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多向对接维度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格局,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家园双向互动维度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形成互助互利的家园共育机制。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维度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促进家园共育理念的更新。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愉悦的家庭氛围维度为幼儿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家园环境。培养幼儿多元素养维度注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63-04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家园共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探讨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首先,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育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而小学教育则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幼儿由幼儿园到小学阶段需要一个过渡期,以减少由教育方式突然改变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幼小衔接在这一过渡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其次,家园共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园共育的理念下,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而幼小衔接作为家园共育的重要环节,能够为家庭和幼儿园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二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 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现状
(一)家园共育受多种因素影响
第一,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相对而言,文化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往往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家园共育的开展。而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难以与幼儿园有效配合,导致家园共育效果不佳。第二,家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家园共育活动。而落后的教育理念会导致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产生分歧,影响家园共育的顺利进行。第三,家长自身的素质。相对而言,素质高的家长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素质低的家长难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难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
(二)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首先,一些家长缺乏对政策内容的充分了解。没有及时获取到相关政策信息,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关注到这些政策的存在,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园共育缺乏指导,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其次,即使了解了政策内容,也存在对政策解读的误解。有些家长只是片面地理解幼小衔接政策,认为这意味着提前教授幼儿小学知识,而忽视了幼儿身心其他方面的衔接。这种误解导致家长在实践中偏离了政策的初衷,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最后,即使理解了政策内容并且没有误解,但是不知道如何将政策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不清楚如何与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合作,也不知道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氛围,影响了家园共育的效果。
(三)家长重视知识层面的单向衔接
第一,忽视身心全面发展。家长单纯关注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容易忽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过渡,还包括技能、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准备,缺乏这些方面的支持会影响幼儿的全面成长。第二,压力与焦虑。过度强调知识层面的幼小衔接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导致其产生焦虑情绪。幼儿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过早接触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学习兴趣丧失。如果家长将幼小衔接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则可能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幼儿会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动力和成就。第四,社交技能缺失。幼小衔接不仅要求幼儿在学业上有所准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如与同学相处、与老师沟通等。如果家长只关注知识层面的衔接,而忽略了社交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四)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
家长认为幼小衔接仅是幼儿园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导致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出现责任边界模糊,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不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导致教育孤立现象的出现,即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质量。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不足,导致缺乏对幼儿的有效支持和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未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未能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使得幼儿在过渡到小学阶段时面临困难。家长将幼小衔接仅视为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导致幼儿缺乏良好的过渡准备,面临适应困难和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效果。
(五)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没有体现双向互动
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重要的教育信息、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家长的关切无法有效地传达给幼儿园,从而影响了家园共同关注和解决幼儿的问题。缺乏双向互动导致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家长和幼儿园各自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如果没有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则可能导致教育目标不一致,影响幼儿的综合发展。缺乏双向互动导致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参与度降低。如果家长感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会对幼儿园的活动和教育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不利于增强家园共育的实效性。
三、 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多向对接
首先,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应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这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教师家访、社区教育讲座等形式来实现,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培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还能够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最后,社区提供支持和资源。社区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育儿指导和资源支持,例如开设幼小衔接指导课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这些活动能够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二)家园双向互动
首先,尊重家长意见和建议。幼儿园应当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反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待,为家园共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其次,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幼儿园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家长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如学习小组、校园活动组织等,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增进了家园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最后,加强家园沟通。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家长信箱、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信息,以及园方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同时,家长也应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共同商讨幼儿的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首先,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家长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其教育水平。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育儿知识,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加强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可以开展针对幼小衔接的知识宣传活动,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到幼小衔接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与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该主动去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成长。
(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愉悦的家庭氛围
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玩具、游戏材料等。这些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家长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其次,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家长可以与幼儿多沟通、多交流,倾听幼儿的心声,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和学习发展。最后,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家长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其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在家庭中,家长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培养幼儿综合素养
1.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帮助幼儿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家长可以教导幼儿正确刷牙、洗手、洗脸,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例如,在刷牙时,可以教导幼儿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告诉他们刷牙的重要性。在洗手时,可以教导幼儿如何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并告诉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幼儿均衡营养,促进身体发育。家长可以教导幼儿养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例如,可以为幼儿准备营养均衡的膳食,并鼓励他们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带幼儿一起到超市购物,让他们认识各种食物,并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第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幼儿保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可以教导幼儿养成早睡早起、按时作息的习惯。例如,可以为幼儿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可以陪同幼儿一起阅读睡前故事,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尽快入睡。
2.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第一,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家长在为幼儿布置任务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对于小班幼儿,可以让他们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助父母摆放餐具等。对于中班幼儿,可以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等。对于大班幼儿,可以让他们自己洗袜子、叠衣服等。第二,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幼儿遇到困难,可以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但不要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当幼儿在整理玩具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教导他们如何分类整理玩具,但不要直接帮他们整理。第三,及时表扬和肯定。当幼儿顺利完成任务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例如,可以对幼儿说:“你真棒,自己把玩具整理得这么整齐!”“你真乖,今天帮妈妈做了这么多家务!”
3.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第一,教导幼儿认识时间。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教导幼儿认识时间。例如,在早晨起床时,可以告诉幼儿现在是早上,到了起床的时间了。在吃早餐时,可以告诉幼儿现在是早上8点,到了吃早餐的时间了。在上学时,可以告诉幼儿现在是早上七点半,到了上学的时间了。第二,制作简单的时间表。家长可以与幼儿共同制定简单的时间表,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例如,可以制作一个一天的日程表,将一天中的主要活动安排在时间表上,并让幼儿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在执行时间表时,可以提醒幼儿按照时间表完成相应的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第三,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例如,在玩耍前,可以提醒幼儿先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然后再玩耍。在出门前,可以提醒幼儿提前准备好要带的物品,避免耽误时间。
4. 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涂鸦和画画是幼儿表达自我、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画具,如画笔、彩笔、蜡笔、画纸等,鼓励他们自由涂鸦和画画。在幼儿涂鸦和画画时,家长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帮助幼儿练习书写。例如,可以让幼儿用筷子在米饭上写字,用手指在沙子上画画,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书写控制力。在幼儿具备一定的前书写能力后,家长可以进行简单的书写练习。例如,可以教导幼儿写自己的名字、数字、汉字笔画等。在练习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给幼儿造成压力。
四、 结论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探讨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ls3IwWcd1q/du25tAGYBMw==三方共同努力。幼儿园应切实履行好幼小衔接的责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为幼儿提供优质的幼小衔接教育。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的进程中,转变教育观念,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顺,喻昊雪.落实幼小科学衔接需把握好的六对关系[J].基础教育课程,2024(5):92-96.
[2]彭艳,曾宇,曹映霞.幼小衔接阶段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福建茶叶,2024,46(4):117-119.
[3]姜月,丁悦,王学博.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联合教研需求的质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4,40(4):94-98.
[4]赵筱培.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家园协作的意义、内容和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4(4):91-94
[5]刘军豪.小学幼儿园化:陈鹤琴对幼小衔接的创新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37(2):90-94.
[6]夏庆利,王雪,王才洋.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2):45-51.
作者简介:覃云(1976~),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机关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