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路径研究

2024-08-02 00:00王军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造园艺术融文学、绘画及建筑等艺术门类,是历史、文学和审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造园艺术的布局与造景手法入手,对其进行审美元素的提炼和文化内涵的梳理。文章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学为例,梳理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和实践策略,做到造园艺术与美术教学艺术思想和审美取向上形成互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宽就业创业局面,推动陇南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造园艺术;美术教学;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35

1 园林与造园艺术

1.1 园林概述

人类依赖于客观自然,客观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农业生产意义深远,人类不可能脱离客观自然而独立存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客观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人类对自然不断认识改造,逐渐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与熏陶而升华为美的享受,即获得精神生活的快适愉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规模不断壮大,作为映照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在全国蓬勃发展并逐渐壮大。因此,园林的出现是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人类在再创造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亲近自然环境,进一步追求视觉美感,与自然融于一体,达到适意畅神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园林的建置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体现,社会发展与经济水平制约着园林的建设。

1.2 造园艺术

1.2.1 造园艺术的审美内涵

在人类最根本的活动中,审美能力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先有能力然后才有艺术,恰恰相反,是先有了艺术,审美能力才被逐渐培养起来。当今人审美能力的高度发展大多是由艺术培养起来的,因此,艺术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在设计与营造过程中,造园艺术熔铸了园林工作者独特的智慧,其涵盖建筑美与自然美美学特点,是艺术活动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在造园前期的设计规划与后期的营造过程中,应秉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手法,追求独特审美的艺术效果,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1.2.2 造园艺术的艺术宗旨

意境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方面重要的审美范畴,尤其在绘画创作及品评之中运用更加广泛。在园林设计与营造过程中,画家、文人普遍参与其中,将客观自然中的典型山水、林木、花木盆景与中国画、书法、雕塑及艺术巧妙地融入园林建筑之中,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造园艺术的意境深邃阔远、耐人寻味,具有山水画的典型样式,园中有景,景中含情,形成步移景异的意境。园林建筑群各部分、各构件本身及其相互间的组织关系比例精准、布局协调,构成材料具有古朴庄重之感,借鉴中国画的色彩,色彩对比强烈,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成人工创造的典型化的自然,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整个造园过程是造园者综合乡村文化、自然环境、中国画艺术精神、造园艺术原理而精心锤炼设计的结晶,是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的完美融合。

2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还是沿袭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美术工作者为主。经过三年的美术专业学习,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较好的提高,但在艺术素养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全面掌握教学目标中的艺术素养,导致美术教育专科毕业生在实践中不能全方位胜任实际工作,在就业、创业上难度相对较大,美术教育专业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减。目前,学校开始注意到美术教学课程体系的片面性,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调整结构,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促使学校美术课程的改革,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服务地方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深化专业自身建设与内涵发展方面亟须改革,探索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服务地方显得尤为必要;二是教学观念相对传统,部分教师局限于讲授当前教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及时了解并掌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三是对于造园艺术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有所涉及,过于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缺少实践性教学,不能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地实地学习。

2.2 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专业建设

学校美术教育在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等方面的质量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通过对近五年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分析,基本都是仿照本科院校美术学科课程,没有根据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准确研判,专业特色不明显。大多数教师面对当前教学及科研重担,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课程更新教学内容;青年教师缺少研究教学的能力,没有紧扣基础教育新课标教学内容与培养要求,不能准确突出教师教育与艺术类专业优势。当下缺乏造园艺术的融入,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仅是完成专业学习,而没有将其融会贯通,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够完整。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师范专业定位,深化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专业建设中,要进一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契机,注重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成效。通过对当前的教育实习、就业指导与毕业生回访等分析,学校开设的课程与美术学课程内容亟须整合,探索新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推出有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

2.2.2 团队建设

学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方面未能充分形成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实践团队,专业队伍教师数量不够稳定,专业职称结构有待优化。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亟须加大,学术带头人和高级职称教师未能以实际行动指导、帮助、带领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提升,独具专业特色的造园艺术实践团队尚未形成。组织师生外出写生、考察的制度不够完善,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仅限于前人已有的一些梳理和总结,尚未通过造园艺术的方式创造适合乡村文化的艺术产品。在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产品研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中未做到不断循环并逐步推进,美术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2.2.3 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始终,以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造园艺术的相关素材。当下将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局限于课堂学习,缺少通过常态化的艺术实践形式来开展教学,如走进乡村、社区、民俗展览馆等,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感受造园艺术的魅力,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研究环境。

3 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3.1 造园艺术为师生学习提供素材

造园艺术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在造园艺术中,学生通过对色彩处理、线条表现、构成法则、比例关系等视觉形式的学习,对提升专业素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通过收集和整理素材,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此外,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职业的实践操作中,不断探索造园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此更好地指导实践。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造园艺术在空间实体的造型与结构上,融合各门课程的艺术特色,与客观自然的关系密切,在园林建筑外观的造型美、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和谐美、序列化空间构成的诗意美等方面体现出造园艺术的审美内涵。各类乡村建筑的象征性含义与精神内涵也是造型艺术的独特素材,通过课堂教学、乡村艺术实践等环节,以乡村文化为主线,大力创作表现乡村建设的艺术作品。将造园艺术的思想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无论是立体乡村景观规划还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可以进一步深化师生对造园艺术的理解,提升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乡村的热爱,主动投入乡村建设中。

3.2 造园艺术为学生服务乡村建设提供参照

在陇南乡村建设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乡村情感、审美经验等认识,结合美术史论的学习,形成乡村建设的不同艺术形象,在创作上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样式。在乡村景观规划、造园设计、造园布景、造园施工等工作中,运用不同的自然物质材料经过造园艺术的加工、提炼而创造出不同的自然环境空间,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和艺术规律。通过造园艺术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将造园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在乡村建设中进行检验,使学生对造园艺术在乡村建设中所形成的情感意境产生出新的审美愉悦,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实践操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乡村建设在整体上依托自然景色构成宏大美观的效果,在局部精心布局,经过选石材、选景点、曲廊变化,达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妙境。坚持造园艺术源于乡村自然景观的艺术思想,在实践中为造园艺术提供乡村建设方案,力求淳朴自然的乡村风貌,把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融糅于乡村之中,使乡村建设既具有地域性又有艺术性。

3.3 造园艺术与美术教学在艺术思想和审美取向上互为补充

在审美取向上,造园艺术重视意象表达,在营造之前需要对空间位置实地考察,运用艺术思维方式布局规划,给人美的艺术效果。而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处理客观自然与内心情感的关系,既遵从客观又服从主观的感受,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在造园艺术的实践中有机融合,将审美取向与非审美取向在艺术思想上协调统一。充分领会乡村建设中村民和游客的真实需要,这既是乡村建设的推动力量,也是获取造园艺术的源泉所在。经过造园艺术与美术教学的互补,使两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上相互促进,使乡村景观规划具有秩序性和整体性,乡村建设的潜力也得以提升。从审美取向上来看,二者存在同一性,造园艺术注重空间营造,而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也受到造园艺术的影响,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

4 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路径研究和实践

4.1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实践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专业技能的实操性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更是美术教学提升的重要环节,而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其合理发展的关键。在美术教学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将人文修养、创新精神、高尚情操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案例融入实践教学,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之既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有效运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翻转课堂,让学生以教师身份对作业与经典作品进行比较、讲评,或学生之间展开互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操作的学习习惯,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感受课程教学内容,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领会。此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进行备课与授课,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提炼、融合地域文化的方式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风。

4.2 深入乡村建设,关注市场需求

深入到乡村中去,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的环境中去,感受乡村中已有的雕塑、建筑等作品,通过观察、访谈和领悟,理解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方法,厘清其背后的逻辑。通过对乡村的起源和演变、环境和地域特征、民俗和经济状况、艺术和信仰等多种内容的了解,总结其多样性、特色性、地方性和社会学等特征。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市场需求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内容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观点上,由于美术教育发展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鼓励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真正忽视了市场的需求。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亟需现实性和市场适应性的指导,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市场的需求来选择选修课,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美术教学体系,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美术教学内涵。

4.3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乡村文化是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及艺术学的重要课题,不仅蕴含民俗内涵、科技内涵等,同时又富有深邃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乡村文化既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乡村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又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丰富美术教学课程内容,提升美术课程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在现阶段学校对于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挖掘、整理陇南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富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以各种渠道和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丰富教学内容,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此外,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应引领学生了解乡村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庆典仪式、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价值观念、宗族文化、乡村景观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这个载体未来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构建完整的造园艺术框架,在实景展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造园艺术认同感,增强学生对造园艺术继承与发扬的责任意识。

总之,在充分了解造园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后,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突破框架式的模式教育,以乡村文化为核心,领会造园艺术的艺术内涵,以造园艺术为手段来培养有修养和内涵的人文品质,从而完成美术教学的创新性飞跃,以期高水平地发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赵学勇.传奇不奇:沈从文建构的湘西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高翅.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4):397-400.

[5]杨潇涵.居住环境中亭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11-118.

[7]徐晓军,张必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J].学习与实践,2007(8):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