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对社会养老的价值研究

2024-08-02 00:00周之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文章将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深入探究陈列展览的适老性改造对提升社会养老质量的价值与作用;探究针对老年人开展科普活动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价值与作用;探究如何吸引老年人成为博物馆志愿者,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减轻家庭养老压力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社区功能;展陈适老性改造;社会养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21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创新性探索我国博物馆成为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吸引老年人走进博物馆,发挥博物馆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1 案例点简介

本研究选取临沂市博物馆为案例点,原因如下:一是临沂市博物馆在临沂市具有行业领导地位,在此进行案例试验可以起到行业示范性效果,有利于日后研究成果的推广;二是临沂市博物馆现拥有三个馆区,相较于单一馆区的公共场所而言,对周边居民的辐射吸引力更强;三是临沂市博物馆现有基础设施、职能划分能够直接作为研究基础。

2 临沂市养老状况

在对临沂市养老状况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开展田野调查。其中,调查问卷发出500份,包括面向50岁以下人群的A类卷300份、面向50岁以上人群的B类卷200份。问卷收回457份,有效问卷449份,符合研究样本要求。

在广泛分发调查问卷基础上,选取现居住在临沂市市区内的部分老年人作为调研对象,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将调研对象情况列出:

①杨女士:60岁,电大学历,健康状况良好,目前与母同住,母身体状况尚可。育一子,因子就业自费县随迁至临沂,配偶李先生身体健康。

②刘先生:65岁,初中学历,有心肌梗死病史,育三子一女,因经商自河南迁至临沂,与子女同住,配偶张女士身体健康。

③田女士:59岁,中专学历,健康状况良好,临沂本地人,目前与母同住,母身体状况差。育有一子出国,配偶陈先生身体健康。

④黄先生:69岁,初中学历,有骨折后遗症、糖尿病,临沂本地人,目前独居。二子一女均外地就业,早年离异。

⑤文先生:67岁,大专学历,脑卒中康复期,临沂本地人,育有一女。配偶夏女士身体健康。

⑥周先生:62岁,大专学历,脑卒中后部分失能,目前与岳母同住,岳母身体状况尚可。育有一女,配偶陈女士身体健康。

(注:调研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均为初次访谈时记录,后续访谈时发生改变均未记录)

2.1 城市养老特点

通过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全省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前提下,临沂的城市养老现状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一方面,我国老龄化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现象,以往出现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蔓延至各地,老龄化和地区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不明显,临沂亦不例外;另一方面,临沂的经济社会vckuhR7LWMYEwn56i1L1eQ==发展水平在省内属中等水平,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验不充足。

二是随迁老人和留守老人并存。随迁老人是指离开原居住地,跟随子女到另一地居住的老年人。留守老人是指因全部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居住,但自己在家留守的老年人。

在临沂,随迁老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从临沂辖区内各县、乡镇、农村随子女到城区生活的老年人;另一类是从外省市随子女到临沂生活的老年人。

其中,第一类老年人随迁之后在方言、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无明显隔阂,能融入随迁地生活;第二类随迁老人情况又有不同。因物流便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临沂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人到此经商、就业、生活。自外省市迁居临沂的人当中,有些人的父母也随迁至此。此类老人对于本地饮食、风俗、方言不太能接受,没有文化认同感也影响到晚年生活质量。

随迁老人情况复杂,如何让他们在晚年继续发挥余热,重拾人生价值、提升自我评价并营造出让他们认同的文化氛围,是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的重点。

临沂市的城市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其子女全部在更大的城市乃至国外长期生活;不同点是城市留守老人年轻时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不需要为物质方面发愁。

在社区医疗救助并不完善的地区,如何做好健康管理、如何做好生病独居老人的照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城市留守老人因退休“无所事事”诱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也应该得到关注。

三是失能老年人增多。失能老人是因自然衰老、疾病、外因等导致能力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的老人。失能老人增多是医疗水平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医疗水平尚不够发达的一个表现。一方面,医疗水平提升降低了某些重病的致死率,延长了患者生命,使患者有机会存活到身体机能自然老化,成为因自然衰老导致的失能老人;另一方面,医疗水平尚不够发达,救治之后某些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患者成为失能老人。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而未失智老人如何融入社会生活、重拾尊严,应该成为提升养老质量方面的重要课题。

2.2 传统养老模式下的城市养老困境

中国传统的养老代际模式表现为:当子代拥有独立养家能力之后,父代便主动享受养老生活,当孙代拥有独立养家能力后,祖代和父代便同时开始养老。但受人均寿命延长、生育间隔年拉长、生育率下降、家庭模式转变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养老代际化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养老起始时间延后,后代养老人力缺乏。

养老起始时间延后,表现为老年人“不敢养老”,因为还要继续赡养更年迈的父母。而后代养老人力缺乏则是一个更加普遍的现象,家庭少子化是造成后代养老人力缺乏的主要原因,而人口流动性增加则是多子女家庭养老人力缺乏的一个诱因,“养儿防老”已不适合当下社会发展水平。

3 博物馆发挥社会养老作用

针对当前临沂市城市养老存在的困境,本研究认为可以从博物馆发挥其在社会养老方面的作用入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在履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减轻家庭养老压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吸引老年人主动走进博物馆,解决晚年精神空虚问题,提升老年人自我评价程度,提升生活质量。

3.1 老年人走进博物馆的情况

3.1.1 老年人参观博物馆情况

老年人是临沂市博物馆接待观众中占比最低的群体,其中又以北城馆区和汉墓竹简博物馆馆区最为突出。老年人不愿走进博物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不吉利”,不愿进入参观。特别是汉墓竹简博物馆,作为遗址保护类博物馆,除出土文物外还对遗址墓葬情况进行展示,让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而临沂孔庙馆区则因暂不展出文物,老年观众的参观意愿稍强烈。

二是当前临沂老年人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调查问卷(B卷)分析可知:有效问卷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66.2%,高中/中专占比32.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7%。“是否对博物馆展示内容感兴趣”一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占比28%,选择“无明显感受”的占比47%,选择“不感兴趣”的占比25%。

三是博物馆内设施设备不便于老年人参观。主要体现在:展厅内灯光照明不够、文字说明字号太小、文字说明专业性较强难以理解、展厅内地面设计有台阶或上下坡等,影响到老年人的参观体验。

四是博物馆推出的公益活动难以吸引老年人。城市老年人走进公共文化场所、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较强,但博物馆推出的活动很难吸引老年人。

3.1.2 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14%的临沂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热情,与一线、新一线城市相比总体意愿较低。调研对象中,1号杨女士的丈夫李先生、3号田女士明确表示希望成为博物馆志愿者。

其他受访者对成为志愿者态度不明朗,1号杨女士、5号文先生的妻子夏女士、6号周先生的妻子陈女士均表示时间精力不足,日常家务事烦琐。2号刘先生夫妇表示自身文化水平低,4号黄先生和6号周先生表示由于身体原因,均无法进行志愿服务。

除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外,该地区老年人对志愿者的认识程度不够,也是阻碍其加入志愿者团队的一项因素。

由此可见,时间精力不足、文化程度不够、身体因素、观念落后成为地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较低的主要原因。

3.2 博物馆适老性设计

要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发挥出博物馆在社会养老方面的功能,应该做出如下改变:

3.2.1 对场馆进行适老性改造

①对博物馆场馆内外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减小现有无障碍通道的坡度、同时增加其宽度,电梯间加设低位按键,方便老年观众及其陪护人使用轮椅;加设墙面扶手、地面荧光标识、近地墙面增设照明装置,展厅合理引入自然光,在不违反博物馆照明行业规范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展厅亮度,保证老年人参观安全;增加公共休闲区面积,方便老年观众休息;提升老年人卫生间便民度,采用独立卫生间保护老年观众及其陪护人的隐私。

②在临时展览布展时,更加考虑到展线的合理性,便于轮椅或其他助步工具通行、不走回头路;在展板设计方面力求简洁大方、文字突出清晰。

③提升助老便民服务。服务台便民药箱保证硝酸甘油、降压药等常规救助药物的存量,增添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培训工作人员掌握使用方法;老年人卫生间内存放便民成人纸尿裤以供使用;增加观展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助听器等。

3.2.2 推出适老性社会教育活动

临沂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工作较为突出,在省内文博行业名列前茅,形成多品牌系列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为本研究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现有社会教育活动基础上,增加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在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夕阳红品茶会”“婴幼儿养育指导”“智能设备培训”等活动,与市老年大学进行长期合作,定期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流动博物馆在社区及各类养老机构上的作用,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养老院、进日间照料机构,根据老年人的心理、文化水平等,设计开发针对性更强的历史文化宣传内容,吸引老年人主动走进博物馆。

3.2.3 组织培训老年志愿者

招募有余力的老年人成为博物馆志愿者,根据个人特长、爱好、意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培训。从普通话、讲解礼仪、文物摄影注意事项、博物馆安全保卫要求、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邀请志愿者们在不同岗位开展服务活动,配合博物馆各部门开展社会教育、文字宣传、展览设计与制作等工作。让老年人在志愿服务中充实晚年生活、重新融入社会、重拾自我认同。

3.2.4 构建博物馆内的老年人之家

博物馆的老年人之家,其模式应借鉴日间照料机构,但考虑到临沂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为周边居民提供日间社会养老服务。临沂市博物馆3个馆区均位于居民聚集区,位置相对繁华且附近均有中小学。如北城馆区周边1千米之内有3所学校,4家幼儿园;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周边有5所学校;临沂孔庙附近有4所中小学。老年人多担负着家庭中照顾孙辈、接送上下学的任务,而孙辈在校时间可用于老人休闲娱乐。结合博物馆开放时间,可制定固定时间专门用于接待这类老年人,为其提供期刊报纸阅读、休息交流等基础服务。

二是与老年志愿者培训活动相结合,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知识培训,引导老年人形成科学的健康知识、掌握更先进的育儿方法、增强防骗意识,减少多代共住时发生家庭矛盾的概率。

三是利用好博物馆内现有的健康管理设备。馆内现有健康管理设备,可检测血压、血糖、身高体重、心率等,对进入老年之家的老年人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其家属联系,做好早发现、早治疗。利用手工课、场馆便利条件,吸引周边失能老人参与部分康复训练,特别是对语言认知、上肢精细运动的恢复有较好帮助。

3.3 博物馆对社会养老的价值

经过适老性改造之后,临沂市博物馆对于老年观众的吸引力上升,走进博物馆的老年人增加,推出的系列活动受到老年人喜爱,留言簿上留言的老年人数量增加。但受限于研究时长限制,无法得出适老性改造后增加的老年观众比例及增幅,这是下一步应该继续研究的问题。

经过前期研究和在试验点开展的具体实践活动,结合对6位调研对象的随访,可得知博物馆在社区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发挥社会养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3.1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博物馆场馆更加适老,便于老年人参观,解决了部分老年人晚年精神空虚问题。博物馆从适合亲子活动的场所逐渐变成适合全家一起出行的场所。有余力的老年人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继续发挥余热,重新找回人生价值。1号杨女士的丈夫李先生、3号田女士、6号周先生均参与临沂市博物馆的志愿者培训课程,并顺利上岗—李先生承担部分文物的拍摄工作、田女士成为志愿讲解员、周先生成为展览策划顾问。李先生表示,成为志愿者后,能把爱好变成服务社会的技能让他十分自豪;田女士退休前是单位文艺骨干,能作为志愿者继续发光发热让她重拾自信;周先生虽然肢体尚不够灵活,但思维清晰、知识储备丰富且有过大型展览的策划经验,为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提供极大帮助。周先生认为,成为志愿者让他重新走入社会,找回了自我价值和尊严。

针对性公益活动丰富晚年生活。改良后的针对性公益活动更受老年人喜爱。公益课程更贴近生活,推出课程“博物馆里的中秋习俗”,将馆藏文物与现代习俗相结合,穿插进行民俗体验、分享自家节日礼俗故事等形式开展,2号刘先生在课后表示在临沂找到归属感。

3.3.2 减轻家庭养老压力

开设老年活动中心之后,4号黄先生、5号文先生都选择在就近馆区进行文娱活动。黄先生认为改造后的场地更平整、宽阔,适合老年人活动,聚集的老年人也多,他可以在这里打牌、下棋。同时,“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志愿者”模式或将成为缓解代际养老后续力不足的途径:在李先生、田女士、周先生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后,也将他们的父母带到博物馆内的老年活动中心,两代人各司其职,互相照顾。

随访时,6个家庭的子女表示:博物馆发挥社会养老作用后,对于减轻家庭养老压力起到重要作用。6位调研对象本人也表示自己成为博物馆社会养老的受益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设想,在试验范围内达成预期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吕伟涛.博物馆的“文化养老”价值探析[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17.

[2]杨珂,刘典文.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问题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3-85.

[3]王新文,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三重境界:基于积极老龄化实现途径的探讨[J].前沿,2012(1):131-132.

[4]段世江,安素霞.社区志愿者活动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途径[J].社会工作(上半月),2010(12):[页码不详].

[5]王辛梓.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义工”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视角[J].理论观察,201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