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提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增强幼儿运动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表达和沟通以及塑造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童谣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力。然而,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理论支持、幼儿年龄段特点对教学提出的挑战、童谣内容与运动游戏融合难度较大以及教育资源分配和环境不足导致实施难度增加。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订科学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规划,结合幼儿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童谣,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强化教育者的培训与专业素养。
关键词:童谣;幼儿;运动游戏;融合;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59-04
童谣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对幼儿全面素养的更高要求,将童谣与幼儿运动游戏融合,成为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文章将从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融合策略等方面开展细致分析,旨在为完善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提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童谣朗朗上口、欢快的旋律以及富有情感的歌词,能够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将童谣与运动游戏结合,创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玩乐中接受知识,提高对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还能够培养其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在童谣的引领下,幼儿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枯燥的任务,而是将其与愉悦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形成对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增强幼儿运动协调能力
在运动游戏中,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童谣的引入为此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通过设计歌词与运动动作相呼应,可以引导幼儿在运动中体验音乐与动作的协调,使运动不再是单调的动作重复,而是充满了乐趣和律动感。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动作配合童谣的歌词,例如,在歌词中提到“跳跃”时,鼓励幼儿进行跳跃动作;在歌词中提到“摇摆”时,引导幼儿做摇摆的动作。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幼儿的大肌肉群,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和空间意识。童谣所特有的律动感和重复性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运动游戏中的童谣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循序渐进、有规律可循的学习过程,促使其更加自信地参与各种运动活动。
(三)促进语言表达和沟通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不仅局限于身体动作的协调,还体现在促进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通过结合童谣,教育者能够创造出一个富有语言元素的环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积极的语言表达。童谣的歌词往往简单易记,具有律动感,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借助语言表达情感、描述运动的机会。在运动游戏中引入童谣,可以通过歌词中的指令、描述性语言,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正确的动作和表达。例如,在进行体操活动时,教育者可以设计搭配童谣的口号,鼓励幼儿通过语言来指导自己的动作,增强语言和运动之间的关联性。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沟通的机会。
(四)塑造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童谣以其欢快、明朗的调子以及富有童趣的歌词内容,在幼儿运动游戏中扮演着塑造积极向上情感体验的重要角色。其欢快的音乐氛围能够激发幼儿内心的愉悦和乐观情感,为运动活动注入活力。在童谣的引领下,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歌词表达正面的情感,如快乐、自信、合作等。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运动态度,还有助于促进其整体的情感发展。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运动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童谣所传递的愉悦氛围也对缓解幼儿学习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在运动游戏中融入欢快的童谣,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运动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陶冶情操,还能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运动游戏。
二、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现状
(一)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童谣在幼儿语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童谣,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歌声中学习语言,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有趣的歌词和旋律能够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童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童谣的旋律简单明快,容易被幼儿接受和模仿。在唱歌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提高自身的节奏感。最后,童谣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许多经典的童谣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教授幼儿这些经典童谣,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幼儿运动游戏的常见特点
首先,强调兴趣和愉悦。运动游戏的设计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运动的积极态度。其次,关注全面发展。幼儿运动游戏注重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身体协调、灵活性、感知觉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游戏,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不仅在体能上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其认知和社交能力。最后,运动游戏的设定通常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通过创造各种情境,如模拟动物世界、自然环境等,使幼儿在游戏中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够感受到真实场景,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三、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理论支持
目前对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应用尚未形成明确的理论框架。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使得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核心原则。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教育活动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外,缺乏对童谣与幼儿运动游戏融合的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在该领域的深度发展。对童谣与运动游戏的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提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完善和系统的教育实践指导,促进幼儿运动游戏的发展。此外,缺乏教育理论支持也使得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中难应对不同幼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理论的缺失导致教育者缺乏对幼儿认知发展、情感特点等方面的深刻了解,难以精准制订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
(二)幼儿年龄段特点对教学提出了挑战
幼儿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复杂的信息和长时间的活动难以保持关注。在运动游戏中融入童谣需要考虑幼儿的认知能力,选择简单易懂的歌词和动作,以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参与。此外,幼儿的好奇心强烈,因此需要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童谣内容,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复杂的动作和规则的掌握需要教育者有更为耐心和巧妙的设计。在融合童谣的运动游戏中,需要注重动作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幼儿身体发育水平,促进其在愉悦氛围中学到更多的基本运动技能。另外,幼儿的情感表达较为直接且容易受外界影响。在童谣中融入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需要教育者通过歌词和动作设计,引导幼儿在运动中体验愉悦、自信和合作等正面情感。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于刺激或复杂的内容,以防止产生不适或焦虑情绪。
(三)童谣内容与运动游戏融合难度较大
童谣的歌词和运动游戏的动作需要高度契合,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童谣的语言表达和运动动作的设计存在差异,如何将抽象的歌词与具体的动作匹配,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上花费更多心思。此外,幼儿年龄较小,动作过于复杂或歌词理解难度大都导致融合难度增加。童谣的节奏和运动游戏的节奏需要相互协调,以保持活动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需要巧妙地将歌词的韵律与运动的节奏结合,确保幼儿在动感的音乐中完成各项运动。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和动感设计的能力,增加实施的技术含量。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还需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有些童谣过于抽象或难以理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容易引起幼儿的困惑。
(四)教育资源分配和环境不足导致实施难度增加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足影响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实施。教育资源包括音乐教材、运动器材等,而有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缺乏音乐教材或适合的运动器材,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受到制约,实施难度增加。其次,教育环境有限。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的场地、设施不足导致童谣与运动游戏的实施受限。例如,空间狭小、缺乏安全设施等问题都妨碍运动游戏的开展。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削弱了童谣在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效果,使得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教育者的培训与专业素养也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如果教育者在音乐知识或运动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培训,将影响他们在童谣与运动游戏融合实施中的能力,实施难度难以降低。
四、 提升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策略
(一)制订科学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规划
为了提升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效果,制订科学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考虑音乐教育和运动教学的融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科学的教育体系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童谣在运动游戏中的作用和期望达到的效果。这有助于为教育者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使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童谣元素。同时,明确的教育体系也能够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标准化的教学框架,有利于推广和分享成功经验。其次,科学的课程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以保障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更好地适应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易学的童谣和运动动作,而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适度增加难度,使其更具挑战0tj9Cozy9AYXeDtLpvnWr7d2p3OwGHY5aHAOw800oj8=性。再次,科学的课程规划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童谣在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是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交叉领域,因此需要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科学的课程规划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使得教育者能够全面地把握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教学。最后,科学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随着教育理论和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童谣与运动游戏融合教学的认识也将不断拓展。因此,及时吸纳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保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提高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效果。
(二)结合幼儿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童谣
要提升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效果,关键在于设计富有创意的童谣,使其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创意的童谣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使运动游戏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性。首先,童谣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童谣的歌词内容应简单易懂,语言要富有韵律感。通过使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和记忆童谣,提高他们对运动游戏的参与度。其次,创意的童谣设计要结合运动游戏的实际情境,使歌词内容与运动动作紧密结合。通过将童谣的歌词与具体的运动要求融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动作,促进他们的体能发展和协调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与跳绳、迎风跑等运动相关的童谣,使幼儿在唱歌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运动动作,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促进了身体的锻炼。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效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动软件等,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童谣在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制作精彩的音乐、视频,将童谣与运动场景结合,可以生动展现各种运动动作,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模仿。例如,使用音乐视频展示跳绳童谣,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跳跃动作,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其次,互动软件的运用可以增强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互动性。设计专门的运动游戏互动软件,结合童谣,让幼儿通过点击屏幕、手势等方式参与游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富有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反应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同时,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设计虚拟运动场景,将童谣与虚拟世界结合,使幼儿仿佛置身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参与感,还能够提高他们对运动游戏的投入度,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此外,通过在线平台的建设,教育者可以分享富有创意的童谣和运动游戏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这有助于教育者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融合效果。
(四)强化教育者的培训与专业素养
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教育者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更好地推动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育者需要注重对童谣的深入了解。教育者应该学习童谣的编写技巧、音律特点以及与运动游戏结合的方法。了解童谣的文化内涵和幼儿学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创作适合幼儿学习的童谣,使其更具启发性和教育性。其次,培训应注重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教育者在设计童谣与运动游戏的融合时,需要具备创意思维,善于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设计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培养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幼儿学习需求的变化,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五、 结论
在童谣与幼儿运动游戏的融合中,我们不仅发现了童谣对幼儿学习的积极影响,也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通过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深化理论支持、创新童谣设计与运用科技手段,我们为童谣在幼儿运动游戏中的融合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期望这些努力能够为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幼儿创造更富有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在欢笑与动感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黄贵珍.论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J].美与时代(下),2023(10):50-53.
[2]何嘉欣.以童谣为起点的流行书写:文化记忆视域下的岭南粤语儿童文学发展论述[J].粤海风,2023(3):57-66.
[3]黄绮雯.北京童谣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行动研究[D].长春:吉林外国语大学,2023.
[4]柯冬娜.潮州方言童谣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22-125.
[5]哈杨妮,杜熙茹.融合与创新:童谣在小班体育游戏中的融合运用研究[C]∥中国班迪协会,澳门体能协会,广东省体能协会.第七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2022:1505-1508.
作者简介:覃丽葵(1974~),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柳州市柳江区机关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