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古籍保护领域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的构建。首先,分析了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构建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的价值意义,包括延长古籍资料的物理寿命、实现古籍资料的智能化共享以及优化古籍资料整理;其次,深入剖析了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包括标准不统一、缺乏高效管理平台、人才短缺和信息孤岛现象;最后,详细阐述了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体系、培养古籍数字化专业人才体系以及构建协同保护网络体系,旨在为博物馆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有益借鉴,推动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古籍保护;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20
博物馆馆藏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然而,受限于传统保护技术和方法,古籍的保存与传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纸张老化、环境损害、不当处理等,不仅威胁着古籍的物理保存,也限制了其研究与展示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运用高精度扫描、数字修复、云存储等技术,不仅能有效延长古籍的寿命,还能增强其易访问性和研究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从而为博物馆古籍保护工作赋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途径。通过深入分析现有的保护方法、探索创新的数字化应用,为博物馆古籍保护提供全面且实用的解决方案,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1 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构建的价值意义
1.1 有助于延长古籍资料的物理寿命
通过应用高分辨率扫描、光谱成像、数字存档等技术,有效抵御纸质古籍的物理老化和环境侵蚀。数字存档技术的应用,不仅保留了古籍的原始信息和细节,还减少了对原件的频繁操作和展示,从而降低了物理损耗和环境因素对纸质材料的负面影响。同时,数字存档为古籍提供了一种无损保存形式,使之免受外界条件如温湿度变化、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数字化技术还支持古籍资料的远程访问,减少了对原始古籍的物理接触和搬运,进一步保护了其物理完整性。因此,数字化保护不仅是对古籍物理寿命的延长,也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信息的长期稳定保存。
1.2 有助于实现古籍资料的智能化共享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高精度扫描、光谱分析及数字编码处理,将古籍从纸质样态转化为电子格式,便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传输和智能化检索,有效解决了传统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实现了古籍资料的广泛可访问性①。电子化古籍通过数据库管理、云存储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归档与检索,极大增强了其在学术研究、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价值。此外,数字化古籍资料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工具,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现代化。
1.3 有助于优化古籍资料整理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中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编目系统为古籍资料的高效整理与精准分类提供了关键支持,显著提升了其管理效率和便利性。该系统利用高精度扫描、光谱分析等技术,将古籍转换为数字格式,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归档。通过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智能分类算法,古籍资料得以系统化管理,实现内容的快速检索和精确归类。高效的整理流程大幅度提升了古籍的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保证了古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引入,还为古籍的长期保存和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了珍贵文献在时间长河中的安全存储。
2 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古籍数字化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全面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不同的博物馆主体在执行古籍数字化项目时采取的技术规范和流程各异,导致了数字化成果的质量波动。例如,在高清扫描、光谱成像、数据格式选择、图像分辨率设定等方面,不同主体的做法差异显著,不仅影响了数字化古籍的质量,也制约了古籍资料的互操作性和后续的综合利用。此外,由于标准不统一,古籍的数字化存储和长期维护也存在难题,不同格式和标准的古籍数字档案难以实现有效的集成和统一管理。标准的多样性同样影响了数字化古籍的可访问性,限制了其在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古籍数字化标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数字化项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成为制约古籍数字化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
2.2 缺乏高效数字化管理平台
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普遍面临缺乏高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规模化和系统化。缺少专业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意味着在古籍的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存储和索引建立等环节缺乏有效的工作流程管理,导致数字化过程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证。此外,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存储平台,使古籍的数字化成果难以实现集中管理和长期保存,增加了数据丢失和损坏的风险②。同时,此种情况还导致了数字化古籍资源的低利用率,因为古籍资料在不同平台间的转移和共享存在障碍,不利于古籍资料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古籍的数字化元数据(如版权信息、版本特征、历史背景等)整理和归档工作也受到影响,对于古籍资料的学术研究和历史价值挖掘构成了障碍。因此,缺乏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当前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影响了数字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古籍资料在数字时代的更广泛应用和传播。
2.3 古籍数字化保护人才短缺
古籍数字化保护面临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具备高级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二是欠缺理解古籍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的专家。首先,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涉及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编码、光谱成像技术等领域,这些技术要求操作者具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多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难以招聘到具备这些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古籍不仅是物理对象,更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数字化过程中还需要理解古籍内容的专家,以确保数字化成果的准确性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此种类型的人才往往需要跨学科背景,既要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又要熟悉现代数字化技术,但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专业人才的短缺,限制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制约了古籍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深入应用。因此,古籍数字化保护人才的短缺,是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整体水平和长远发展。
2.4 古籍数字化保护“孤岛”现象严重
在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孤岛”现象严重,即博物馆在执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存在着相对孤立、缺乏协作和信息共享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机构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机制,导致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例如,多个博物馆可能独立进行同一批古籍的数字化工作,而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和数据共享。第二,缺乏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平台,使数字化成果难以汇聚成一个统一的、可供广泛访问和研究的数字化资源库,限制了数字化古籍的整体利用价值。“孤岛”现象不仅降低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制约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3 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古籍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体系
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博物馆古籍保护体系,需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古籍数字化标准和规范,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在质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从而构建起标准化的古籍数字化保护体系③。构建古籍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体系,不仅涉及技术规范的制定,还包括质量控制、数据安全、跨机构合作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专业性、高效性和持久性,为博物馆古籍保护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古籍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体系需要涵盖各个环节的规范,包括古籍的扫描标准、图像处理标准、数据编码和格式标准、存储和备份标准等。在扫描标准方面,需制定包括分辨率、色彩深度、光照条件在内的详细规范,以确保古籍数字化图像的高质量和真实性。图像处理标准需明确图像校正、增强、修复等步骤的操作规则,以保持图像的原真性和阅读性。数据编码和格式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数据的互操作性和长期存储需求,采用广泛认可的格式如TIFF或JPEG2000,并确保元数据的完整性,包括古籍的版次、出版年代、作者、内容简介等信息。存储和备份标准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持久性,采用可靠的存储介质和技术,如冗余存储和云存储,以及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检测。除了技术层面的标准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和审核体系,确保古籍数字化过程及其成果符合既定标准,包括对数字化过程的监控、成果的审核和验证,以及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标准修订。
3.2 构建古籍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体系
构建古籍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体系是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核心环节,其目标在于实现数字化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古籍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④。为此,公共博物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平台可采用P2P体系作为基础架构,结合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存储机制,以构建出符合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管理要求的模式。
P2P体系作为古籍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体系的核心基础架构,主要优势在于其分布式资源共享和高效数据传输能力,尤其适用于处理大规模的古籍数字化数据。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即参与网络的计算机或服务器)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意味着每个节点都可以存储和提供古籍的数字化数据,同时也能从其他节点获取数据。这种分布式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中心化存储模式,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例如,当一个节点因为技术故障而无法提供服务时,其他节点仍然可以继续提供相同的数据,从而确保数据的持续可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基于P2P体系支持高效的数据传输的优势,数字化古籍数据可以直接在节点之间传输,而不需要经过中心服务器,因此可以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压力,特别是在处理大量高分辨率的古籍扫描图像时尤为重要,不仅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也优化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分配。同时,P2P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也为古籍数据的安全存储提供了额外的保障,在分布式存储环境中,数据的副本分散在多个节点上,减少了数据丢失的风险,并提高了对网络攻击的抵抗力。
在此基础上,采用区块链技术来保障数字化古籍的版权、安全性和完整性。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平台不需要依赖单一的中心服务器来存储所有数据,在古籍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体系中,每一份古籍的数字副本及其相关信息,如出版年代、作者、版权信息等,都会在区块链上以块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布在整个网络的不同节点上,每一个节点都持有整个区块链的副本,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方式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还增强了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踪性。此外,区块链上的数据一经记录即无法更改。每个新的块都通过加密算法与前一个块紧密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链,一旦数据被写入某个块,就无法被篡改或删除,使古籍的数字副本和相关元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区块链还为数字化古籍的版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在区块链上记录版权信息,每一次古籍的复制、传播或引用都能被透明地追踪,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版权所有者的权益。
3.3 构建古籍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古籍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博物馆实现有效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要求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培训课程和实践经验,以提升人才的技术能力和对古籍文化的深刻理解,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积极贡献力量⑤。首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覆盖数字化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高分辨率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编码、光谱成像技术、OCR技术等,以确保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并应用技术于古籍数字化过程。其次,人才培养还需涵盖古籍文化和历史的深入学习。包括对古籍的版次、版本鉴别、文献价值分析等方面的教育,以增强技术人员对古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版权法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课程也应纳入培训体系,以确保技术人员在执行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能够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此外,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古籍保护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实习、项目实践、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使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人才培养实效,博物馆、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需要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机会的提供。
3.4 构建古籍数字化协同保护网络体系
构建古籍数字化协同保护网络体系的关键,在于促进不同博物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协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效率的优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允许不同博物馆之间共享古籍数字化的数据和资源,包括数字化图像、元数据、研究成果等,避免重复工作,加快数字化进程,同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发展技术协作系统,促进不同机构间在古籍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协同工作,包括共同开发新的数字化技术,共享先进的扫描设备和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同时,搭建跨机构的协作网络,包括博物馆、图书馆、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等,促进知识、资源和技术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古籍的物理保护和数字化工作,还可以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最后,积极组织各类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相关人员在古籍数字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古籍数字化协同保护网络体系不仅提高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古籍的长期保护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博物馆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保护体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古籍文化遗产。然而,也必须正视古籍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挑战,推动博物馆古籍保护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展望未来,数字化技术将继续在古籍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古籍的长期保存和普及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注释
①陈涛,苏日娜,张永娟,等.智慧数据驱动的古籍智慧性保护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1):68-81.
②陈诚.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体系构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10):34-36,49.
③汪帆,刘华,刘晓立.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保护与应急修复[J].古籍保护研究,2023(2):153-160.
④吴玉灵,闫东芳.国内外中文馆藏古籍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3(3):52-59.
⑤史伟,李天硕,王宇.新时期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3(1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