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

2024-08-02 00:00:00霍萌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块玉料经过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诸城历史悠久、人文渊薮,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玉器丰富。文章选取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玉器进行研究,对于发掘地方悠久历史文化、实现文化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诸城市博物馆;玉器;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02

自古以来,玉象征着美好。人们以玉喻人、以玉喻物、以玉喻理,留下诸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珠圆玉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脍炙人口的成语、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块玉料经过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诸城历史悠久、人文渊薮,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玉器丰富,所属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1 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

纵贯诸城境内的潍河,是地方文明的摇篮。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野外调查和钻探发掘,诸城境内已发现包括六吉庄子遗址、前寨遗址、呈子遗址等在内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56处。其中,90%以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聚集在潍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前寨遗址、呈子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1.1 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是玉器产生的初始阶段,远古人类在制作石质工具时积累的一些经验为玉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简单,种类也较少,主要是作为装饰品使用。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开始在原始宗教和礼仪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开始逐渐脱离饰玉的局限而迈入礼玉的门槛。玉璧等玉器“既是美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

1.2 代表性器物

1.2.1 大汶口文化玉璧

《尔雅·释器》中对“璧”的解释是“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形状扁平、中央有孔,周边是圆形并且中间孔小于边的器物称为“璧”。玉璧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作为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等级,而且还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佩戴或者在社交中也可以作为礼品或信物。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璧,青玉质,直径15.9厘米,口径6.2厘米,厚0.7厘米(图1)。诸城市贾悦镇闫家同遗址出土。薄板形状,中间有圆孔,外边缘略呈椭圆形。通体磨光。这件玉璧属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已有5000余年,时代之早,保存之完整,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

1.2.2 大汶口文化玉砭针(锥)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砭针(锥)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质,呈青色,器身为方柱体,尖部锋利,尾部呈椭圆形,器形规整,做工细腻,通体磨光。长8.4厘米,宽1厘米,厚0.9厘米,重12.6克(图2)。1980年出土于诸城市前寨遗址。

砭针的用法多种多样。新石器时代以前,先祖们信奉自然万物,自然也会对能够治病降福的针砭进行崇拜。据古书记载,古人曾使用砭针来治疗疾病。有的病用针砭直接针刺穴位;有的病要用砭针蘸上朱砂或其他药水来针刺穴位;有的病则将砭针加热以后使用等。良渚文化以后,因为当时先民的信仰,砭针成了掌握神权并能影响政权的巫师们手里最有力的武器。他们将砭针束于腰间或插在头冠之上,或装在盒子里揣于怀中。在考古发掘中,砭针基本上出土于部落首领或巫师的墓中。

2 馆藏商周时期玉器

目前诸城境内已发现商周时期遗存60余处,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不乏玉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石雕刻工艺日趋进步,而且其功能也从单纯的饰玉向礼玉、葬玉等多种功能发展。帝王在分封贵族、授予财富时常见玉器的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诸城市墙夼水库、石桥子镇都吉台村等遗址、墓葬中均有发现玉器。

2.1 主要特征及功能

西周时期,玉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形成“六器”等职能分工。六器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器逐渐成为天子祭祀时祈祷天下太平的一种礼器。“战国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逐步接受各种派系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玉器身上的文化意蕴逐渐形成。

2.2 代表性器物

2.2.1 玉箭镞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箭镞是西周遗物。箭镞为扁平状,平面呈柳叶形,尖锋,中间起脊,两翼磨刃,长铤,通体磨光。通长7.7厘米,镞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厘米,20.5克。所用材质为产自中原的河南玉。1964年于墙夼水库出土(图3)。

箭镞俗称“箭头”,是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在我国远古时期就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防御猛兽的攻击,也为扩大狩猎的范围,发明了早期的弓箭。这一时期的箭镞以石、骨角等材质为主。后来在人类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也开始用到这种武器。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青铜制作工艺的进步,箭镞已经大量使用青铜为材质。东周时期战争连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言武事者,首曰弓矢”。祭祀和战争是国家机器的头等大事,弓箭成为当之无愧的兵器之王。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所谓的“射”即是射箭。可见,弓箭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一些王室贵族为了凸显其身份和地位,命能工巧匠以珍贵的玉料制作箭镞来进行随葬也极为流行。

这件玉箭镞形体硕大,制作精美,更重要的是保存如此完整的西周玉箭镞较为少见的,被定级为国家二级文物。

2.2.2 玉斧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斧是东周遗物,玉质斧身。通高12.7厘米,刃宽2.4厘米,斧平面呈长方形,双面弧形刃。銎部用青铜冶铸,与斧身结为一体,顶部做圆锥状(图4)。整器将青铜銎与玉斧身浇铸在一起,表现出了这一时期已经拥有了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

玉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状扁平,呈梯形,通常斧上部有孔,可以拴系上捆扎斧柄,便于手持;下部有锋利的刃。远古时代的人类,终日与泥土、石料、草木等为伴,他们在制作石器、使用石质工具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并使用玉石,将它们制成玉斧、玉铲、玉刀等生产工具和武器,还制成用作装饰品的玉镯、玉环等。玉斧之前的石斧,最初是用来帮助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或者保护家园的武器,后来使用稀缺的玉料来制作,就演化成为等级与权力的象征。

这件玉斧1964年出土于石桥子镇都吉台村的东周墓中,制作精细,一丝不苟,象征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它的出现对研究当时的阶级分化、金属冶炼工艺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2.2.3 玉蝉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蝉是东周遗物,白玉质,长4.2厘米,宽2.5厘米,厚0.6厘米(图5)。

在自然界中,蝉既能在地下生存,又能振翅高飞,居高声远,不吃不喝,古人敬之为“神虫”。玉蝉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随葬玉器。古人认为玉有灵性,可通天意,以玉随葬,可以防止尸体变腐,除了用玉塞九窍外,又发展到了汉代的玉衣。玉蝉主要放在死者的口中,又称“玉琀”。除随葬玉蝉,还有用于帽饰的冠蝉和顶端有对穿眼的配蝉。

这件玉蝉出土于东周墓中,造型古朴,技法简练,寥寥数刀,将蝉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国发现的较早的玉蝉之一,对研究古代随葬习俗及玉雕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馆藏秦汉时期玉器

秦代,诸城境属琅琊郡,郡治在夏河城,就是今天的胶南(属于青岛市黄岛区)。西汉时期,境内有东武(今古城子)、诸(今乔庄)、平昌(今都吉台)、横(今卢山北梁家店子村)、昌(今昌城村)、石泉(今古县村)等县(侯国),辖于徐州刺史部。东汉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莒县)。魏晋时期,境内分属城阳郡、东莞郡。北魏时属东武郡。北齐废东武郡,改高密郡治东武(今诸城)。两汉间,诸城境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皇族宗室封侯赏爵的重要地域。这一时期诸城市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玉衣残片。

玉衣又称“玉柙”“玉匣”,是古代王公贵戚的殓衣葬具,用多种形状的玉片钻孔穿系连缀而成。根据墓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分别用金、银、铜丝编结,称之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少数有用丝线编结的,称为“丝缕玉衣”。我国用玉衣之制始于西汉,止于东汉末年。古人认为“玉有灵性,可通天意”,相信以玉随葬可以防止尸体腐烂。我国古代葬玉的最高等级是金缕玉衣。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玉衣残片,1993年出土于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总共14片,残片呈长方体薄片,大小不一,最大的长6.4厘米、宽3.2厘米、重34克,最小的长3.6厘米、宽2.4厘米、重5克(图6)。这些玉片对于研究墓主人身份等级、汉代葬制具有重要意义。

4 馆藏宋元明清时期玉器

隋开皇五年(585),胶州改为密州,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为诸城,诸城之名始于此。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曾在密州任知州两年多。密州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州五县,州境方圆千余里,辖区相当于现在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县、莒南等9个县市。境内板桥港(今胶州)为北宋时期进行对外贸易的五大港口之一,也是当时北方唯一设立市舶司的贸易港口。明清两代,诸城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丘、臧、王、刘、李、丁等望族。这一时期文坛师苑异常活跃,涌现出众多闻名于世的文人志士,他们在诸城诗酒唱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诗歌字画与文物遗存。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玉山、玉兰花插、镂空玉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玉山,高15.2厘米,宽23.2厘米,厚3.8厘米(图7)。工艺品,装饰用。玉料是新疆和田青玉,质细肉腻,光泽晶莹,用圆雕技法,将整块玉料雕成一处山崖,再用高浮雕和透雕结合技法雕刻出山洞、人物、树木。山前溪水潺流,梧桐荫蔽,山石嶙峋,山洞中两僧对坐,一僧读经,一僧聆听。山背悬崖峭壁,松枝盘曲,山涧丛生兰草灵芝。刻工细腻,形象逼真,为清代艺术珍品、国家二级文物。

5 结语

诸城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化灿烂繁盛,祖先留给我们的玉器是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历史印证。我们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突出历史文物,虽然不能展示诸城古代文化的全貌,但已可见一斑,对于发掘地方悠久历史文化、实现文化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军.文言·文学·文化: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三度—以《鸿门宴》教学为例[J].宁夏教育,2016(Z1):81-83.

[2]杨岐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0.

[3]杨海青,常军.虢国墓地出土之玉琮[J].收藏界,2011(1):33-34.

[4]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J].节日研究,2021(1):3-19.

[5]杨明彦.论儒学观导向下的视觉设计现象[J].价值工程,2011(1):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