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上历史人物图的造型及功用

2024-08-02 00:00徐仰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民间匠师在石面上绘画,通过不同的雕刻技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神话故事,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画像内容十分丰富,画面形象生动。文章以汉画像石上的历史人物图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画像石上的人物年代、性格以及刻画的故事内容和环境来分析汉代贵族的精神追求,同时还探讨了混合型历史人物图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汉画像石;历史人物图;功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04

汉画像石是汉人雕刻在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或山崖等建筑上的石刻艺术品。汉画像石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丧葬艺术,流行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汉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艺术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包括神话祥瑞、日常生产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当时人物的精神世界。汉画像石因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誉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石上史诗”。

由于受汉代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汉画像石中表现历史人物故事的题材居多,偏重对历史和现实人生的观照。此类画像,“不仅再现了历史,还透露出时代的文化观、思想观。尤其是那繁简各异的构图和巧妙的组合,蕴含着大量历史的和人文的信息”①。山东是儒家礼乐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的思想生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出土的历史故事类题材画像石相对较多。考虑墓主文化修养、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在墓中会选择和刻画符合其身份或者喜好的题材。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祠堂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类题材越来越多,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胡汉战争、泗水捞鼎等都是祠堂类画像石中最为常见和程式化的几种历史故事,孝子烈女、义士刺客故事还很少见②。东汉中晚期,古圣先贤、忠孝节义故事的画面越来越多,如周公辅成王、聂政自屠等。

画像中的历史人物是墓主热情追慕并力图与之为伍的对象。墓室中历史人物类画像石所表现的意义,并不是历史人物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详细刻画历史人物的形与神,展现他们身上蕴含的仁、义、理、智、信、勇等道德伦理精神③,这正是墓主人所标榜、崇尚或者追崇的道德伦理观念,而这类历史人物也是墓主人热情追随倾慕并想与之为伍的对象,体现了墓主人追慕神宗的本心。《后汉书·赵岐传》记载,经学家赵岐“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④,在自己的墓圹中的画像上,自己居主位,古贤宾列,将自己以古贤自许。山东嘉祥武氏祠中历史人物类画像石中,墓主人武梁排在左壁的左下角,即最末。时人在创作、安置画像石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时,将墓主人化身其中,借助历史人物所代表的忠勇、仁爱、智慧等品行来暗喻自身也具有或追求同样的道德风范。古人十分重视丧葬文化,因此生者通过在墓葬石上雕刻特殊的壁画这种形式称扬其先祖之美德,从而达到“尽仁尽孝”的丧葬目的⑤。而祠堂内的历史人物类画像,其作用不仅为赞颂逝者,也是为教导生者,还具有《鲁灵光殿赋》所说的“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之功能,作为对家族后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这些历史故事,多半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的仁义道德,有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画面虽小,但都是一个个传说故事的精华提炼,不失为一幅幅封建思想的宣传画。考古出土发现,大型墓葬和石阙一般都会刻画有大量历史人物及故事,以显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或建筑的威严肃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一阶层的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画像这种方式来体现其高贵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节操。历史人物故事类画像的内容主要有周公辅成王、齐桓公释卫、荆轲刺秦王、聂政刺侠累、晋灵公欲杀赵盾、季札挂剑、董永侍父、仓颉造字、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等。“在数量和分布的广泛性上都有占绝对优势的是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完璧归赵、泗水捞鼎六个题材。”⑥画像石中此类故事主要是为了宣传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歌颂古代圣贤、高士等历史人物,刺客、死士为知己者卖命,谓之“忠”,人子孝老敬亲,谓之“孝”。可以说,汉画像石上的仁人侠士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古代样板。

沂南北寨墓群一号画像石墓中室横额下的四壁上设置了18幅37个历史和传说人物,其中既有司空见惯的反映忠义思想的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人物故事,也有褒扬礼贤下士、古圣先贤的仓颉造字、尧舜禅让(图1)、孔子见老子等画面。沂南画像中的人物故事与嘉祥武氏祠大致相同,但画法有显著差异,武氏祠画像是写实的,沂南北寨画像则多作夸张手法,浪漫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如对一些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手法,通过衣襟、袍服、须发等的飞动甚至放射,使艺术形象更为突出和传神。如用袍袖翻舞来描绘惊慌失措的赵盾和刺杀失败后怒目圆睁的荆轲等(图2),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和传递的思想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画像中历史人物出现的环境多为仙界。历史人物画像石中所描绘的环境和人物的装束,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特别注意。尤其是在与仙境有关的场景中常有历史人物参与其中。例如: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室上横额下四周的历史故事图和历史人物图中,二桃杀三士画像砖下边一青龙、一白虎,朱亥慑虎画像砖一人足下有一翼虎(图3),荆轲刺秦画像砖下格左一人之下有一高冠的凤鸟,其尾如鱼尾;曲阜孔庙壁画中孔子见老子人物与神鸟、三足乌等一同出现;四川江安县桂花村1号石墓中,荆轲刺秦王画像石人物与奔龙人物在同一画面中,画面两端各刻一西王母仙境的“胜”纹,代表故事发生在仙境⑦。在有些画像石画面中,历史人物本身就以仙人的形象出现,如:合川市皇坟堡石室墓画像中的荆轲,刻画的就是戴山形冠、着燕尾袍的仙人形象;同墓完璧归赵画像石中,4个人物均是戴山形冠、着燕尾袍的仙人形象。显然,在当时人的心中,这些历史人物已升入仙境,成为仙人世界的一员。将这些历史人物刻画在画像石中,不仅体现了墓主人对他们的崇敬和自诩德行高尚,还表现了希望死后可以登临仙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混合型历史人物图是指把两个或多个人物故事组合到一个画面上,一组画面表现了两个或多个不相关联的内容。学界对此类画面所要表现的意图目前还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例如,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室北壁东段画像石,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刻画了两个佩剑的武士,两武士中间放一豆器,豆上放了两个桃,表现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图4)。但二人的榜题是“令(蔺)相如”和“孟贲”。孟贲是秦武王时的力士,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在秦昭王时,其时孟贲已死。发掘报告认为:“画像上刻孟贲与令(蔺)相如相对,大致传说当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时,秦庭有力士试去夺璧,画家联想到孟贲为秦国力士,便不考据史实而将其名字题上了。”《临沂汉画像石》对此现象的解释为“误刻”。

春秋时期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以勇力著名,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党羽,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齐景公和齐相晏婴深感忧虑,欲除之。晏婴请景公以二桃赐予三人,并论功吃桃。三人互不相让,最终皆弃桃而自杀。这便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其以奉命带璧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而著名。孟贲原是战国时齐国的勇士,后出仕秦国。焦循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之徒并归焉。而孟贲生拔牛角,是谓之勇士也。”故事中出现了不同年代的人物组合在一起。

中室南壁西侧下部的画面,从左到右为持节佩剑的人物,榜题“齐侍郎”,对面之人榜题“苏武”,最后是站立的“管叔”(图5)。管叔是西周初人,三监之一;苏武是西汉大臣、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侍郎是汉代官名。他们也是不同时代的人物。此墓还有其他的历史故事,有的有榜题,有的无榜题,种种迹象表明,后者和前者一样,也许还存在着复合型的画面。如果说出现一处误刻还情有可原,但多幅画像出现这种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种混合型的画像表现方法,虽然目前没有考证出其真实用意,但一定不是因匠师的误刻或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而形成的。原因如下:其一,建造如此豪华的墓葬,墓主一定有很高的身份或财力;其二,画像雕刻技法精美,墓主请的绝非一般平庸的艺匠,所以画像中出现的混合型图像不会是无意中出现的差错,误刻之说难以成立。

“在孔子见老子的阵营里,将孔子的弟子子路安排在老子的行列,将晏婴当成孔子的弟子”,张从军先生对此现象解释为:一是画师对于历史知识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二是有意所为。将管叔和苏武刻画在一个画面的目的在于,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和教育;而将蔺相如、孟贲和三力士组合在一起,是为了显示力量的强大。将此类画像石放在墓室,除具有教育借鉴作用外,还增加辟邪的作用⑧。邢义田先生认为:“画匠习惯将文献中提到的孔子见老子、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本不相干的两个故事合在一起,甚至加上晏子或周公。因为孔子和晏子、周公之间也各有不同的故事。”推测可能是画工把相关的故事故意串联在一处了⑨。

注释

①王滢.山东江苏汉画像石榜题研究[C]//朱青生.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354.

②刘辉.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EB/OL].(2009-12-15)[2023-12-23].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6386.

③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④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⑤姚智远,徐婵菲.儒教神学对两汉之间丧葬画像的影响[C]//郑先兴.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⑥张文靖.论汉代墓室画像石中三个历史题材的辟邪镇墓功用[C]//朱青生.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⑦崔陈.江安县黄新乡魏晋石室墓[J].四川文物,1989(1):63-65,2.

⑧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下)[M].济南:齐鲁书社,2004:301.

⑨邢义田.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M]//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