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分析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和重点任务的基础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提出“双主体、四递进、五融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岗课赛证服互融互通方式下,人才的阶梯递进培养形式,经过实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综合实力。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41-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电子信息类行业是国民教育发展的重要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高等职业院校面临人才培养不能紧跟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陈旧等问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重点任务
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有过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先是“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接着是“高技能人才”,后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人才”。虽然表述不同,但始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2006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2019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的实施,立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重点任务体现在构建人才培养高地和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上。
1.构建人才培养高地
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其主要包括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
(1)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中提出专业群建设,专业群是若干个专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块,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在专业群建设方面,专业群的目标定位要清晰,特色亮点要突出,综合实力要强,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非常强的支撑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方面的问题,体现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考核评价机制优化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很好地破“五维”并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三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问题。
(3)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一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社会服务等能力。二是教材建设,重点是建设以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为主的新形态教材。三是教法改革,重点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
(4)实训条件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校内实训条件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教育教学功能,体现在服务学生实践操作和教师科学研究。二是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开展各类培训、各类技术服务、各类技术研发等方面。
2.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备的重要功能,也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出台相关的引导性制度,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二是建设以技术服务为突出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师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和条件。三是建立引导性机制和考评机制,在科研管理、科研激励、科研评价、成果转化、科研反哺教学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二、“双主体、四递进、五融通”人才培养主要做法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创新应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华为、中兴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共同开展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通信组网设计等方向相应的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岗位群对应的岗位能力,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创新实施“双主体、四递进、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双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合作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寻找校企双方的结合点,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构建合作新模式,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在实施双主体育人过程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资源、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开展实训就业等,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任务和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近年来,依托学校“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与华为、中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组建华为云HCIE工程师订单班、中兴通讯订单班,建设VUE考试中心,与西安爱克斯公司、深圳讯方公司等20多家企业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四递进,即按照“学生—模拟员工—准员工—员工”四个阶段进行递进式人才培养。在“学生”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了解行业、专业趋势,专业所需技能以及对口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本阶段由校内教师实施,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完成。在“模拟员工”阶段,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为载体,该部分教学以校内专任教师参与为主、企业工程师参与为辅,模拟工作任务,在“学中做,做中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以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准员工”阶段,以专业综合实训为载体,教学以企业工程师为主、校内教师参与为辅,设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的实训任务,搭建真实场景,融入职业素养和企业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模拟企业职场工作,完全按照行业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要求学生,将企业KPI考核转换成适合学生的考核标准,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在“员工”阶段,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实现学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根据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指导学生选定意向企业和目标岗位,通过“一师一导一徒”的形式,师傅“手把手”带徒弟进行岗位实习,按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培养学生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熟练员工和业务骨干。
五融通,即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岗位技能、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证书、社会服务相互融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专业调研,分析专业群工作岗位,明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工作形成岗位技能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岗位工作内容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优化课程标准,形成“以岗定课”的岗课融通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校—行—省—国—世”五级技能竞赛体系,实现技能竞赛对所有专业和学生的全覆盖,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崇尚技能、学习技能、锻炼技能、展示技能的良好氛围;同时将技能竞赛内容有效嵌入课程体系中,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把比赛标准与操作标准纳入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形成“以赛提技”的赛课融通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课证融通的有效方式,选择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紧密对接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证书,深入研究其内容和考核标准,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有效融合。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考取行业证书,为学生提供考证的便捷,形成“以证定标”的课证融通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以学生实训室为载体,创建六个创新工作室,校外依托区校融合科创中心、示范区科技创新局、杨凌创新创业园、杨凌区中小企业协会等单位,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组建由行企能工巧匠、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学生为成员的技术技能服务团队,组织师生开展省内及西北地区涉农企业在“办公自动化应用”“农村电商服务”“网络系统技术应用”“数据系统技术应用”“5G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服务陕西瑞瑜、杨凌农业云等企事业单位30余家,经济效益近200万元;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技能服务能力,做到“以服促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实施成效与特色创新
(一)实施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技能大赛参赛人数和层次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大赛,大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构建形成“355”大赛训练模式,按照“夯基础、提能力、强综合”三个阶段,打造“校—行—省—国—世”五级大赛体系,做到竞赛规程、竞赛设备、竞赛裁判、优势院校、企业五个对接。2020—2022年,获奖层次、人数逐年提高,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创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挑战杯、华为ICT大赛等赛项中,累计参赛1500余人次,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117项,其中,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G全网建设技术一等奖,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信网络系统管理赛项优胜奖,获2022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5G网络建设与运维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
(2)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课证融通,鼓励学生考取电子信息行业认可的认证证书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2020—2022年,学生获证人数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对口率分别由2020年96.38%、73.12%增长至2022年98.12%、84.36%,初次就业平均薪酬由2020年的3628.4元增长至2022年的4673.6元。
(3)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0—202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学生为政、企、校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备维护等工作,累计参与1191人。其中,王宁波等学生先后参与北京冬奥会、全运会、残奥会网络保障工作,荣获多项表彰。
2.专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20—202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专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获批陕西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A档),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试点专业,工业与信息化部首批产教融合试点专业。
(1)校企合作愈发紧密。2020—2022年,先后与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移动、南京华苏等一批电子信息类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产业-教育”生态,实施学生“岗课赛证服”一体化培养,开展技能大赛、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社会服务、师资培训等合作,建立了“对接产业,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联动与保障机制。
(2)课程建设成效明显。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将综合素质培养、工匠精神培育、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整合、重构现有课程体系,构建“共享+特色+拓展”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工匠精神课程6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4门,开发新形态教材15本,形成课程思政案例17个。
(3)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0—2022年,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依托“区校融合”战略,利用自身在电子信息方面的资源、人才、条件优势,参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5人,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合作转化、合作推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8项,横向项目到账300.6万元。
(二)特色创新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校政行企联动与保障机制。按照“找利益→建渠道→享资源→同合作”的思路,以企业员工认证证书持证率,企业技术难题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校方有效人才供给为切入,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与华为生态链等36家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引入华为认证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实训项目,开展师资培训等。
校、政、行、企形成稳定、长效、定期的沟通机制,合作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教学资源建设开发、行业证书考核、教材编写管理、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等工作,形成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联动与保障机制。
创新“五化”协同培养,形成“岗课赛证服”一体化学生培养形式。“岗”是学生技能学习的方向,以“岗”定课,构建岗位工作任务化,形成“岗课互通”机制;“课”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基础,以“课”为基,构建工作任务课程化;“赛”是课程教学的示范和标杆,以“赛”提技,构建赛教融合一体化,健全“赛课互嵌”机制;“证”是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检验,以“证”定标,构建证书验收达标化,形成“证课互融”机制;“服”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价值创造,以“服”促教,构建社会服务团队化,搭建“课服互促”机制,形成“岗、课、赛、证、服”融合机制,将“岗位素养—课程内容—技能竞赛—证书认证—社会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互嵌互通,丰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形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效果。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合作形式也待进一步丰富。聚焦电子信息类行业,师生面向政府、企业、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广度、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在深度挖掘校企双方的关切点、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4-03-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 htm.
[2] 李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65-68.
[3] 孙莹.基于协同育人的“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7):154-157.
[4] 朱永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困境及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22(12):41-51.
[5] 李忠跃,许云珍,欧阳河.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框架与建构:以打造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为例[J].职教论坛,2022,38(8):48-5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