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论断,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文物保护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结合本区实际、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真正推动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安全;革命文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11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文物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辟阐述了文物工作的开展方向、使命任务,科学指明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天津滨海新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天津滨海新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等文件要求,加强文物保护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大沽口炮台遗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塘沽火车站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大沽海神庙遗址、北塘炮台遗址、海河防潮闸、日本新港港湾局办公厅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崔庄古枣园、南塘遗址、港五井),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大沽关帝庙、永利制碱厂、日本木材株式会社塘沽炮楼、原海军航保测绘部队工作楼旧址),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94处。
1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文物保护欠账大,形势仍然严峻。天津滨海新区文物点众多,地域分布广,大量古遗址、古墓葬地处偏远,基础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文物安全工作是困扰全区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文物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而文物点多面广,特别是有些文物古迹点地处偏远。许多田野文保点缺乏有效管护,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文物修缮、文物活化利用设计等专业人员较缺少,难以满足现有文物保护任务。同时,文物研究人员出现断层,对文物的研究挖掘不够。
③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渠道狭窄。文物保护工作经费短缺,田野文物缺乏日常保护经费,古建筑维修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一些急需维修的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存在安全隐患。
④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存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物,发挥好文物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⑤文物保护带动城市发展的优势发挥不充分。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城市名片效应独特。但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尚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其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等发展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距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⑥文物对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支撑效果不突出。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文物资源,保护文物及其周边环境是梳理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塑城市文脉的必要途径。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对文物资源还缺乏宏观把控,策略不到位,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力度不够,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等优势不明显,对美丽滨城建设支撑效果不突出。
2 近年来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2.1 强化宣传,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形成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文物不仅有经济价值,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现有的宣传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加大对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推广,旨在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利用线下活动场所,向参观游客发放文物保护法等宣传册,通过业务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文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鼓励开展文物研究,挖掘文物资源,引起社会关注,使滨城人民了解滨海新区文物保护现状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扩大滨海新区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2.2 完善机制,推进落实文物保护法定职责
完善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的各项措施。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一是成立区文物保护中心,及时调整完善区文物保护机构,明确职能,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由“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天津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不断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对于一些不可移动而又有可能被损坏破坏的文物,采取有效措施夯实文物安全底线;三是通过在重要节日,与执法大队、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提高检查频率、质量,形成文物保护强大合力和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2.3 培训锻炼,建设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专业队伍
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天津滨海新区现有文物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工作量大、专业知识较为单一,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应该尽快扩充文物保护工作队伍,通过招聘、志愿者、讲座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工作能力较强、团队协作意识高的文物保护队伍,并不断吸收社会有意愿人员,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实现社会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目的。
2.4 拓展思路,采取措施增加文保资金投入
拓展思路,开辟多种渠道,加大对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近年来由于受财力影响,许多亟须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实施抢救维修保护,这一问题在不可移动文物上表现出的矛盾更大,因此,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努力扩宽各种社会资金来源渠道,企业、公益团体、志愿者等参与捐助、推动文物修缮工作。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创新资金合作方式,促进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2.5 科学规划,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正确处理文物、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等的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区规自部门划定文物“红线”“紫线”范围界线,推动当前推动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双赢相宜,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地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大沽口炮台、塘沽火车站旧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使其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要求,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和改善对不可移动文物及其所在区域的文物保护,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促进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组织编制了文物保护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力图在编制中充分体现文物本体、文物环境与现存环境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统筹策划各文物点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保证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以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目前编制的规划均全部完成,或正在征求各使用单位意见,或正在推动政府公布实施。
2.6 牢记使命,开展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2021年3月底,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公布天津市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的通知》,面向社会公布了全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滨海新区共有6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分别是大沽口炮台(国保)、北塘炮台遗址(市保)、海河防潮闸(市保)、港五井(市保)、大沽灯塔(未定级)、汉沽烈士陵园(未定级)。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滨海新区共有1处不可移动文物(原海军航保测绘部队工作楼旧址)成功入选,至此,滨海新区共入选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围绕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一是做好建账、建档工作,依托文化随行等智慧平台建设革命文物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二是为革命文物统一安装树立保护标志,授予“红色名片”,提升公众对革命文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三是推动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常态化,大沽口炮台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入选天津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汉沽烈士陵园修缮工程、海河防潮闸除险加固工程有序推进,致力打造革命文物保护修缮标杆示范。
2.7 持续作为,推进红色资源挖掘认定
天津滨海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宝贵的红色物质和精神资源。2021年底,根据颁布实施的《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规定,天津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党校、市文旅局、市退役军人局、市住建委、市档案馆等相关单位,组织开展天津市首批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工作,汇总形成《天津市首批红色资源建议名单》。在建议名单征求意见工作中,滨海新区共有11处点位入选,其中包括文物类点位4处,分别是海河防潮闸、港五井、大沽灯塔、汉沽烈士陵园。2023年1月31日,天津市政府公布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滨海新区不可移动文物汉沽烈士陵园入选。学习好、把握好、落实好《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内容,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发展,将是今后工作的中心和主线。
2.8 攻坚克难,强化濒危文物抢救性保护
努力推进文物最大化有效保护,统筹实施濒危文物本体修缮工程。自2016年以来,先后启动大沽口炮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大沽关帝庙和日本木材株式会社塘沽炮楼等五处文物本体修缮工程的申报和实施,先后获得国家专项资金、天津滨海新区财政资金支持,让濒危文物重获新生。建立《滨海新区濒危文物目录》,将存有较大险情、重大隐患、处于灭失边缘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签署《塘沽协定》旧址等提上抢救性保护工作日程,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努力争取资金支持,守护好城市文脉。同时,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系统保护上下功夫,努力推进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2.9 建章立制,实现依法规范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筑牢、夯实文物安全防线,这是文物工作的底线。2016年,原天津滨海新区文化和广播电视局出台《滨海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管理办法》,明确了文物保护各相关单位和使用人(单位)的职责,使滨海新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滨海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管理办法》规定,区文物管理部门每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一次巡查,每季度对尚未核定保护级别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一次巡查,建立巡查档案,将具体存在的问题、建议要求、整改结果登记在册。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取线下巡查为主、线上自查为辅的工作方式,坚持安全巡查检查工作不放松,定期与消防、执法大队等部门合作检查,形成文物保护强大合力和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2.10 开展文物平安工程,将平安送到文物单位
为扎实做好天津滨海新区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提升文物单位相关人员自查自纠火灾隐患和处理初期火灾的能力水平,增强文物单位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夯实滨海新区文物单位火灾防控基础,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为辖区内建筑类文物单位准备了干粉灭火器,配送至塘沽火车站旧址、崔庄古枣园、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等20余处文物单位。每到一处,工作人员将携带的消防器材进行了定点摆放,与文物使用单位签订了《滨海新区文物建筑消防器材管理协议》,就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对文物单位做好各项应急管理配置、明确值班人员、完善岗位职责、加强值班执勤、加大对日常巡查力度做了进一步的明确,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做到对重点环节及隐患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根据每个时期文物可能面临的不同威胁,在区文旅局的带领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文物单位,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施工现场建筑施工机械、特种人员持证上岗、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等进行详细检查,切实排除文物安全风险,保证文物安全。
2.11 创新基础,推动文物价值挖掘传播与活化利用
依托大沽口炮台鲜活的历史资源,全力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联动京津冀、辐射沿海地区、服务全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站。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制作编纂革命文物系列教具教材,如“条约配对卡”“馆藏文物拼图”“展陈互动讲解卡”及《海上国门—写给孩子们的历史绘本故事》等。用新颖丰富、独具特色的内容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在每次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将文博事业与文化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研学传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18年“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项目依托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珍贵的实地历史遗迹资源与丰富的海防文物资源,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跨形态、跨领域融合发展。将遗址及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加工,采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记录大沽口炮台的历史变迁。博物馆还创新多元化展示手段,3D影片《沽口悲歌》、3D动漫影片《大钟回归记》成为展陈内容的延续和升华;纪录片《沽口复兴》分《零圭断壁》《缮兵修器》等十部分将文物保护工作打造成有声有形的工作史志,更成为讲述文物背后故事的重要内容;《海上国门—大沽口炮台的历史地位》《大沽口炮台研究纪事》等五部专著相继出版,以炮台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炮台吟》也于近期在《今晚报》连载。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积极服务塘沽南站片区、新河船厂地块、新港船厂地块等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涉及的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结合城市更新项目积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重点推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塘沽火车站旧址、永利制碱厂活化利用工作,深挖遗址历史底蕴,精心培育天津滨海新区文化品牌,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地标。
总之,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天津滨海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也日益步入正轨,且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喜的,但是,道阻且长,今后应不断取长补短、戒骄戒躁,做好文物的守护者,继续探索规范管理、科学保护之路,努力把学术研究、文化弘扬、文物保护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持续守护、保护好历史文物,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责任。
参考文献
[1]EricAllison,LaurenPeters.历史保护与宜居城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魏安能.匠事留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3]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4]许惠晓,程芷盈,陈晓鸿,等.文化强市建设背景下汕尾明清海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客家文博,2023(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