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势及作用,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做到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助力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富裕。主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以G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为例,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优化路径,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关 键 词] 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智慧赋能;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将“三农”工作作为总抓手,扎实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消除农民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1]。而作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大学生应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智慧赋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青春朝气和担当使命。开展新时代新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G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大学生践行乡村振兴的使命,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可靠人才资源的支撑。高校大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从乡村治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彰显自身在知识、智力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大学生加深对乡村发展的了解,通过实际行动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一)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从根本上打破人才瓶颈,保证乡村人才数量的充足性、留住优秀人才,才能够实现乡村和城镇的协调化和均衡化发展,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校通过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队,鼓励大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能够大大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问题[2]。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发挥信息类专业的技术技能优势,将课堂所学知识、实训室所练技能应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巧用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美丽乡镇和广阔农村成为知识应用的试验田。在基层一线中,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能够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有效解决乡村经济发展技术问题,并为乡村生态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实践创新发展
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亲自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机会,支持大学生以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乡村全面发展,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励大学生主动践行自身时代使命,使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提升自我,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还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到实处,不再使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停留在浅层上,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焕发生机,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乡村振兴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指导,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实践服务模式的发展空间,促进社会实践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高校与地方间的合作,促进校地共赢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是连接高校、地方的桥梁,可以让高校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准确把握当下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指明方面,便于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办学质量。同时,地方也能够依托高校所提供的优秀大学生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包括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助力乡村高效治理、文化繁荣及生态建设[3]。大学生社会实践使高校与地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及技术资源的有效互通,对高校发展、地方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双方共赢。
二、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存在的困境
当前,G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大学生课外活动走向校外,走向乡村基层,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室、走向社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扎根基层、深入基层。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在开展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未取得理想的成效,仍需要加大实践育人力度。
(一)大学生尚未形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认知,社会实践形式化
G校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况、价值及意义的了解度不够,不能基于“农村、农业、农民”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做不到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受开展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大学生开展的乡村社会实践也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在缺少对乡村深度调研情况下制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也过于表面化,同其他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相雷同,削弱了社会实践活力,也不能引起乡村农民的积极配合,降低了社会实践活动质量[4]。大学生也只是被动按照高校的规定参与到乡村社会实践中,硬性完成报告撰写、影片拍摄等任务,但是社会实践汇报成果的内容空泛,对大学生发展、乡村发展均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乡村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不高,实际成效有限
涉及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多种多样,但是G校大学生参与乡村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报名投身乡村建设、发展工作中。造成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内容同专业不匹配、缺少可靠的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大学生对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意识淡薄,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身的力量。在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服从指导,无法很好地完成基层一线任务,使社会实践服务成效大大降低。
(三)未立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存在供需偏差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生活富裕、高效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等,对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G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虽然呈现出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有限,缺少社会经验,且对乡村发展状况不够了解,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乡村经济、文化、治理等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虽然当前G校同地方间的协作逐渐加深,G校也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制订了专业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但在短时间无法很好地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完全满足乡村发展需求,无法做到高效服务乡村发展,不能很好地解决乡村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此外,因为G校与地方并未进行有效对接沟通,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供给与乡村振兴实际发展需求也存在偏差,不仅无法顺畅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还无法推动乡村全面发展。G校和地方并没有基于整体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项目内容、目标,阻碍了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四)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无法形成长期效益
G校并未针对大学生所组建的社会实践队伍制定科学的反馈机制,没有及时对社会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无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优化和改进后续服务活动,不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缺少同G校进行反馈的渠道,影响了G校对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不能给予社会实践队伍正确、科学的指导,无法帮助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解决所遇到的问题[5]。此外,G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周期不长,服务效果局限于短时间内,不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长期的效益,缺少强而有力的后劲。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优化路径
为了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充分发挥G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作用,高校应基于整体角度,通过各方面的要素,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优化路径,践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柱。
(一)提高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形成价值认同
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率,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和了解,对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主动投身实践服务,让大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此,G校必须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做到以下几点:首先,G校应利用线下宣传栏、广播、校报等传播方式,向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普及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信息,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三农”问题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树立为乡村发展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其次,G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微信、校园官网及微博等途径,在线上大规模开展乡村振兴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兴趣和关注度。再次,G校应将课堂作为主阵地,规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等方面的状况,制订出层次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方案,针对性、差异化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讯息,包括基本要求、战略意义、社会背景及核心和内涵等,借助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综合能力,促使社会实践队伍做到知行合一[6]。最后,G校可以创建微团课,结合当下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事迹以及成功案例等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能够真实、深刻地了解乡村发展现状,能够集思广益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
(二)保证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实现供需平衡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真正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在于二者是否匹配,只有清晰把握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精准定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内容及目标,制定合理的社会实践项目,才能够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对接”。G校一方面要深入地方乡村中,全面掌握乡村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导向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任务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化的乡村环境等,并设置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项目,科学把控项目深度及覆盖范围,保证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同时确保社会实践的开展能够真正达到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比如:G校可以针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求,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积极挖掘乡村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汉服街拍、“古人”写真、播放红色电影等形式,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青春力量,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G校要对大学生社会队伍中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能力等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找准乡村发展需求、大学生能力供给间的契合点,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发展,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长期性、持久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和知识支撑。例如:G校可以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状况,在当地团县委的支持与帮助下,实施“互联网+”惠农社会实践项目,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认识与了解,并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利用融媒体平台宣传、直播带货等全新的宣传方式,实现互联网赋能助农产品的销售,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三)深化校地合作,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服务成效
高校同地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实现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提升社会实践服务效率和育人质量,实现双方共赢,还能够将优秀的实践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范式。G校应同地方探索和建立多种合作模式。例如:高校+地方企业、高校+地方政府等,保证高校供给侧与乡村需求侧的供给平衡性,既保证学生拥有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又使乡村发展拥有充足的人才[7]。G校可以同地方政府进行结对共建,构建长期实践服务平台,与实践地社区及村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保持密切沟通与交流,了解地方政策、地方人文、地方环境、地方特色等信息,并在校内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技能水平,稳步推进在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中。此外,G校和地方也要联合制订协作制度,组建完善的校内外联动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科学指导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良好的沟通协作中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方向的正确性,打好乡村振兴的组合拳。例如:G校和地方可以在暑期制订出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开展系列考察活动,按照政策创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达到社会实践扶技、扶智的层层推进,让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从短期合作逐渐过渡为长期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服务成效。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持久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同评价反馈体系的完善也有直接的关系,在健全的评价反馈体系下能够快速掌握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及时对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措施进行调整及改进,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主体为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但二者对乡村实际发展状况不够了解,所以G校还应增加第三方“需求侧”这一评价主体,全面性评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成效、成果转化效率、覆盖面等各方面的内容,以此保证乡村社会实践服务的稳步推进。对于优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G校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引导其他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先进”带动“后进”,以朋辈影响同辈,最终达到社会实践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同时,G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纳入专业教师考评内容中,提高专业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教师能够科学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促使专业教师深入乡村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专业指导、规划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依靠大学生社会实践队的力量实现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有效举措,还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校地共赢的必然需求。为了迎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G校应采取提高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形成价值认同,保证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实现供需平衡,明确多方责任、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服务成效,构建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持久性等策略,为大学生打造参与乡村振兴发展有利的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义崇宽.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2):65.
[2] 吴桂碧.“三下乡”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4):113-116.
[3] 李闻辉.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3(34):167-169.
[4] 彭波,贾楠.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3,37(4):98-101.
[5] 司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3(18):122-124.
[6] 李佶莲,蒋波,韩典荣.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3):77-82.
[7] 梁沣明,陈绮晴,李颖岚,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助推惠农政策下乡的现状及对策:基于J市Y村的田野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0):67-6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