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推动高校博物馆科普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以华南农业博物馆为例,挖掘并凝练馆内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政元素,从科普主题体系、活动体系和实践体系三方面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探索高校博物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普教育方式,为其他博物馆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思政教育体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思政课程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新方式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高校中各教师进行了许多专业课程教学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①,而博物馆不仅是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也是思政教学的“文化高地”,其各类展品所蕴含的育人要素也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沃土良田②。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是公众熟悉的,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自然类博物馆包含了很多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展项,是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③。如何深度挖掘所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教育资源及构建成体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是每个自然类博物馆都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华南农业博物馆为例,挖掘并凝练馆内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政元素,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政教育体系,探索高校博物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普方式,以期为其他自然类博物馆提供参考。
1 华南农业博物馆基本情况
华南农业博物馆(后文简称“农博馆”)隶属华南农业大学,以华南地区农业历史和生态资源为主题,设有广东农业历史、传统农具、土壤与岩石、植物世界、林业资源与利用、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南海海洋生物八个常设展厅和农业溯源文化墙。现展出4000余件展品,有以公婆犁、秧船、独木杵臼、摘禾刀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传统农具,以华南虎、蜂猴、金斑喙凤蝶、降香黄檀等为代表的地域特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标本,以及以水稻土、赤红壤和砖红壤等为代表的土壤资源标本。农博馆的丰富展品反映出华南地区农业文明发展历程及农业生态资源的多样性与保护性的地域特色。
2 农博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凝练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农博馆八大展厅和农业溯源文化墙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凝练,挑选展项,凝练特点,挖掘其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利于在科普中拓展和升华。通过对每个展厅的抽丝剥茧,进一步捋清思政脉络。
2.1 广东农业历史展厅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无土栽培—葑田、生物防治—黄猄蚁治虫、水患变水利—桑园围、循环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地方节气—广东月令、现代育种技术—千粒穗、无籽西瓜之父等展项,反映广东农业发展史,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典范或成就。广东农业历史展厅的展项包含了因地制宜、顺天应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政元素。
丁颖先生、名人墙等展项传播农业先贤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含了引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其爱国情怀、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的思政元素。
2.2 传统农具展厅
踏犁、曲辕犁、公婆犁、耙、耖、戽斗、水梭、翻车、镰刀、摘禾刀、禾枪、打禾栲、风扇车、砻、石磨、饼印等展项,极具岭南特色,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农耕文明,也体现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传统农具展厅的展项包含了因地制宜、顺应植物生长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以及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元素。
2.3 土壤与岩石展厅
土壤与岩石展厅的土壤剖面标本展现了土壤的形成、不同地域土壤和植被,包含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藏粮于地”、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思政元素。
展厅的油页岩、端砚等三大岩石和沙漠玫瑰、雌黄雄黄、孔雀石等六类矿物展现了岩石矿物的特点和利用,包含了因地制宜、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合理化利用的思政元素。
2.4 植物世界展厅
植物世界展厅的植物类群及中国植被展项体现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植物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以及没有植被的覆盖、生态环境必将进一步恶化的思政元素。
一碗八宝粥的故事、稻作资源、南药、凉茶、老火汤、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压花艺术等展项反映了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其所蕴含的技艺和文化,引导欣赏植物之美。这些展项包含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属性,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利用植物和自然的美好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思政元素。
植物的危害展现了入侵植物、农田杂草和植物病害带来的不仅是降低农林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这些展项包含了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健康生态的重要性的思政元素。
2.5 林业资源与利用展厅
中国森林分布图、常用商品材、生长轮等展项传达了中国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耗大国,森林碳汇,每种树木有其特有的纹理、质地和用途等知识,这些展项包含了林草兴则生态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国意识、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元素。
传统木工工具、榫卯结构展现了传统手工工具提高了木材加工的效率,并制作出精巧的榫卯结构,这些展项包含了匠人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元素。
2.6 南海海洋生物展厅
南海海洋生物展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让公众认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含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
中国鲎、延管螺等生物资源让公众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些展项包含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观念、杜绝捕杀和买卖消费保护动物和濒危动物的思政元素。
2.7 动物世界展厅
动物类群展厅展示了动物的自然演化、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些展项包含了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动物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
动物生产、人畜共患病展项展现了在与动物的长期共存中,人类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繁殖和选育,使其成为家养动物,改变了共存关系,对人类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在长期接触中也增加人类患动物性疾病的风险,甚至大面积传染。这些展项包含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属性,科技强国、匠人精神以及面对疫情众志成城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元素。
野生动物资源展区展示了不同动物习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在自然界生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组成。这些展项包含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观念、杜绝捕杀和买卖消费保护动物和濒危动物的思政元素。
2.8 昆虫世界展厅
昆虫多样性与进化展区展现了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展项包含了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昆虫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
昆虫的利用与危害展区展现了昆虫与人类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既能带来益处,又能危害健康和农林生产,这些展项包含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属性,科技强国、匠人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元素。
2.9 农业溯源文化墙
古代农业文明中心和作物传播内容透过古代农业文明国的兴衰和作物的传播,了解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的力量,这些展项包含了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思政元素。
中国传统农业对世界的影响展现了高效率的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展项包含了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可持续发展的思政元素。
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3.1 思政教育科普主题体系
笔者根据各展厅思政元素的凝练,提炼了六个科普主题(表1),围绕主题进行系统讲解,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一个主题,达到有效科普生态文明内容的目的,而不是笼统地科普各个展厅的展品、展项,仅留给参观者内容丰富、展品繁多的印象。
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演进主题为例,参观顺序为广东农业历史展厅—土壤与岩石展厅—植物世界展厅—林业资源与利用展厅—南海海洋生物展厅—动物世界展厅—昆虫世界展厅。科普内容大纲为:人与自然关系历经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工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征服;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刀耕火种、采集渔猎的完全依赖自然的原始农耕文明,到顺应当地环境发展出的向水要地—葑田、生物防治—黄猄蚁治虫、水患变水利—桑园围、循环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这一进步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多,需求变大,发展到工业时代的机器缫丝、机器制糖、油页岩开采等,这些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如茂名油页岩的开采为国家摘去“贫油国”帽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矿坑“伤疤”。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开始了矿山的整治与露天矿生态公园建设,实现了露天矿区的完美嬗变,成为全国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的典范。东北土壤肥沃,“黑土地”之名闻名全国,却面临退化难题,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提高全民保护黑土地的认知,重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科普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和保护逐渐加强,展厅中展示了从生活离不开的丰富动植物资源到不常见但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物资源,如稻作资源、鲎、华南虎、海南坡鹿等,它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美好。展厅里展板图文结合,展品背后的故事演示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和谐的状态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继而破坏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全球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所幸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3.2 思政教育活动体系
响应各大主题日,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世界森林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动物日、世界土壤日等,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活动内容结合当时主题,形式多样,可包含临展、微型展、互动活动、讲座等。临展从主题日的由来、现状、呼吁等不同角度,贴合实际,结合时事,宣传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方面进行策展。微型展围绕一件展品进行拓展,由浅到深全方位科普。设计互动游戏,让参与者在游戏中体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你我的小行为保护大自然,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邀请学校教师进行主题讲座,进一步深化主题内容和思想。
此外,在科技开放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日,响应主题,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内核的思政教育科普主题,开展互动课堂。以问题或小游戏引入主题,通过实验、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创设互动情境,让参与者主动地思考,更好地理解主题,吸收其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博物馆的思政教育。
3.3 思政教育实践体系
作为高校博物馆,农博馆的定位是首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具备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八个常设展厅涵盖了农业历史、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林学等相关学科。从2020年9月至2023年12月,农博馆与学院联合进行入馆实践教学,设有202门课程,共1.7万余学生在馆内上课,授课教师来馆针对课程理论知识在相应展厅里对着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补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在馆内进行实践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授课教师与馆内教师进行探讨,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馆内内容融合并重构,再融入华南农业博物馆思政元素,就实现了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环节开展不同层面和深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这样能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多学科理论做到有机融合,能够从多方面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③。
此外,农博馆组建了一支由本校在校生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志愿者们参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活动开展,更近距离地接触博物馆,参与策展和活动策划,更好地了解博物馆蕴含的知识。其中,志愿者讲解员的身份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思政传播者,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向新生教育日、毕业季、思政第一课、“青马工程”培训班、学生党团支部活动、教职工或企事业单位党支部活动、培训班等团体,提供更丰富、更有内涵的讲解,学生在无形中体会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将其传播。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4 结论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馆内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科普,打破常规讲解模式,挖掘馆内不同生态文明主题,构建不同讲解内容和线路,在科普教育中融入主题思政元素,达到更好的科普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受众形成专门的思政教育体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受众如青少年研学、高中生招生宣传、暑期夏令营等,设计相应的互动课堂,传递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知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做出贡献。
整体上,发挥独特优势,让展馆“动”起来;创新发展模式,让展馆“活”起来;构建发展体系,让展馆“大”起来④。以期实现公众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注释
①张彬,王忠武,赵萌莉.高校“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34):77-80;郑宝江,陶雷,高瑞馨,等.“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5):38-41;吴银玲,谈洁,刘杰.基于孝文化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思政探究[J].现代园艺,2022(22):197-200.
②王帅.试论博物馆文物藏品中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要素[J].中国博物馆,2023(4):87-92.
③朱立琴,张欢欢,卢芳琪,等.思政-专业双向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2(31):189-192.
④李法营,宋琴,石明,等.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世界古茶树原产地资源展馆为例[J].农业考古,2021(2):25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