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嘉峪关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2024-08-02 00:00:00柳君君孙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历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记忆、智慧、情感、礼俗和信仰。文章从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出发,研究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对策。

关键词: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37

文化是旅游的根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历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记忆、智慧、情感、礼俗和信仰。将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能推动旅游文化的高质量提升,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非遗文化,嘉峪关市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坚持文旅融合,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路径,以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 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自2007年嘉峪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嘉峪关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推动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嘉峪关市有以“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石砚为代表的省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以嘉峪关烤肉、嘉峪关霸王鞭、嘉峪关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市级非遗项目3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0人;建立非遗传习所11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个,非遗工坊3个。涵盖了除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医学外的中国非遗项目十大门类中的七类”①。

1.1 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建立了嘉峪关非遗名录,便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向全社会普及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于2019年12月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该实施意见明确了嘉峪关市未来五年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保障措施上,“要求落实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同时强化部门职责,各相关单位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③,确保各项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调动、吸纳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为保障传承弘扬嘉峪关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基础。

1.2 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1.2.1 抢救性挖掘不断深入

嘉峪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随着现代科技、工业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使一些非遗项目的存续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嘉峪关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不断走访普查、发掘整理嘉峪关的非遗文化资源,先后编辑出版了《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民间故事传说》《故事集成》《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生读本》等书籍④,为挖掘嘉峪关非遗的文化价值、传承弘扬嘉峪关非遗文化奠定了基础。

1.2.2 保障条件更加充分

嘉峪关市财政局每年按照《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经费按照800元/人/年列入年初预算中,主要用于收集、保存非遗资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公益性宣传活动等方面。市财政局与文化部门每年联合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报告。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争取到芨芨草编扎工艺项目35万元、嘉峪关故事传说项目28万元、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项目15万元、嘉峪关民间小调项目15万元。市财政自2018年开始,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列入年初预算,积极支持文旅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2.3 保护传承能力不断强化

一是开展分类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针对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工作,重视非遗项目收集、记录、档案整理;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宝卷”“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进行专项调研工作,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档案,运用拍摄、录制传承视频的方式进一步传承、弘扬;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小调《月儿弯弯》进行整理、创作、编排,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研究探索神话、谚语、民间曲调等口传非遗和表演艺术类项目保护传承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档案建设,以避免非遗民间绝活濒临消亡。

二是充分发挥非遗保护阵地功能。在嘉峪关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出7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及部分民俗展品,通过免费开放,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使嘉峪关非遗走进公众视野,激发全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1.2.4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

加强非遗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鼓励国家级会员参与非遗传承,把非遗人才培养成省级、国家级会员”的原则,培育文艺人才参与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涌现出嘉峪关楹联习俗胡文平,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盛爱萍,纸艺制作工艺傅强、殷晓华,布艺刺绣技艺孙艳萍,泥塑制作技艺郭晓丽、谢晓锋,嘉峪关传统银雕制作技艺李三华,魏晋砖壁画绘制技艺许瑾,传统木工制作技艺马百旺等一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为传承弘扬嘉峪关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1.2.5 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探索合理可行的传播方式和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推动非遗保护社会化,嘉峪关市注重发挥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的传导作用,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晚会,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故事传说”进校园、进社区、进村镇讲故事活动⑤。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嘉峪关市举办了非遗进景区“方特之夜”专场晚会,活动发布了非遗系列活动内容,发出了“弘扬传统文化,赋能文旅发展”的倡议,并对7项省级非遗项目进行授牌。嘉峪关市文化馆还常年开展送非遗文化下基层活动,与市各机关党工委支部联盟开展了“传承非遗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争做非遗义务宣传员的主题党日活动。除此之外,以非遗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为主的民间力量已成为非遗传承者和保护者。

2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2.1 强化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热”起来

一是强化保护传承。紧紧围绕本地特色文化,全方位宣传非遗文化,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利用多媒体资源,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推送原创作品《刀马旦》完成甘肃卫视《大戏台》“多彩甘肃”系列节目录制工作,推送精品舞蹈《欢天喜地》、传统舞蹈音乐作品《嘉峪关地蹦子》《民间小调》等参与甘肃卫视节目录制和文旅部文化进万家活动,积极参与由文旅部非遗司组织开展的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选送的《嘉峪关地蹦子》《民间小调》等项目在“陇上非遗”视频直播家乡年栏目中播出⑥;2023年参加由甘肃省文旅厅主办的“百馆联动”演出活动,旨在搭建地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交流平台,以及各地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是一次公共文化的盛会和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盛宴;对嘉峪关民间小调等非遗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建立数字档案,以视频方式在线上传播。

二是强化非遗传承研究,拓展非遗展示传播渠道。对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民间小调中的《月儿弯弯》进行整理创排;编写出版《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书籍;免费对外开放嘉峪关非遗展览馆;定期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开展非遗项目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确定一批中小学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嘉峪关故事传说”传承培训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不同群体对非遗项目历史渊源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2 丰富传承活动,非遗项目“活”起来

不断探索非遗文化展现方式,持续丰富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增强非遗文化传承的“造血功能”。

一是演出来,丰富提升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坚持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专场晚会,组织民间艺术团、社火队深入社区、广场表演嘉峪关小调、嘉峪关地蹦子,使广大群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二是展出去,绽放非遗夺目光彩。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在乌兰巴托市举办的“甘肃文化周”活动、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及在厦门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展示宣传活动;由非遗舞蹈改编的《欢天喜地庆丰收》成功入围首届全国网络舞蹈大赛暨第四届中外电视舞蹈大赛。

2.3 探索文旅融合,非遗业态“潮”起来

不断探索嘉峪关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使非遗业态“潮”起来。

一是运用“非遗+”新模式,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景区“方特之夜”专场晚会,打造了峪泉锅盔、新城酿造非遗特色镇、峪泉镇非遗研学基地等项目,丰富了文旅产品的内容。

二是打造高辨识度的非遗文创品牌。芨芨草编扎工艺、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技艺生产的工艺品已成为旅游热销商品,新城镇五粮酿醋、北沟烧酒、峪泉镇锅盔已成为非遗快销品。

2.4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非遗文化“火”起来

嘉峪关各乡镇围绕各自非遗文化资源,挖掘打造峪泉锅盔非遗特色镇、新城酿酒酿醋非遗特色镇、安远沟芨芨草编织非遗特色村落、峪泉镇非遗研学基地等品牌项目,特别是积极申请省级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建成峪泉镇非遗研学基地,通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市场运营主体”的商务发展模式,全面带动村民发展农特产品加工制作销售、非遗研学、文创产品开发制作,农家餐饮、摄影写生等沉浸式乡村旅游服务。依托节会和“嘉味优品”电商,着力推介、销售新城镇五粮酿醋、北沟烧酒、峪泉镇锅盔等产品,将嘉峪关地蹦子、霸王鞭作为节会的必备节目,使非遗与市场经济有效衔接,不断扩大各乡镇非遗文化的知晓度。利用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开展非遗线上宣传展播,积极挖掘培育乡村网红、乡村带货达人、非遗工匠,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推介、带货等形式,掀起非遗热潮,全面提升嘉峪关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健康快速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深度还不够

就全省而言,嘉峪关市是非遗小市,非遗项目数量偏少,挖掘面不够宽,非遗项目深厚文化内涵、独特表现形式、鲜明地域特色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2 推广形式单一,活化水平不够高

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是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尤其是技艺性非遗文化传承并没有完全面向公众。在非遗的传播上缺少集展示传播、文化研究、文创开发、互动体验、实践教学、情景展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至于很多对非遗感兴趣的年轻人接触不到非遗文化的技艺展示,普通百姓更是对非遗文化知之甚少,意识不到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3.3 专业性保护人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研究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非遗资源保护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嘉峪关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文化馆人员兼职,工作任务繁杂,在非遗保护传承上投入精力有限,专职从事非遗调查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不利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⑦为更好地满足嘉峪关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挖掘研究,构建一支非遗保护专业化人才队伍十分重要。

3.4 传承人老龄化,部分项目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老一辈文化传承人口传记忆、工艺技艺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无人接班,出现技艺断层危机,尤其是有些技艺费时费脑,很多年轻人对技艺传承并无兴趣,这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及文化保护传承极为不利。有些技艺会随着传承人去世而消失。传承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缺乏人才支撑是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极为紧迫的危机。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非遗的深层价值和精神象征,尤其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价值危机和传承危机。

3.5 经费缺乏,基层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保护技术和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又一个主要因素。非遗项目得不到科学高效的记录、留存,保护工作开展不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流失风险。

3.6 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

“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缺乏专门性的保护法规和有效的保护机制。”一些单位或个人对申报阶段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保护阶段的重视,出现申报成功后保护阶段力度不相配的现象,保护状况堪忧⑧。

3.7 产研游融合不深,产业赋能较弱

非遗常驻景区展演展示的机制还未形成;非遗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规模还不够大;研学产业发展不足且形式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非遗特色镇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带动乡村旅游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利用新媒体平台、电商平台推介非遗产品的力度不大。

3.8 饮食类非遗在旅游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地方特色美食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城市都在用地方特色美食为全域旅游赋能。嘉峪关市37项非遗项目中有16项为饮食类,尤其是嘉峪关烤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嘉峪关烧壳子、嘉峪关杏皮茶等也颇受游客和市民喜爱。但嘉峪关市对特色饮食统筹开发较少,行业发展小、散、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集群,知名度不够高。

4 思考与建议

4.1 创新传承方式,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突出法治化建设,创新传承育人方式,才能奠定可持续的有深厚基础的传承根基。

一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地方性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条例》,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⑨

二是“创新与非遗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遗产品的运营模式,与非遗匠人建立精准运营、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把传统匠人和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⑩,使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优秀成果。

三是重视传承和发展。鼓励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设立民间文艺选修课;以重点非遗项目为基础,定期开展群体性活动。“还可以将优秀民间艺人或传承人请进大学校园,开设实践授课教学,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k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非遗的专业化保护

非遗的专业化保护人才制约着嘉峪关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从嘉峪关现有非遗保护队伍构成情况来看,要实现非遗保护的专业化需求,必须通过培养、引进人才等方式,构建一支优秀的稳定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

一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壮大非遗保护队伍。注重基层非遗保护专技人员的编制和待遇,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要重视专业人员培训。“可以请进来一些非遗保护专家开展相关培训,也可以选派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赴外学习,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学术研究能力和保护水平”l,力争通过专家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尽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起来。

三是积极鼓励民间专业人士加入非遗文化研究、保护工作,建立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研究会,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m。

4.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建非遗学艺传承队伍

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使许多乡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现代化科技也极大冲击着传统手工业,造成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人的消失就是非物质文化的遗失。因此,在“民间文化传承人随时可能逝去,民间文化随时可能消亡”n的严峻形势下,要加紧培养传承人队伍。

一是设立专项传承补贴,对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一定的扶持补助。

二是对列入市级以上名录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授予表彰奖和荣誉称号,经常组织座谈,交流创作经验,鼓励他们开办兴趣班,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解决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o。同时,还可以把外地优秀艺人引进来,增强民间艺人队伍力量。

三是针对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要成立“专门抢救性发掘机构,组织专业非遗保护人员收集、记录、整理非遗项目资料档案,特别是濒危项目,要列出保护名录,逐一开展抢救性保护。尤其对高龄代表性传承人技艺绝活要充分利用影像、录音、出版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电子档案,让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记载、能延续、不绝迹。要着力培育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市场,让濒危技艺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使其在流传和利用中得以保护延续”p。

4.4 完善资金配套机制,长促非遗传承发展

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激励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单位争取国家、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持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予以资金支持和保障。

二要“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q,“将省市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和传承人传习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增长实现逐年递增。同时,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保证补贴资金专项服务于非遗项目和传承人”r。通过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吸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民间资本,设立非遗发展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带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要“针对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带徒的工资待遇、补贴标准以及考核指标体系,每年要对传承人及学员予以考核奖励,把传承项目成效与激励性措施挂钩,更易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s。

四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开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经费保障绿色通道,巩固非遗保护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实施文化大市、旅游强市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5 强化规范性保护,促进非遗文化良性发展

一要开展普查,建立目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征集和保管制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开展全市范围的普查、确认、记录、建档工作,进一步挖掘新的有价值的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清单。

二是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制定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教育培训。

三要建立数据库,实施项目记录工程。对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集成共享。

四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演水平。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与相关单位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通过举办经常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览、图片展示、技艺展演、学术讲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点)等活动,向公众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五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制定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实现非遗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

六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评审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申报、评审、公布、建档等程序。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和规定》。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对非遗保护不力或“重申报、轻保护”,对传承义务履行不力,长期占着传承人的位子却“只拿补贴不干事”,对只注重经济利益,过度开发非遗项目等行为应予以处罚,建立严格的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健全对履职不力者及时清退的灵敏反应机制。打破传承人“终身制”,通过行为规范的制约与督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依法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4.6 产学研游融合发展,激发非遗活力,壮大非遗文化产业

要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生存状态,采取开发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发展,把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要深度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及内涵,将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发展,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例如:深挖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故事传说》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凉经石”等历史传说与长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开发非遗旅游体验新项目,推出诸如坐大轱辘车游嘉峪关关城等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感知和传播长城文化,不断扩大嘉峪关关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可以依托嘉峪关关城景区、白鹿仓的地理优势,打造非遗文化一条街,设立非遗工坊、非遗集市、非遗小剧场等非遗展演平台,研究编排非遗展演项目,本着推陈出新精神,以“老调赋新词”的方法,推动霸王鞭、地蹦子、民间小调进景区,提升演艺效果,让游客在“吃、行、游、购、娱”中近距离感受当地非遗绽放出的独特文化魅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三要加大文创研发力度,研发生产具有辨识度的地方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上要始终遵从非遗项目的原始内涵及本真性,坚持从非遗内涵和游客需求出发创新发展,注重产品设计、质量、品类,使传统非遗产品受欢迎,形成非遗与文旅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要依托嘉峪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以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为宗旨,向广大青少年提供非遗文化研学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广大青少年进行面对面技艺讲解及技艺传授,让青少年通过听、看、写、做等多种方式参与,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

4.7 打造多平台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要始终坚持把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统领,建立部门协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宣传推广机制,以文化遗产日、民俗节日、节庆赛事为契机,通过主流宣传媒体,在抖音、微信公众号、携程旅游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保护成果、传承活动和先进典型,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一要建设以非遗文化展示、传承、保护为主题的宣传长廊,为游客开辟了解嘉峪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窗口。该文化长廊应以图片为主,展示嘉峪关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曲艺、手工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类别。非遗主题文化长廊有利于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成果和传承价值,激发更多人加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队伍。

二要借助新媒体,在手机公众号以及小程序里设置“非遗文化”专区,通过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非遗文化专栏的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走进公众视野。

三要运用好大数据和创意策划方式,根据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群体的游客偏好,精准投放广告信息,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进一步引导文旅企业围绕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创作影视、动漫、图书、演出等非遗文化作品。

四要利用各大互联网平台,制作非遗短视频,展示嘉峪关非遗文化,在各大旅游景区、文化景点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人员流动性大的公共交通场所滚动播放,多角度向游客展示嘉峪关的历史文化。

五要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助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社会观、道德观等,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契合度。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推动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增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方面的独特作用。要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熟化”和“活化”程度,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连接、相融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久居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了解、喜爱,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公众心中牢牢扎根。

4.8 加大对非遗美食的管理开发,赋能全域旅游

美食文化可以代表一个区域的地方特色。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充盈,美食带来的满足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一要梳理开发嘉峪关烤肉、烧壳子、杏皮茶、麻腐饺子等16项非遗饮食类名录,设立专项政策资金支持,改变小、散、乱的生产经营现状,集中打造非遗美食一条街,充分展现嘉峪关市地域饮食文化特色。

二要将非遗美食项目对有意向、发展良好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授权,进行规模化、精细化生产,在产品包装上标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提升旅游消费市场份额。

三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将嘉峪关烤肉打造成为嘉峪关市的第二张旅游名片,成立嘉峪关烤肉协会,注册“嘉峪关烤肉”集体商标,统一行业生产标准、加工和配送;加大对嘉峪关烤肉文化的研究阐释,每年举办“嘉峪关烤肉文化节”,发展节会经济,打造“嘉峪关烤肉”区域品牌。

注释

①②⑥孙花,孙红丽,赵丽娟,等.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与保护传承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5):21-25.

③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S].文山州人民政府,2018.

④⑦胡杨.嘉峪关特色文化[M].[内部资料],2019.

⑤李超.甘肃非遗城城飘香结硕果[N].兰州日报,2021-06-10(R13).

⑧⑨lmrs咸阳市政协.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优秀文化[N].各界导报,2022-01-05(003).

⑩张原,李宁馨.保护非遗传承技艺也是助力乡村振兴[N].人民政协报,2021-05-17(005).

kp魏建军.建议以产业促进传承[N].西北信息报,2019-03-12(03).

n刘学文.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复兴路径:以鄂州职业大学帮扶村棠树岭村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3):42-44.

o李兢.试述重视和加强红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6(2):174.

q何雨欣,徐蕊.财政政策将从五方面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EB/OL].(2011-11-01)[2023-11-24].https://www.gov.cn/jrzg/2011-11/01/content_1983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