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实践改革与实施

2024-08-07 00:00:00姜小燕黄鑫郑玉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0期

[摘 要]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2021年新增专业,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托育人才。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婴幼儿照护能力,构建了“医养教三维联动,分段递进”岗位实习模式。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医、养、教”多能融合的职业能力提升,具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关 键 词] 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岗位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121-04

岗位实习是指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1],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岗位实习既是“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又是“实践到理论”的反思[2],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知行合一”,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化为员工身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培养托育人才的新兴专业。托育人才是办好托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前提,关乎托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托育服务要求及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托育人才的专业照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洪秀敏(2022)研究发现,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在规范保育、安全保育、科学保育方面存在专业素养总体不高的问题[3]。保育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托育机构的质量内涵发展,严重制约了婴幼儿照护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技能水平不高的现状背景下,如何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岗位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探讨如何在岗位实习中提升学生的婴幼儿照护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现状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新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探索阶段。前期调研发现,各开设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存在实践教学模式不统一、岗位实习大多沿用早期教育专业或学前专业岗位实习模式的情况,缺乏专业特性。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由原“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2018年)更名而来,专业归属大类从“公共管理与服务”调整到“医药卫生”,专业调整也说明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早期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单纯套用其他专业的实习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明确指出,婴幼儿健康照护咨询指导内容包括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交流与玩耍、生活照料、伤害预防与处理、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及照护六个方面。其中生长发育监测、伤害预防与处理、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及照护等方面实践技能提升,单一在早期教育机构或幼儿园是不能很好的实现的。

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改革模式

以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改革模式。

(一)确定岗位实习“三级递进”实践技能发展水平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提到,岗位实习需要达到“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水平。据此,构建实践技能“分段递进、三级发展”水平。

一级水平:辅助水平,即实践技能初级发展水平,在带教教师引导下,辅助带教教师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一般在岗位实习初期或中期阶段能够达到。

二级水平:相对独立参与水平,即实践技能目标发展水平,在带教教师引导与督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一般在岗位实习中期阶段或者后期阶段实现,这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结束时必须达到的技能水平。

三级水平:独立熟练水平,这也是岗位实习中理想的实践技能水平。在带教教师督导下,学生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三级技能水平一般在岗位实习的后期阶段实现,属于高级目标水平,一部分优秀学生能够达到该水平,因此要鼓励学生朝这个目标努力。

(二)“三维联动,分段递进”岗位实习模式

1.“三维联动”岗位实习内容

三维联动即“医、养、教三维联动”,是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分别在医疗机构、托育机构以及早期教育机构三个领域进行,促使学生医护技能、养育技能和早期教育技能三大技能融合发展。

(1)医疗机构岗位实习建议选择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实习内容包括:熟悉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岗位职责及对应的工作内容;了解婴幼儿发育测评系统,掌握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评估要点和方法;了解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评估方法以及康复训练手段与技术;掌握与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与指导的方法。

(2)托育机构岗位实习建议选择托育园或托幼一体化幼儿园的托育班。实习内容包括:了解托育园或托幼一体化幼儿园托育班的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掌握一日流程;掌握婴幼儿生活照料的基本技能,婴幼儿早期发展活动的准备及实施;掌握婴幼儿安全防护以及卫生保健等技能;与婴幼儿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

(3)早期教育机构岗位实习建议选择大型、知名品牌机构。实习内容包括:了解早期教育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职能;熟悉早期教育机构日常工作流程;掌握早期教育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婴幼儿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

2.以“医”为特色的“分段递进”岗位实习

突出“医护”特色,建立以“妇幼保健院”为固定岗位实习单位“1+N”分段递进式岗位实习,“1”是指第一阶段到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康复科岗位实习,“N”包括两种实习模式。

(1)“1+1+1”模式

“1+1+1”模式是指婴幼儿托育服务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实习时,分别到妇幼保健院、托育机构、早幼教机构医、养、教三个方向进行岗位实习。

(2)“1+1”模式

“1+1”模式是指以“妇幼保健院”为固定特色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及发展意愿,自主选择在托育机构、早幼教机构或特教康复机构等实习单位进行实习。

(3)两种模式的区别

“1+1+1”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医、养、教”多种能力融合提升,这种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契合。因岗位实习总时长固定,分配到每个领域的时长偏少,实习效果没有预期的好。

“1+1”模式,凸显“医护”特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与发展,这种模式更加灵活,更有助于学生就业以及创新创业。“1+1”不同选择产生不同的实习影响:

①“妇幼保健院+托育机构”:这种岗位实习搭配,能够促进“医、养、教”三维能力的提升。选择该项的学生未来大都会从事托育工作。

②“妇幼保健院+早期教育机构”: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医、教”二维能力提升。选择的学生更倾向于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因具有医护技能特色,就业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③“妇幼保健院+特教康复机构”:这种岗位实习搭配,主要促进了“医、教”二维能力提升,选择的学生对特殊婴幼儿的教育康复感兴趣。

三、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三维联动,分段递进”岗位实习改革效果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潍坊护理职业学院2021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99名学生,通过网络发放问卷99份,回收问卷99份,回收率100%,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2.研究工具:自编《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6,KMO值为0.84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儿保科、康复科岗位职责的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岗位职业及工作内容的了解比较自信占53.5%,非常自信的学生占17.2%。

2.学生自评妇幼保健院实践技能发展水平

表2结果显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婴幼儿体格发育评估、婴幼儿智力发育评估、与家长沟通等方面表现比较自信或非常自信(两者之和超过50%);而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表现的认知、评估方法、康复训练方法、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以及指导家长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等方面自我评价一般。由此可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科岗位实习实践技能比较自信,而在儿童康复科的技能水平有待于提升,这也提示相对于正常婴幼儿的评估而言,特殊儿童的评估及康复训练的技能更具难度。

3.学生自评第一阶段妇幼保健院岗位实习满意度

结果表明,61.6%的学生认为在医院的岗位实习对个人实践能力提升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74.8%的学生对第一段医院实习的经历表示非常满意。

4.妇幼保健院岗位实习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自评

82.9%的学生认为能够达到辅助水平,13.1%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对独立参与的水平;4%的学生能够达到独立熟练的水平。

5.“1+1”模式第二阶段岗位职责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选择托育机构,28%的学生选择早期教育机构,29%的学生选择在特教康复机构,8%的学生选择幼儿园的托育班。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岗位职业及工作内容的了解比较自信的占比50.1%,非常自信的学生占比22.3%。

6.“1+1”模式第二阶段实践技能发展水平自评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料、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预防、婴幼儿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婴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托育教师/早期教育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婴幼儿安全防护技能、婴幼儿卫生保健技能方面比较自信,在各维度的得分均在80%。

7.“1+1”模式第二阶段岗位实习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自评

在第二阶段岗位实习中,71.7%的学生达到了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对独立的岗位实践活动,10.1%的学生能够独当一面,独立、熟练进行岗位实践。

(三)研究结论

1.学生对岗位职责的认知

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对所在岗位职责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第一阶段的儿保科、康复科岗位职责的认知水平较高,自信比例达70.7%;在第二阶段“1+1”模式中,学生对选择的实习单位的岗位职责认知水平也很高,比较自信和非常自信的比例分别是50.1%和22.3%。这表明学生具有清晰的岗位认知,在实习经历中有效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2.第一阶段妇幼保健院实践技能发展水平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第一阶段妇幼保健院岗位实习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实践技能发展水平,这对个人实践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100%的学生达到了岗位实习要求,其中第一阶段82.9%的学生达到辅助水平,13.1%的学生达到相对独立参与水平,4%的学生能够达到独立熟练水平。第一阶段的实习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技能熟练度和独立操作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学生在婴幼儿体格发育评估、智力发育评估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殊儿童的评估和康复训练方面,学生的自评较低,自我评价为“一般”的学生比例较高。这反映出在特殊儿童护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实践教学仍需加强,院校需加强特殊儿童识别与筛查的实践教学,以满足学生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特殊儿童早期识别的能力。

3.妇幼保健院实习满意度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对第一阶段妇幼保健院岗位实习的满意度较高,学生认为医院实习对个人实践能力提升非常重要,对第一阶段医院实习表示非常满意。这表明,医院实习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第二阶段实习效果

第二阶段“1+1”模式的实习效果显著,学生在“医、养、教”三个实践技能维度的自评得分均在80%以上。其中18.2%的学生达到了辅助水平,71.7%的学生达到相对独立参与水平,10.1%的学生达到独立熟练水平,这一结果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表明第一阶段的医院实习为第二阶段的实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以“医”为特色的“医、养、教三维联动,分段递进”岗位实习模式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讨论

(一)丰富实践内容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技能强化。针对学生在特殊儿童识别与康复训练方面的薄弱环节,院校应加强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加学生在特教康复机构的实习机会,提升其在特殊儿童早期识别、评估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拓宽其就业范围。

(二)完善实习反馈机制

完善的实习反馈机制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体验和需求。院校应定期收集学生、带教教师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实习安排和内容。通过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帮助其不断提升实践能力。院校应根据反馈结果,优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三)支持个性化实习选择

“1+1”模式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实习选择,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实习。院校应与更多的特教康复机构、知名早期教育机构和高质量托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机会,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凸显“医护”特色,“医、养、教三维联动,分段递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实践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婴幼儿照护能力的提高,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提高托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2021-12-31)[2024-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 /202201/t20220121_595529.html.

[2] 陆艳.中职传统手工艺专业岗位实习管理策略研究:以江苏省T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3] 洪秀敏,刘友棚.“幼有所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7-2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