、诚信守法的良好品质,使之在步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此举亦是高校提升教育内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育人环境,以及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双提升的有力举措。
三、高校教育中职业道德建设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未能及时适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多元化发展。这种滞后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系统长期以来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给予的重视相对较少。这导致一些毕业生在职场中面临道德困境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影响了其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教育理念滞后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不重视。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过于注重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评价,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使一些毕业生在职业领域中难以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境,从而增强了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性。
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受制于历史传统、社会观念的惯性,难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体系改革往往面临多方面的阻力,包括教育体制的僵化、教育从业者的观念固化等。同时,社会对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但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导致了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二)课程设置片面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片面性的课程设置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影响,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领域中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课程设置片面源于传统教育体系过度强调知识传递。高校课程通常以专业课程为主导,注重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对职业道德、伦理规范的系统培养则显得相对较弱。
片面性的课程设置还受到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和价值认同欠缺的影响。教育者和决策者往往更容易衡量和关注学科知识的传递,而对职业道德培养的意识和认知相对较低。课程设置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使学生在职场中面对道德决策时感到迷茫。
课程设置片面性的原因还在于一些高校缺乏与行业实际紧密对接的机制。教育机构与实际职业领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课程设置无法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种断层导致课程设置与职业实践之间脱节,使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三)实践环节薄弱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过于依赖理论教育,而在提供实践机会和经验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在于高校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实际职场经验的积累相对疏忽。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应用于实践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这使他们在职场上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缺乏实际经验支持,难以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实践环节薄弱还与高校职业道德培养上理念和重视程度不足有关。一些学校更强调学科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实践环节安排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面对职业伦理挑战时缺乏实际应对的能力。
实践环节薄弱的原因还在于一些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合作机制不畅,缺乏与实际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职业实际运作,难以在实践中培养出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这种脱节导致实践环节薄弱,影响了学生职业道德发展。
四、高校教育中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德育为先
在高校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更新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这意味着将道德素养的培养置于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以确保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融入职业道德价值观的灌输和实践。
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建立综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跨越学科边界,将道德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之中。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强调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和思考职业伦理问题,增强其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优秀,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高校可通过持续的师德师风培训、激励机制建设等方式,激发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德育的重要步骤。评价体系包括对道德素养的考核和评估,以激励学生在职业伦理方面的发展和提升。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在学术、实践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其道德水平。
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也是更新教育理念的体现。通过组织职业伦理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职业道德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二)完善课程体系,融入职业道德元素
在高校教育中,完善课程体系并融入职业道德元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道德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要求高校课程体系更加贴合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具备高度的职业操守和伦理素养。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职业道德元素,这意味着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行业伦理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伦理问题。如在工程类专业中,课程可以强调项目管理中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思考在面临利益冲突时如何保持道德廉洁。
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也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关键。横向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如法律、伦理学、人文社科等,构建职业伦理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职业伦理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全局观,使其在复杂的职业环境中更具应变能力。
实践性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完善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职业伦理理念,提高其在实践中的道德决策水平。
高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伦理课程,系统地介绍职业伦理的理论框架、实践准则以及解决伦理难题的方法。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对职业操守的全面认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职业道德体验与实践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具体而深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更能够深刻体验并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实践要素的融入。精心设计实践案例、实验项目或者模拟情境,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直接面对职业伦理问题,从而培养处理复杂伦理决策的能力。如在商学院的课程中,通过模拟商业道德挑战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商业决策的伦理合规性。
产学研合作项目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与行业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还可以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种紧密结合产业实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伦理的实际应用,提升其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责任感。
在职业实践中,高校还可以设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道德辅导。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内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导师制度有助于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对职业伦理进行精准引导,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高校还可组织职业实践交流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行业研讨等方式,促使学生分享并总结实际经验,培养其对职业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反思能力。这样的实践交流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又能够激发他们对职业伦理的主动思考。
五、结束语
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路径探索是当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建设者。这需要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将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融入职业道德价值观的灌输和实践。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开设专门的职业伦理课程,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实践导师制度的建设。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还符合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责任,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高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娇娇.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育[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2):56-57.
[2] 刘丹柏.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1(11):58-59.
[3] 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4] 王媚.高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93.
[5] 金垚,姜昕.论加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和方式:以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为侧重[J].山西农经,2020(13):146-147.
[6] 相天啸,何婵,王忠秀,等.职业生涯指导下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7-28.
[7] 赵琴琴,陈寒.高校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9-82.
[8] 刘春明.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87-9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