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探讨,文章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深入研究初中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同时,分析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为跨学科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引入教学策略的层次结构,全面剖析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教学策略;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41-04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理念的崛起标志着教育领域的转变,不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环,面临改变传统模式的挑战。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于注重学科内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缺乏对历史背后深层次思考的能力。这为跨学科教学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文章关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的跨学科教学,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以提高学生在多学科环境下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 核心素养概念及其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多学科环境中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首先,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同时涵盖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学生应能够超越狭隘的学科边界,形成多学科交融的知识结构,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全方位解读。其次,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学科整合的能力。学生应能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学生能够识别问题涉及的多学科因素bPnJ8bqBK8Vhfl7bopK1YGXcmeFwpHTabVE1DE1MqO8=,还需要学生具备将这些因素有机整合的能力。同时,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不同历史观点进行评估,并形成独立的见解。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其在面对未知问题时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应建立对学科知识的持续学习兴趣,能够主动获取和应用新知识。这种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事件,同时整合地理、语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这种综合体现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符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跨学科思维与学科整合的需求。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机融合,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学生超越狭隘学科观念,形成综合性的学科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还培养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核心素养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不同历史观点进行评估,并形成独立的见解。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建立对学科知识的持续学习兴趣,能够主动获取和应用新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符合核心素养对自主学习的追求。
二、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狭隘的学科视角
1. 学科割裂严重,产生知识孤岛
学科割裂作为传统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弊端,表现为各学科之间的分割与孤立,使得学生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认知。这种割裂导致了知识的孤岛化,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难以建立起多学科间的联系。学科割裂带来了学科知识的片面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科往往被切割成独立的模块,学生只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接触到相关知识。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可能只了解到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却对该时期的地理、文学等其他学科因素了解甚少。这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过于片面,缺乏全局性的认知。此外,学科割裂造成学科之间的相互隔离。在教学体系中,各学科往往是独立存在的,缺乏交叉融合的机会。这导致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变得有限,学生难以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连接。这使得学科知识孤立存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限制了他们在跨学科思维方面的发展。
2. 学生对学科的单一认知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对学科的单一认知,即将历史学科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历史学科内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种单一认知问题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全面理解,使其难以体现出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对学科的单一认知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狭隘理解。传统教学强调历史事件的记忆和时间线的掌握,导致学生仅将历史学科视为一种信息的堆砌,而非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场所。这种狭隘的认知使得学生难以发展出对历史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洞察和对历史事件多面性的理解。此外,学生对学科的单一认知影响了他们对历史学科意义的把握。学生可能将历史仅视为过去发生事件的简单记载,而忽略了历史对理解现实世界、培养公民意识、促进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这种单一认知使得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缺乏对学科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
(二)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
1. 独立学科的知识理解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独立学科的层面上,学生往往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单一学科的范畴内。这种独立学科的知识理解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认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独立学科的知识理解表现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孤立看待。学生可能将历史事件的理解限制在历史学科的框架内,忽略了其他学科对历史事件的补充和解释。例如,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学生可能只关注历史文献的解读,而忽略了地理、经济等学科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此外,独立学科的知识理解使得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与实际应用连接。传统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缺乏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难以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缺乏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缺乏对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表现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理解往往局限于历史学科的视角,而忽略了其他学科对历史事件的维度。这种单一学科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思考,阻碍了其综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难以理解事件的全貌。历史事件往往受到地理、文学、政治等多个学科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部分学生习惯于独立学科的思考方式,容易忽视多学科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使其在历史思维中难以捕捉到事件的全面内涵。学生缺乏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也妨碍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是多学科综合的,需要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进行全面思考和解决。学生习惯于独立学科的思考方式,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难以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影响了问题解决的效果。
三、 跨学科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层次结构
为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实现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教学策略体系。层次结构不仅需要考虑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还要合理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实现全面的学科整合目标。第一,基础层次。教学策略的基础层次应当包括对历史学科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讲解。这一层次的教学旨在确保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的基本认知。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除了传统的历史解读,还可以引入地理、文学等学科元素,让学生对事件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基础层次的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历史学科基础,为后续学科整合创造条件。第二,拓展层次。教学策略的拓展层次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这一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文学、数学等多个学科因素,并进行对比。例如,在探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引导学生思考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地理环境和数学发展如何相互影响,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多学科关联性的认知。第三,高级层次。教学策略的高级层次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项目实践。在这一层次,学生可以选择特定主题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地理、语文等学科,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进而开展一场综合性的学科研究项目。
(二)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将历史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基础层次的融合中,可以通过讲解特定历史事件时引入相关地理知识,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古代文明时,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解释当时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类聚居、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以埃及尼罗河流域为例,可以解释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为埃及文明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农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拓展层次的融合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深入挖掘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解释战争爆发的地缘政治原因,如欧洲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体会地理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在高级层次的融合中,可以通过开展综合性项目来促进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深度融合。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迁徙现象,结合历史文献和地理地图,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路径以及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这样的项目既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文化、政治背景,又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来解读迁徙的地理特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三)初中历史与语文的融合
通过将历史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文学素养,并提升历史叙事的深度和广度。在基础层次的融合中,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以中国古代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古诗文,如《离骚》《诗经》等,带领学生理解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境。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历史时期的情感、思想和社会风貌,使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深度。在拓展层次的融合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学生可以选择某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如三国时期的战争,通过小说、散文或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还需要他们通过文学语言表达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实际的文学创作,学生可以深入地参与历史的叙事中,提升他们的文学写作水平。在高级层次的融合中,可以开展历史与语文的综合性研究项目。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时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开展深度研究。这样的项目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还需要运用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写作规范等,呈现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与科学的融合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基础层次的融合中,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时引入相关的科学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探讨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解释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如何推动工业化,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技创新对历史的影响。在拓展层次的融合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对科学领域的影响。以科技革命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技革命是如何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推动科学方法的建立。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科技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实验和理论,深入了解科学是如何塑造历史进程的。例如,通过分析哥白尼的地心说、日心说的争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时期科学观念的变革如何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级层次的融合中,可以开展关于科学与历史发展的研究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时期,通过科学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研究该时期的科学思想如何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走向。例如,学生可以选择探讨启蒙时代的科学家如何倡导理性思维,对社会制度的改革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 结论
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的探讨中,文章深入思考了历史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融合路径。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我们期望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未来,应继续探索灵活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推动学科整合的发展,以培养更具创新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学生,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96-98.
[2]寇海艳.核心素养背景下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略[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专题1),2023:100-102.
[3]宋鸽.浅析提高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365-369.
[4]庞凯之.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2023:778-783.
[5]李晓慧.“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探索[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九届中国陶行知研究座谈会论文集,2023:221-223.
作者简介:王国军(1968~),男,汉族,山东安丘人,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