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研究

2024-08-07 00:00:00郭晓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0期

[摘 要] 目前我国传统建筑技艺出现人才断代、后备力量不足、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创造力等问题,同时从业人员能够实现自我提升的渠道少,导致年轻人从事传统建筑行业的意愿不强。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推进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人才高质量培养。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53-04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传统建筑营造与修缮的重要非遗工艺,曾经因为历史原因产生断代,而目前的技艺传承人和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年轻人缺乏,面对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青年传承人成为紧迫的需求。为了解决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困境,现结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传统建筑技艺人才的实践,探索传统建筑技艺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路径。

一、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

传统建筑技艺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涵盖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文化内涵、修缮技术、传承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传统建筑技艺主要包括大小木作、砖瓦作、石作、油漆彩画作;建筑装饰工艺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嵌瓷等技艺,还包括少数民族建筑营造的特殊技艺。传统建筑技艺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传统的师徒相承,在数字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趋势下,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模式与传承方法,需要有新的探索与突破,传统的单一传承方式需要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升质量,以适应现在科技发展进步下的传统建筑保护要求。

(一)传统建筑技艺传承的必要性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特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厅字〔2021〕36号)中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建筑技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实践中积累下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是需要保护与传承的智慧。

2.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需要

目前,虽然全国建筑文物保护部门正在持续推进各地传统建筑技艺的统计、梳理、总结工作,但很多传统建筑技艺仍然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消失,所以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研究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进行技艺的调研、收集、整理、汇编等,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谱系进行整理,让技艺传承有脉可循,逐渐完善对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编辑与出版工作。

3.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与创新发展的需求

技艺是传统建筑营造的基础,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做不好将会大大地影响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也会影响中华文化脉络的发展。古建筑行业大部分技艺精湛的师傅已经年龄偏大,青年人才储备力量呈现不足,急需培养一批新人。传统建筑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现代新材料、科技、工艺结合,未来的学徒要懂数字技术,具备计算机制图、识图、三维测绘、三维建模复原能力,掌握传统建筑技艺,如此才能更全面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激发创新的可能性。

(二)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建筑技艺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由于传统建筑技艺从业者在世俗概念中被定义为“建筑工人”,极大地忽视了其文化与技术的含量,导致在古建筑工地年轻人数量极少。在传统建筑行业中,大部分从业者拥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很多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技艺高超,但年龄偏大,面临即将离开项目一线的现状,并且传承路径单一。传统建筑技艺学习多数是师徒相传形式,一般最佳学习年龄是从14~18岁开始,但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在读书,只有极少数成为学徒跟随师父学习技艺。而传统建筑行业中大部分学徒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眼界和思维都会受到限制,缺乏持续的创新、创造能力,随着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趋势的来临,对我国传统建筑技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概况

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在中职、高职、社区开展了面对不同层次人群的技能学徒制教学。德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教育模式,有一个更简洁的名称——“二元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两类,学徒制时间较长且更稳定,培训生制时间较短,稳定性略差;英国学徒制体系由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组成,学徒培训的依据是国家统一发布的“学徒制框架”,核心内容是学徒需要获得的若干个国家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中国现代学徒制是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落实好招生招工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2]。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能够更加精准地直接进行人才培养,节约企业行业人才培养成本。同时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目前国内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创和活化上,对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关注较少,对适合传统技艺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研究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尝试与探索培养路径[3]。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传统建筑技艺传承的意义

培育我国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传承人)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延续的方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高校教育与传统建筑技艺学习融合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见图1)。

1.解决从事传统建筑技艺行业学历教育需求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4]。学徒是企业员工的身份,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专业学习、实践结合,突出传统建筑技艺岗位的技术与文化需求,在完成所有科目学分并且达到要求后,学徒即可拿到学历,在技艺技能和文化知识上得到了认可,可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建筑技艺的积极性。学历教育可以鼓励和促进喜爱传统建筑行业但家境贫困的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待业人员等学习传统建筑技艺,并积极提升自我。

2.提高传统建筑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质量

优秀的工匠/传承人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传统建筑技艺,还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创新与拓展,甚至要结合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目前建筑技艺人员常年在自己的工艺领域忙碌,缺乏文化艺术审美、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学习,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可以弥补学徒的知识不足,帮助学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传承,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传统建筑技艺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目标(见图2)

1.“技能+学历”的双提高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让传统建筑行业的员工、新招聘的人员以学徒的身份学、艺双修,给予他们学历上升的通道,满足了其学历提升的愿望,也满足了各种职称申报的基础学历要求,提升了技艺人才在传统建筑行业发展的决心,同时鼓舞了想从事古建筑行业但是对学历有顾虑的青年人,为古建筑行业人才储备发挥作用。

2.“传统技艺+文化素养”的双提升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加了文化素养课程,帮助学徒建立系统学习的思维体系,结合企业学习技艺技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能力得到提升。传统建筑技艺与美学都息息相关,所以对学徒文化素养的内化训练直接影响他们创作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5]。

3.“工艺创新+自主创业”的双训练

在学徒制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带领学徒进行创新创业大赛实践,教会他们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同对传统技艺的工艺、元素、功效、成分等进行研究,结合大数据、科技与设计,挖掘市场发展与应用前景,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让传统建筑技艺在peeUFkCHo/6rmUNWGyp2Yg==现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传统建筑技艺从业者技艺成熟后,自主选择创业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实践内容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实践必须遵从职业教育的规律,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深化产教融合,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现代学徒制开设条件的学校与当地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古建筑相关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深度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同时促进行业发展。例如,作者所在学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潮州金湖建筑有限公司、广州邵成村灰塑艺术有限公司进行了长期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人才培养合作。学校每年深入企业做调研,为企业、行业量身定制,确定人才培养岗位,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的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如大木、木雕、嵌瓷、灰塑、陶塑、彩画,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多年来,本校古建筑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班为广东传统建筑行业输送人才300余人,培养的学生有8名成为非遗传承人。

2.商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人才共育,校企双方需做好双向选择工作,协商制定适合传统建筑技艺传承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设置。理顺双方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管理制度,学校、企业主动地协同育人关系,课程设置与岗位标准对接,做好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技艺学习管理、岗位实习与就业管理。

3.制定方案,规范招生方案

学校与企业根据技艺种类、人才缺口共同制定招生方案,成立校企联合招生小组,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考试前统一完成与企业的用人协议。开学第一周内学生、学校、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学徒在学校进行学籍注册,录入人脸识别,正式被录取。

4.双导师双模式教育

现代学徒制有两年制和三年制选择,学生根据企业安排可以在学校进行一年集中学习,也可以在企业由学校根据需要统一送教上门,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学习。校内导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计算机+文化创意课程)、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非遗传承人、非遗技艺传承人或资深匠人承担企业岗位(工艺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严格学生的考核标准,在工厂或工地,边做边教[6];学生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任务,带到岗位实践中,由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学生严格结合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实习过程中的“每日总结与思考”。“文化+技艺”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校企合作开发适应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

校企双方根据学徒岗位需求,合力打造适应于现代学徒制的精品课程,融思政、文化、非遗、理论、实操于一体,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与传统建筑技艺相关的校企合作课程、活页教材、数字教材、课程案例等,完善和探索学徒制模式下的非遗人才培养与传承。课程要针对地域特色,集协会、企业、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工匠)之优势,将技艺的文化发源与流变、材料、工具、制作工艺、修缮流程精确地记录与梳理,并且制作成视频课程,利用流行的慕课等传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目前本专业已经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实践》、校企合作课程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慕课、视频号等,丰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6.创新联合研发机制,合力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

校企共同围绕新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革新服务,积极开展专利申报。校企共同设计、培育和开发非遗品牌,增强技艺内涵,挖掘非遗文化。下面以本专业合作企业广州邵成村灰塑艺术有限公司为例(邵成村是广州花都国家级非遗灰塑传承人)加以说明。

首先,灰塑与现代建筑室内外景观、壁画结合,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公共、居住空间,发挥灰塑古朴而绚丽的特点,例如广州永庆坊4层楼高的岭南木棉花鸟灰塑大型浮雕壁画,是广府文化与艺术的缩影,成为广州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为新的打卡地,让灰塑技艺在老街活化中得到了传承,并且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文化风景;在广州白云区高端新中式楼盘建发央玺,入口中庭天井墙面塑造了一幅长24米的百鸟归巢灰塑壁画,与楼盘的设计理念相得益彰,提升了整个楼盘的文化档次,突出了岭南庭园的特色。

其次,面向装饰与非遗体验市场。灰塑摆盘、胖蝙蝠、平安如意等吉祥灰塑工艺品被制作成精美的小件工艺品摆设,可以增添空间的文化氛围感,也可以作为礼品手信带给亲朋好友,尤其对于长期旅居国外的岭南人,灰塑工艺品有解乡愁的作用;灰塑非遗体验包,可以满足更多人亲手体验灰塑制作过程的需求,了解传统非遗。通过全面的宣传与推广,进行品牌形象的包装与升级,打造非遗品牌IP,拉动创新创业。

最后,灰塑材料、工艺与配方的研究与专利转化。灰塑作为岭南传统建筑的非遗技艺,在材料的发酵、调配、制作等工艺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岭南人的智慧结晶,具有解决建筑湿、热、风问题的作用,同时传统批灰还有净化空气的效果,得到认可。对灰塑材料发酵配方进行专利申请,可以更好地保护灰塑传统建筑技艺。

四、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学徒(企业员工)学历的提升让他们更加自信,使其坚守在传统建筑行业的意愿更加强烈,为职称评审提供了学历的基础保证,同时提高了未来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的质量,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需要保护好拥有高超技艺的老一辈工匠,也要发展有志从事传统建筑技艺的年轻一代,帮助他们从老一辈匠人手中接过传承的大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下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可以结合各地区传统建筑现状、古建筑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等,与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进行匹配,发挥职业院校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芳.国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08(10):35-37.

[2] 豆海峰.高校非遗人才培养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N].光明日报,2022-05-12.

[3] 李国兵.存根·传艺·创新:“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9-12.

[4] 王莺洁.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8):167-168.

[5] 方景荣.“非遗”融入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33-36.

[6] 王亦非.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32-3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