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岁是幼儿接受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以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当中,对3~6岁幼儿的感恩教育相对缺失,部分幼儿园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往往存在流于形式化的情况。为了能够使幼儿从小养成尊重他人、孝顺长辈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对感恩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要在幸福之路上强调向善之心,从而使幼儿感恩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让3~6岁幼儿能够在感恩教育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健康成长。
关键词:向善之心;幸福之路;3~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50-05
感恩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进行幼儿园素质化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3~6岁幼儿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还需加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引导幼儿能够积极向上,学会感恩。
一、 幼儿园教育当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借助感恩教育的形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正处于思想启蒙、初步接受知识的阶段,通过因材施教,加强对幼儿行为品质的引导,能够利用幼儿当前可塑性较强的优势,从而使幼儿学会感恩。人的感恩意识并非先天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够具备感恩之心。3~6岁是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此时幼儿正处于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抓住幼儿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幼儿能够具备感恩意识,避免幼儿养成自私自利的品质,影响未来的发展。通过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在未来也能够成为懂得感恩、心怀善念的综合型人才。
(二)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部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叛逆的现象,这是因为孩子长期受到家人的溺爱,养成了不顾他人感受的性格,甚至会以要挟的手段从家人身上获取某种利益,满足自身的愿望。这种幼儿如果不经管教,一味地放纵和满足无理条件,进入青春期后,不仅会出现叛逆的现象,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一定要使之形成感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幼儿重新出发,真正向善。从该角度来看,进行幼儿感恩教育能够避免社会问题的发生,可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从而为祖国繁荣发展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三)可使幼儿形成感恩意识
有关心理专家认为,人在6岁以前就形成了相应的人格基础,后期的教育是对人格基础的丰富。6岁以前则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播下爱的种子,幼儿才能够养成知恩图报的性格。赫拉斯·曼曾经说过:一名儿童在幼儿时期如果精力不集中,性格暴躁,破坏力极强,那么今后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时,也很难提高创造力,把握住真正的机会。所以在进行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家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借助情感体验的方式,使幼儿能够更具感恩之心,今后在成长道路上也能够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突破自我,取得成功。
二、 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幼儿园缺乏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缺乏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导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引导幼儿拥有感恩之心。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强调幼儿的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应当在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前提之下,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阶段,由于幼儿的年龄层较低,缺乏对事物的认知,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给予幼儿情感体验。但当前幼儿园所开设的科目相对较少,关于情感教育课程的内容更是相对缺失,这就导致应试教育思维逐渐渗透幼儿园教育阶段,而在感恩教育方面则缺乏相应的指标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和教师更加看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而对幼儿的行为能力和认知意识缺乏有效的教育,且不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个人能力会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教师经常会以“讲道理”的形式修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这种方法的引导效果有限。当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缺少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缺乏各项教学活动的引导,幼儿自身对相关内容的认知相对较为模糊。
(二)感恩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幼儿园经常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的情况,无论是感恩教育还是其他基础教育,都缺乏对幼儿兴趣的引导。只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才能够96dcecd8ef7ad66fb6a99829c7241899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强化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当前有20%的教师会带领幼儿以做游戏的形式获取知识,有10%的教师会借助小品类型的情景模式,让幼儿了解与感恩相关的内容。但是大部分的教师缺乏对教育模式的创新,无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感恩教育应在人际交往、交流沟通等过程当中使幼儿能够产生情感的波动,真正意识到感恩的实质作用以及存在感意识。当前大部分的幼儿园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当中,存在教育的片面性和随机性,许多教育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比如要求幼儿能够拥有感恩之心。当幼儿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或者行为品质上的不良现象时,教师通常只是通过言语上的教育,并未让幼儿真正清楚自身的错误,体会到感恩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且停留在表面,很难真正提升幼儿的素质水平,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教育缺乏持续性且未能家园合作
当前在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当中,通常只是进行阶段式的教学。当幼儿出现不良习惯时,只能接受被动教育。幼儿的行为缺乏主动性,经常存在一种错误反复犯的情况。在开展各项感恩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且感恩教育的频率较低。由于感恩教育缺乏持续性,对幼儿的作用也相对不足,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有关调查显示,在某项调查当中,参与调查的38名幼儿园教师中只有 10.5%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借助家园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只有不到5%的教师会对感恩教育进行持续性的输出。由此可见,感恩教育不仅缺乏持续性,也存在家庭方面的缺失。每一位幼儿的家庭情况不同,成长条件、成长环境都会影响幼儿对感恩的认知。家长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部分家长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或者缺乏有效的认知,未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以至于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只知道索取不懂回报。如果无法强调家园合作,进行持续性的感恩教育,从长远来看,很容易影响对幼儿情操和道德的培养。
三、 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是指3~4岁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这些幼儿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在幼儿园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这些幼儿会按照幼儿教师的命令行事,但很难摆脱在家庭中养成的基本生活习惯。同时幼儿也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存在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的现象。虽然比起更小的阶段,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升,但并不能真正地控制自己,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大多是指年龄在4~5岁阶段的幼儿,中班幼儿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跑、跳、爬、钻等运动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在参与各项游戏环节中也能够遵守规则,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诸如咬人、打架等现象相对较少。在幼儿教师的教育之下,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在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效果方面也有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在和同伴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时期幼儿在道德的标准和感恩意识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在感恩教育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促进幼儿对各类知识的充分理解和认知,然后在实践行动之中把感恩教育的各项内容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让幼儿实现良好的发展,使其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方面都得到有效优化和充分促进,这对幼儿的向善之心培育和综合素质的优化都有着关键作用。幼儿心中的道德标准会使幼儿在看到他人不好的行为时主动指正,或者找家长和教师告状。但总体而言,幼儿的知识储备量较少,对事物的认知也相对片面。
(三)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通常是指年龄层在5~6岁的幼儿阶层,此时幼儿人格特征会更加明显,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会逐渐发展为自我评估能力,这种自我评估相较于依从性评估,逐渐转向为独立性评估。因而,幼儿在进行是非分辨的过程当中不会一味听信成年人的言语,有时会进行反驳,在评估方面也从单一评估转向多元评估。幼儿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不能控制或者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所以该阶段幼儿往往在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完善方面面临一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需要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引导,要明确幼儿的整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情绪控制以及自控能力等相关方面得到有效增强。具体调研发现,在这个阶段,大班幼儿往往容易存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但情绪稳定程度高,自控能力相对较强,幼儿也有了较强的外在情绪表达能力。比如,有时跌倒后,幼儿可以自己爬起来,不再像更小的年龄阶段一样,会不可抑制地大哭大闹。
四、 3~6岁幼儿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在保育和主题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保教结合是当前进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借助情景表演、绘本故事等多种形式,使幼儿能够具备感恩意识。比如,可以在幼儿园设立广播站,在规定的时间内播放感恩小故事。为了营造感恩氛围,幼儿园可以每周选出两名感恩小天使进行表扬,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具感恩意识。为了使幼儿更具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意识,幼儿教师可以在用餐前播放《悯农》等作品,让幼儿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幼儿教师也可借助绘本故事,比如,《我要去睡觉了,你呢?》等内容,让幼儿能够清楚在午睡时应当保持安静,不能影响他人。《小刺猬和老奶奶》的绘本故事可以使幼儿深受感染,能够拥有孝顺长辈的意识。在《别取笑我的朋友》的绘本故事中,幼儿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另外,幼儿园也可借助主题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拥有感恩之心。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设置“我的家人”主题活动,从而布置相关感恩场景,让幼儿可以从家中携带全家福或者和家人的其他照片,在班级墙中展示。此时幼儿教师也可让幼儿描述照片上的内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参与积极性,改善幼儿的人际交往水平。某些幼儿可能会阐述自己的父母工作忙碌,幼儿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契机,让幼儿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使幼儿能够在无形中形成感恩意识,体会家长的不易。幼儿教师也可在主题活动中播放诸如《感恩的心》《我的好妈妈》等歌曲,营造感恩氛围,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
(二)借助游戏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能够系统地学习感恩知识、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相较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探究和口头宣教的形式,幼儿更愿意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相对较为丰富,一系列的活动空间也以游戏主题来布置现场环境,烘托游戏氛围。幼儿园中通常包含自主性游戏、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等,为了能够提高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幼儿教师可以借助自主性游戏活动进行情感教育。在自主性游戏当中,幼儿需要解决各种游戏困难,也要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由于幼儿的身体素质水平、知识含量和个人能力存在差异,难免会在游戏中产生成就感和挫败感,幼儿教师应加以合理的引导,渗透感恩内容,引导幼儿向善。比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半成品材料制作手工艺作品,在该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幼儿教师也可组织幼儿进行过家家游戏,让幼儿从家中携带自己喜欢的娃娃,模仿父母为自己辛苦劳作的场景,进行角色互换,从而为娃娃喂饭、讲故事、穿衣服。以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使幼儿换位思考,明白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清楚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天然就有的,是父母努力工作的产物,因而幼儿要学会感恩。为了能够提高幼儿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应当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以绘画等形式描述和家人的温馨场景,或者表达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这些情感的体验对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培养尤为重要。
(三)借助节日使幼儿学会感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含义。另外,许多中华传统节日都与感恩相关。在进行幼儿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着手,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比如,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就可作为感恩主题活动开展的契机,使幼儿可以在重阳节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心,同时也能够学习与重阳节相关的故事,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又如,在母亲节,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为母亲制作礼物,如爱心贺卡、爱心发卡、绘画作品等,从而表达感恩之意。借助这种节日契机开展感恩活动,更能在具体的氛围和场景当中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使幼儿也能够学习表达感恩之心的技巧,成长为温暖、善良和体贴的人。此外,幼儿教师也应引导幼儿从文明礼貌开始,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端正个人的品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一些小细节都能直接体现出幼儿的人格和是否具备感恩意识,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表达感恩之情。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要确保幼儿充分理解节假日的深刻内涵,并且在节日的传统文化的整合和优化利用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正确引导,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确保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充分感受其中的核心内涵,且在融会贯通之中使其得到感恩教育的推动和充分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感恩教育的深刻内涵。
以节日为契机让幼儿在具备感恩意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体现在感恩行为上,让幼儿在实际行动中也可以感恩父母,感恩前辈。同时也要在日常的生活细节方面对父母进行感恩行动,要回报父母,对父母的关爱要保持感恩之心,然后在生活实践中要有礼貌,尊敬长辈,应用礼貌用语,称呼上要用尊称,在强化自我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思想行为和实际行动都可以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在体现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能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这对幼儿的综合能力增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这个阶段感恩教育的根本价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和家长协同推进,实现家园共育和互利作用,进而在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充分打造和融会贯通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使其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进而体现出感恩教育的根本价值。教师要让幼儿获知,在受到他人帮助时要说“谢谢”。看到父母辛苦时,要能够主动关心,用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以此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个人的情感态度,也能够在表达感恩之情的过程当中给予他人温暖。
(四)家园配合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向家长阐述关于感恩教育的知识,同时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使家长能够清楚幼儿的动向,并且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幼儿,以亲身示范等方式igcoeSZFSHr97QqLJ7IF6w==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注重个人言行,学会感恩。家长在教育幼儿时也不能大喊大叫,否则这种不良行为会影响幼儿,让幼儿模仿父母,变成易怒和暴躁的人格。例如,某幼儿父亲的朋友给幼儿买了一顶帽子,幼儿试了之后觉得帽子小,款式也不好,十分不高兴,也没有表达谢意,并且当众说出自己的想法,让父亲的朋友难堪。此时,家长的引导非常关键,在朋友走后,父亲应当及时教育幼儿学会感恩,可以以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清楚自身的错误和不妥。父亲可以询问:“如果你给自己的朋友买了礼物,他收到以后不仅不说谢谢,还直接说不喜欢,宝宝,你会不会难过呀?”这种以提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粗鲁。但此时幼儿家长需要讲究引导的方式和话语的音调,不能让幼儿感觉到责备,否则幼儿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家长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当幼儿看到父母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非常孝顺时,也会深受感染,从而成为能够体贴他人、懂得感恩的人才。通过家园合作开设各项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借助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引导幼儿学习感恩知识,拥有感恩意识,也可提高教育效果。
五、 结论
综上所述,3~6岁是儿童各种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强调家园合作,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提高教育效果。幼儿园要积极和家长进行配合,统一战线,了解关于感恩教育的相关知识,各自履行职责,从而为幼儿的感恩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和家长只有让幼儿真正产生情感体验,清楚感恩的重要性,拥有感恩之心,幼儿才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不断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霞.感恩于心,知恩于行——幼儿园午睡环节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J].才智,2020(14):4.
[2]张春香.家园共育视域中的幼儿感恩教育[J].家长(上旬刊),2020(4):74-75.
[3]濮玉珊.幼儿园感恩教育现状及成因研究[J].才智,2020(8):152.
[4]时红艳.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46):8.
[5]曾茜蓉.浅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速读(下旬),2019(9):177.
作者简介:向秀萍(1977~),女,汉族,甘肃金塔人,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