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双高专业群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措施备受关注。通过深入分析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问题表征,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模式创新策略。首先阐述了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随后详细剖析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动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 键 词] 双高专业群;问题表征;实践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165-04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它被赋予了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政府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战略目标。在此框架下,双高专业群建设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策略之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双高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实践模式策略。通过明确建设目标、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旨在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
二、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
(一)双高专业群建设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专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整合,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双高专业群建设打破了这一局面,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专业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更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双高专业群建设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双高专业群建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双高专业群建设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而双高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大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双高专业群建设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双高专业群建设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双高专业群建设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2]。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问题表征
(一)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
缺乏市场导向是双高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重要表现之一。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只有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才能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对行业需求、职业岗位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了解不足,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缺乏市场导向的建设方式,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会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
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也是双高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的具体体现。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追求快速见效,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专业群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内涵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导致专业群建设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却缺乏特色和优势,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这些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持续投入和有效管理,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专业群的实力和影响力。
首先,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问题对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由于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市场导向,职业院校往往无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它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群建设的不完善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降低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最后,它会削弱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人才供给和产业升级。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会导致职业教育无法有效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降低其社会贡献度。
(二)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中,课程体系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
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一个显著表现是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在一些技术更新迅速的领域,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等,若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将很难掌握前沿技术,也就会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力。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导致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填鸭式、应试式教学方法仍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如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那么他们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次,它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如果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能随之提升,那么他们将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中,师资队伍是支撑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滞后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职业院校,由于招聘标准不严、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师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部分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难以引领专业群的发展方向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缺乏实践经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入职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入职后又缺乏参与企业实践、技术更新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导致其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这种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队伍存在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问题,那么教学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其次,它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如果师资队伍缺乏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那么将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它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品牌和资源。如果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将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加剧生源危机和就业困难[3]。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双高专业群建设来说尤为关键。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机制不健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深入推进,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合作层次浅。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如简单的实习实训、企业参观等,缺乏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这种浅层次的合作难以实现企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无法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缺乏深度合作,职业院校难以从企业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无法及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教育与市场脱节。
缺乏有效沟通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就很难形成共识和合作动力。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合作难以顺利开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合作的紧密性和持久性。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对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制约作用十分显著。首先,它限制了专业群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支持,职业院校很难打造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也无法形成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教育体系。其次,它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最后,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品牌和资源,如果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会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加剧生源危机和就业困难。
四、实践模式创新策略
(一)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确立清晰、明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我们需要采取严谨、系统的措施。
第一,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院校必须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技术动态及岗位变迁,从而确保专业群建设方向与市场脉搏同步跳动。通过定期的市场洞察,学校可以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使教育教学更加契合实际,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第二,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关键。这份规划应该详尽地阐述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打造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等各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同时,规划需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稳步、有序地推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建立一套高效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评估专业群建设的成果,广泛收集来自企业、学生及教师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及时调整建设策略和目标。通过这种持续的改进与优化,才能够确保专业群建设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对接,不断适应并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
在实施这些措施时,目标的设定应具备动态性,随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灵活调整;目标的可行性应得到充分论证,确保在现有条件下能够顺利实现。同时,目标的导向性也应得到强化,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专业群建设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二)构建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是构建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关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层出不穷。职业院校必须紧密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将这些新技术和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技术,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增设实践课程和创新课程是构建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举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职业院校应大力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创新课程的设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和项目,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构建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学校应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审视和评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应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为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多元化、精准化的招聘策略,吸引更多具备深厚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这些高水平人才的引入将为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前沿、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教育。
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是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行业技术动态更新培训以及企业实践锻炼等活动。这些培训和实践锻炼将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并增强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是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应构建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同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第一,拓展合作领域与层次,实现全面深度融合。传统的校企合作多局限于学生实习与就业等表层合作,这已无法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必须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将校企合作延伸至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全面对接。具体而言,可以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在提升合作层次方面,应推动校级合作向二级学院、专业群乃至课程组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通过构建更加紧密、更具针对性的合作模式,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新型合作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合作稳定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稳定性是确保合作成果持续输出的关键。为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协议的签署、合作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合作成果的评估与反馈等环节。合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合作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应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合作成果的评估与反馈应客观公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合作策略和方案。应设立专门的合作管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该机构应具备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能够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注重合作质量与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在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合作的质量与效益。合作项目的选择应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行,确保合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注重双方的互利共赢原则,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持续改进与拓展机制,可以形成更加紧密、更具针对性的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4]。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深入剖析了双高专业群建设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强调了实践模式创新在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面对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不足、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实践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显得尤为关键。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将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终身学习能力培育。在科技迭代、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需更新观念、革新方法,寻求与国际先进教育模式融合。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将为职业教育营造更宽广的发展环境。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将迎来更繁荣、充满希望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伊雯雯.“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7):109-112.
[2] 杨清源.“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4(3):109-112.
[3] 万德年.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5):14-18.
[4] 罗生全,卞含嫣.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反思:观念形态、问题表征及创新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53-60.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