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开《骏骨图》瘦马形象再思

2024-08-02 00:00:00赵一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骏骨图》是遗民画家龚开的代表作品,此画历来被视为以瘦马表现忠义之始。文章试图从瘦马形象的文学意涵入手,对元代文人画家画瘦马现象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之上考证龚开画中瘦马所蕴含的忠义象征以及复杂矛盾心理,为探究元代文人画家创作瘦马的深层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元代;瘦马;龚开;《骏骨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03

《骏骨图》是一幅以瘦马为主题的绘画,这一形象在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怀才不遇之苦,而龚开则赋予了瘦马形象新的价值,其被视为后世画瘦马表现忠义的开创者。作为新传统的开创者,龚开为何选择“瘦马”,又是如何实现从怀才不遇到忠义的转化?以往论者多从他者评价与龚开生平方面进行解读,而画作内部的细节往往遭到忽略。通过细读画作,可以发现《骏骨图》所创造的瘦马形象并不仅仅是忠义,其背后还隐藏着龚开的复杂矛盾心理。

1 瘦马形象的传统意涵

1.1 文学中的瘦马

瘦马形象通常是千里马良才象征的一种变体,其文化意涵在于表达一种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这种意涵最晚在唐代时就已形成并广泛出现于失意文人的作品之中。相较骏马,瘦马的天然悲剧属性强化了良才怀才不遇的悲楚,在情感表达上更易引起共鸣。唐代诗人杜甫的《瘦马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以瘦马为题的诗作,此诗作于唐乾元元年(758)杜甫因言遭贬之后。这首七言律诗的前八句描写了瘦马“骨骼硉兀如堵墙”的憔悴形象,后文则是瘦马凄苦内心的表白。全诗的关键在于尾句“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此句是表达希冀有人能收养瘦马,使其重获施展才能之机。显然杜甫是在借瘦马自况倾诉自身遭遇的悲苦,瘦马形象在这里用于表达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自杜甫后,李端、李贺、白居易等诗人亦有瘦马诗作,这些诗作描写瘦马同样是为表达怀才不遇的痛苦,因此在唐代时瘦马形象与怀才不遇的联系就已经建立起来。

1.2 绘画中的瘦马

画史中关于瘦马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大云寺东浮屠北有塔俗呼为七宝塔,隋文帝造,冯提伽画瘦马……”该画在张彦远记载时就已剥落,所以已无法得知其具体情况,而杜甫恰好曾经游览过此地,据此,学者曹天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杜甫的《瘦马行》是否与他观看壁画的视觉经验有关?”这一问题已无从考证,对于是谁最早以画幅形式描绘瘦马的问题,曹天成则提出可能是唐代汉王李元昌(619—643)首创,《宣和画谱》载有李元昌《羸马图》一作,但根据李元昌的身份经历来看,他的瘦马意涵可能与怀才不遇相差甚远。与杜甫式怀才不遇关系更为密切的应该是曹霸所作瘦马画。曹霸在开元(713—741)年间就已得画名,天宝(742—755)末年常奉命作画,曾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但安史之乱后流落于四川且生活困顿。北宋《宣和画谱》录有曹霸《羸马图》一幅及《老骥图》两幅,曹天成据《石渠宝笈续编》所录《羸马图》上清人书法家傅山题识认定《羸马图》中的马应为杜甫笔下一般的瘦马,并提出很可能是四川的流落经历使曹霸对杜甫诗作有了更深领悟从而创作了《羸马图》。而从《宣和画谱》中著录的另外两幅《老骥图》的画题来看应同样与瘦马有关,说明曹霸不止一次描绘瘦马。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表达过对曹霸经历的同情以及对曹霸绘画的认可,其中一句“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从杜甫对曹霸“画骨”的赞赏来看,曹霸的瘦马很可能也是杜甫式的瘦马意涵,怀才不遇同样构成了曹霸瘦马画意的核心。

2 选择瘦马的原因

元朝一统海内以后,文艺界产生了一股复古思潮,这股思潮下鞍马画得到复兴。同时,由于元朝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文人群体无论是归附新朝还是选择守节归隐,都面临着才能无可施展的痛苦,怀才不遇成为文人群体的普遍共同情感。因此,在复古追求与怀才不遇的结合下,瘦马形象成为一种共同选择,而怀才不遇意涵中潜藏的主人元素也为忠义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2.1 元代文人群体的共同选择

元朝一统天下以后,如何在文化冲突中寻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便摆在了汉族文人群体面前,在反思南宋覆亡教训的基础之上,便产生了一股提倡复古的文艺思潮。这股思潮排斥南宋文化,绘画上主张师法唐人,力求摆脱南宋画风。马在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鞍马画又以唐代最为鼎盛,因此复古思潮之下,马的形象受到了元代各方画家群体的关注,这就使得立场相反的龚开与赵孟頫、任仁发都选择了马形象作为情感载体。元人论及画马名家亦常常追溯至“唐马”进行褒扬,汤垕《画鉴》评龚开“画马专师曹霸,得神骏之意”,这些评论显示出元代马画的崇唐趣味以及马画风格上的唐代倾向。

而另一方面,元代文人群体在仕途方面普遍面临着怀才不遇的境遇。元人入仕之路有三条:宿卫、科举和胥吏。但无论是宿卫还是科举都更利于蒙古人和色目人,大部分汉人只能选择由吏入仕。任仁发便由此途径入仕,其作《二马图》中有跋云:“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以俟识者。”可见任仁发所作马画具有强烈的怀才不遇倾向。与任仁发相比,赵孟頫似乎要顺利许多,在当时环境中其可谓佼佼。但在表面辉煌下,赵孟頫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的出仕更多是元廷用以笼络南方地主士绅的手段。元代方回《桐江续集》载有对赵孟頫马画的一段题跋:“长林之下无茂草,此马得无半饱饥。一疋背树似揩痒,一疋龁枯首羸垂。赵子作此必有意,志士失职心伤悲。”这里明确记录了赵孟頫确实曾画瘦马,而对于赵孟頫所画瘦马的意涵方回显然也能体悟,正是其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

2.2 龚开的“瘦马”

宋亡(1279)以前,龚开曾出任两淮制置司监管官,先后做过赵葵、李庭芝幕僚,在李庭芝幕时同陆秀夫建立了友谊,又参与过抗元斗争。宋亡后龚开不仕新朝,寓居于吴中,主要同由宋入元之人交往,其文事活动主要围绕着追怀忠烈,如为陆秀夫作传为其征诗追挽等,《骏骨图》也是其入元之后所作,而后龚开终身未仕最终贫困终老。从《骏骨图》中龚开题诗来看,瘦马显然同怀才不遇具有联系,诗云:“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其中“今日有谁怜骏骨”一句和杜甫“谁家且养愿终惠”一样,表达了一种期待有人“收养”瘦马的心情。龚开作为遗民拒绝为元朝效力自然与仕途绝缘,这一层面上看可以将《骏骨图》之瘦马理解为杜甫式的怀才不遇之苦;在另一方面,怀才不遇的潜台词即理想之主的缺位,对故宋的忠诚意味着遗民永远不会再有主人,这就为忠义的意涵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复古潮流以及瘦马传统意涵等多方面作用下,龚开实现了瘦马形象意涵向忠义的转化。

3 《骏骨图》画意再思

3.1 关于忠义的疑问

忠义历来是讨论《骏骨图》的核心所在,这一结论在古代就已形成共识,如今论者不断附以各种材料进行解读似是可以盖棺论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回答。

首先,从瘦马的象征意涵来看,其表达的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这是在唐代就已成型的表达。元代时赵、任二人所画瘦马皆在此意涵之上,我们并不能仅仅因为龚开的遗民身份就做出结论。而从元代黄溍的一段题跋来看:“先生盛年客于信国赵公,……其胸中之磊落轩昂、峥嵘突兀者,时时发见于笔墨之所及。后生小子,乃一切律以寻常书画之品式,宜其传于世者少也。”黄溍在跋中感叹年轻一代不能体会到前辈笔墨中所蕴藏的深意,说明龚开的画作意涵并非当时主流表达而是带有一定的隐喻性,这种隐喻必须结合龚开其人其事方能解读。而黄溍对龚开的理解其实也是从对龚开为人的定论出发,从跋文来看黄溍曾见过龚开并对龚开事迹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解读隐喻的前提不仅是对背景的熟悉,还有便是隐喻必须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隐喻存在的证明,这一点可理解为寻找忠义的直接证据。

其次,从龚开心理层面来看,其对元朝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由激烈到温和的过程,其交游圈子不乏选择同元廷合作之人,如方回、龚璛等,龚开对仕元行为也一直抱有宽容态度。在自己好友相继附元以后,龚开在思想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其晚年所作《洪崖先生出游图》和《驯象图》一反以往只题干支年的做法而题写了元朝年号,这也说明了他对元朝的承认与接受。如此看来龚开并非简简单单以忠义就能概括,在忠义的背后隐藏着十分复杂甚至矛盾的心理,这些在《骏骨图》中是否也有所体现?

3.2 忠义的直接证据

《骏骨图》的画面主体是一匹瘦马,马身呈侧面,马首低垂,马鬃马尾向左飘起似乎是立于风中,画面背景空白,马身以墨笔勾勒辅以水墨晕染,不加色彩,肋骨根根分明(图1)。从画左龚开自跋:“《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可知对瘦马肋骨的刻画意在表达其千里之能。从题诗来看这匹千里骏足所表现的是杜甫《瘦马行》中饱受怀才不遇之苦的瘦马,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杜甫贬官后自比瘦马但其态度仍是积极的—希冀能再次施展才能,而龚开显然无法如杜甫这般乐观,因为他并非为主人放逐或未被赏识才能,而是他曾经所属之主已不存于世。身份与心理层面的差异使得瘦马意涵延伸出忠义这一新的表达,逻辑成立的关键在于龚开的主人必须有且只有宋朝,因为一旦出现第二种选择便会带来不忠之嫌疑。因此以往论者才会热衷于从外部寻找证明来证实龚开对宋朝的忠义,但是从本质上看,这样证明的并非《骏骨图》瘦马表达的忠义而是龚开个人的忠义气节,二者之间画上等号说服力稍显不足。

解题的关键其实就在龚开自跋之中,在言明所画为千里之马后,龚开接下来所言尤其值得注意:“假令肉中有骨,讵能使十五肋毕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骻羸非所讳也。”这一段解释千里马瘦因的叙述常常被人一笔带过,从表面看这里谈到只有骨瘦如柴才能看到肋骨从而证明有千里之能,实质上这里做出了一个重要区分。马瘦原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怀才不遇的前提在于无主,而关于瘦因,龚开并未提及或暗示主人因素,说明龚开所欲强调的正是瘦马是主动而瘦。在旧主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被动而瘦”难免引起期待新主识之养之的嫌疑,而“主动而瘦”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曾经所属忠心的抉择。这种“主动而瘦”的行为亦可见于典故,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二人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双双饿死,这亦是一种主动为之的行为。

虽然龚开也感叹谁怜骏骨,但这种叹息更多是对故主的怀念,而如今“瘦”的现状乃是同伯夷、叔齐相呼应,是一种骄傲的主动而为之的行为,这一点从龚开为陆秀夫所作挽诗中亦可得到证实。《陆右丞君实挽诗》云:“周粟如山夷叔馁,史书犹日臼婴诬。”这里分别提到了伯夷、叔齐,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典故,程婴背负出卖公孙杵臼的冤屈抚养赵氏孤儿所关联的是陆秀夫崖山携幼帝投海殉国的事迹,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则显然是暗示龚开所代表的遗民群体,两则典故的核心全在忠义,显然龚开是以这些忠义之士为楷模,这种思想必然也体现于其绘画之中。由此可知,跋文中对主动而瘦的强调使得传统的怀才不遇意涵转换为忠义的象征,这既是忠义的直接证据又是隐喻存在的证明。

3.3 忠义背后的矛盾心理

细读《骏骨图》中的瘦马,有几处细节几乎无人注意。首先是画中瘦马的眼神,龚开对瞳孔的处理十分特别,瘦马眼神似乎获得了一种人性的意味。当观者注视瘦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与之对视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龚开打破了画面边界,同画外观者产生了互动。这种互动对应着跋文中“今日有谁怜骏骨”的提问,而“提问”本身就带有对某一事实进行确认和强调的属性,龚开所欲强调的自然是勿忘旧主,观者注视的存在隐含着一种监督的意味,显示出画家在心理层面上的复杂。其次,笔者通过对比现实中发现《骏骨图》中瘦马的后腿姿势有些不同寻常。从瘦马后腿的曲折程度看,假设瘦马正对观者的后腿正处于抬起行进状态,但是对比现实可以发现抬起的后腿应该高于站立的后腿,所以这里显然不是表示跨步前行(图2)。但若说瘦马处于正常站立状态,与现实相比两条后腿的曲折程度又相差过大,这样的姿势并非一个舒服且稳定的姿势。再对比任仁发《二马图》中姿态相似的瘦马会发现《骏骨图》中瘦马后腿的怪异姿势更为明显,这种“反常”画法在元代并非特例,如遗民郑思肖画无根兰以表对故宋之忠,因此龚开此处有意为之的设计必然隐含着一些特殊信息。根据瘦马飘起的鬃毛来看,这匹瘦马即便颤颤巍巍强撑着身体也依旧坚立于风中,若以此反观龚开自身又何尝不是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忠义。元朝一统后,龚开将宋亡总结为“天数”与“人事”,如此看来龚开已经认识到南宋注定灭亡,如此“谁怜骏骨”的感叹不仅是对旧主的怀念更是一种无奈矛盾的复杂情绪。《陆右丞君实挽诗》(其二)道:“南北一家今又见,乾坤再造古曾闻。”此句提到元朝一统海内结束了百年分裂,这些功绩龚开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自己哀挽陆秀夫的行为,龚开也谈道:“忠义莫须论彼此,后先从长是昌图。”表达了颂扬忠义行为对于元廷同样是件有益之事。如此看来也难怪龚开对仕元者所采取的宽容态度以及晚年题写元朝年号的行为,正是在对宋亡教训的深刻认识下龚开才会做出这种选择,而《骏骨图》忠义画意的背后便是龚开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体现。

4 结语

瘦马形象成型于唐代,其所具有的怀才不遇意涵以及复古属性契合了元代文人群体怀才不遇的普遍心情以及复古需求,因此成为一种不同群体都能接受的创作题材,而龚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瘦马主动而瘦的强调完成了怀才不遇向忠义的转化,这也正是龚开守节不仕的真实写照。同时,南宋注定灭亡的现实、元朝一统天下的功绩等种种因素又构成了龚开复杂矛盾的内心,通过细读画作细节可以发现这种心情早已展现在画中,忠义的背后便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也正是这种复杂心情才使龚开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瘦马形象,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瘦马绘画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杜甫.杜诗详注:卷九[M].仇兆鳌,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473.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M].俞剑华,校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1.

[3]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4]陈高华.隋唐五代画家史料增补本[M].北京:中国书店,2015:6,89-90.

[5][佚名].宣和画谱[M].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2,145.

[6]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7]袁世硕,阿部晋一郎.解识龚开[J].文学遗产,2003(5):84-96,143.

[8]余辉.遗民意识与南宋遗民绘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4):50-68,100.

[9]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