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职业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因为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厚人文精神的原因。面对当前的突出问题,从创新课程设置、培养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培育更具人文精神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13-04
大学教育是全人的教育[1],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从成才向成人的转变[2]。因此,高职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3]。当今社会,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角色。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人文精神培育不断被边缘化和空洞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建议。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现状
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人文精神培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涵养和道德修养,使其最终成为具有渊博学识和内在修养,并懂得如何做“人”的合格公民。然而,处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现状并不乐观。
(一)人文知识、文化素养缺失
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上,除了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活动,很少主动参与有关文化素养的教育活动,对人文知识关注较少,缺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这种人文知识的严重缺失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养欠缺,审美能力较低。
(二)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不讲文明礼貌。在一些职业院校的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法治观念十分淡薄。
(三)缺乏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缺失远大的理想,更缺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也因缺少必备的社会生活经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的心理产生缺陷,缺少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
从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和当前教育体系的角度来审视前述情况,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且普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不足。其次,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产生了影响。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成功,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轻视[4]。再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互动,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缺乏同情心。最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线娱乐、使用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这些活动削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活动,如文学阅读、欣赏艺术等的兴趣。
面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应该注重整合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以确保学生在信息时代中不仅具备高超的技术,还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措施
(一)创新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边缘化、缺少针对性等问题,高职院校要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文课程设置,统筹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精神体系,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认知和思考。
1.强化人文核心课程
在高职教育中,强化人文核心课程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些课程包含着道德伦理、文化历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从更深层次感受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这些核心人文课程的地位,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并深入理解人文知识。例如,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还能够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哲学思想,这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注重课程内容多样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入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实现课程内容多样化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入,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课程内容多样化意味着不仅要包括专业知识,还要涵盖广泛的人文社科领域,如历史、哲学、艺术等。这样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设计美学和环境伦理的内容,也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哲学和艺术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因素。其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实现多样化内容与人文精神融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生不仅需要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还需考虑文化差异、伦理道德等,使学生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关注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最后,课程设计还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应该提供选修课程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人文社科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综合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使命。融合人文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凸显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综合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深度的融合与创新。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并掌握人文知识。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跨越传统学科的界限,创造更多跨学科的综合课程。首先,教师不仅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精心选择,还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将人文素养培养与技术技能教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开展实践实训类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其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理解这些技能的人文价值和对社会的意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将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相融合,创设新的课程。比如,在企业管理专业中,可以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形成企业管理与企业责任并重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同时,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4.开展跨学科教学
积极推动跨学科教学,是当代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多元的思维方式。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探索问题,这对于他们形成综合性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跨学科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这样的课程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与其他专业同学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多元化的团队中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还为文化传承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培养创新能力
人文精神的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慢慢积淀和培养。创新活动是实践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TRTCbE/13edNQahghJ8mSZ31BMr92XAE4b2ixpIzjWM=解和应用人文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
1.跨学科合作
跨学科合作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合作模式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合作项目,与来自其他专业和学科的同学交流、合作,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知识的交叉融合,共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跨学科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城市规划跨学科项目中,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共同讨论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问题导向学习
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下,学生要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与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导向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人文精神的培育[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促进了他们对问题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机电新技术的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要考虑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这些技术会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3.创意和创新工作坊
创意和创新工作坊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提供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实验和创造,这不仅有助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还能发现和肯定自我的价值,增强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些工作坊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中,如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等。例如,在艺术创作工作坊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艺术,如绘画、手工制作、摄影等,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艺术创作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4.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会使职业教育停留在“知”的层面。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能真正促进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回归,达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人文精神培养才能真正扎根于高职院校,将抽象的人文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得这些知识更加贴近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彰显人文精神的价值。较为常用的方式有案例分析和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经典文学作品或者当前社会问题,学会如何从人文角度进行审视和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还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社会、伦理等因素,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项目式学习则更加侧重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应用他们所学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在设计一个产品时,学生不仅需要考虑技术,还要考虑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考虑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这样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践行人文精神。
(三)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能够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1.开展实习实践
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目标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要求,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促进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深入理解。例如,学习机电设备维修的学生,在企业中能够直接观看甚至参与设备的制造或维修过程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机电设备设计与制造的重要性和机电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实行导师制度
积极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者或专家担任学生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实际的学习指导。这些导师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在职场中尊重他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导师通过一对一辅导、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在这种互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规划以及职业道德等内容。例如,来自企业的导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如何在工作中面对可能出现的道德困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机会,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与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建立“我”与“社会”的链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能够直接与社区居民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困难,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再如,参与帮助弱势群体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同理心,而且能有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6]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人才,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道德品质、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环境,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高职院校一定能够培养出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剑,肖华茂.卓越计划模式下新工科人文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9):84-88.
[2] 张曙光.从成才走向成人:新时代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6):77-84.
[3] 余中棵.高职人文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机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2(1):101-106.
[4] 马宝娟.卡莱尔的文人英雄及其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启示:《英雄和英雄崇拜》第五部分的分析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22,38(1):80-85.
[5] 蔡玉霞.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J].林区教学,2019(6):7-8.
[6] 在发展中融入人文精神[EB/OL].(2016-04-25)[2024-03-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28928049.htm.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