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项目式研学实践例探

2024-08-01 00:00:00梁波
考试周刊 2024年23期

摘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习活动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社会实践结合。将项目式学习引入研学实践,围绕国情教育学习主题整体设计研学任务和目标,以研学任务单为构架,注重过程表现和创意成果,引领学生开展“沉浸体验”式研学实践探究,在多元评价中厚积家国情怀,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研学实践;项目式学习;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37-04

实践性、政治性、综合性及思想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其他学科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把学生带入实践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感受理论与实践存在的密切关联。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等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要求,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知识面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显著提升。文章以“探寻‘荷莲’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活动为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和感触社会生活,进一步领悟民情、国情及社情的含义,强化学生的爱国之心。

一、 明确项目学习目标,以“家国情怀”统领研学过程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包括“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两项内容。着重从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正视发展挑战、共筑生命家园四个角度,引领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了解家乡发展情况,可以分析家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提出相关建议。学习本单元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因此,教师可通过研学旅行、参观访问及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学生实施国情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强大祖国的信心。另外,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乡村的振兴发展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及政治认同感,在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在学习“文明与家园”这一课程内容时,以社会实践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以国情、民情、社情为学习主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根据课标和教材逻辑框架构建完整的课外活动,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外活动。

基于此,我们依托家委会组织学生走进柳州市柳江区百朋荷苑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旅行,在荷苑导游的精心组织指导下,我们的研学实践活动绘声绘色地进行。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探寻‘荷莲’传统文化”项目式研学任务。

任务1:“清莲园行受益多”。重在认识清廉人生的“七笔账”,了解荷莲文化、廉政文化,培养“清正廉洁、和谐友善”的品质,以及领悟“讲勤俭,广行善”的家风家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对社会有担当,爱家爱国,思想上进,廉洁正直、和谐友善。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地处理和他人的合作关系,开阔学生视野,学习良好的家风家训,提高学习思维,有道德修养。

任务2:“藕类菜肴我来做”。通过亲身体验制作藕类菜肴,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食物的价值,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尝试和体验不同的藕类菜肴。学生可以了解和接受不同的口感和风味,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开放心态。同时,亲自动手制作食物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与他人分享美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

任务3:“荷园亭下爱写生”。荷花写生课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心情愉悦且舒畅,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色彩、人、事物、风景,感受自然,置身其中,用自然的状态、直观的感受画你所见到的细节、颜色、造型,置身人群依然专注于眼前的创作,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和对人的亲切感,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借助绘画写生,进一步增强对荷的认识;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欣赏多彩的世界,培养学生绘画情感,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和对人的亲切感,发现生活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任务4:“栽香水莲喜品茶”。地方性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地方人民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栽香水连喜品茶”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共同关注学习交流地方性茶文化,通过栽香水连,品茶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关注地方性茶文化,深度参与学习地方性传统文化的实践行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祖国热爱之情。

任务5:“深挖玉藕我能干”。通过积极体验深挖玉藕活动,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深挖玉藕,培养合作精神,树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深刻地领悟幸福的来之不易,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努力创造自我的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通过以上五项任务,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更加浓厚,达到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

二、 打造项目学习构架,以“沉浸体验式”深化研学探究

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较,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会增强知识探索欲,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另外,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生活问题有更多的了解,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应对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应将真实生活情境作为项目式学习主题,利用相应的学习构架将学生引入知识探究中。如以研学为核心的任务构架:“探寻‘荷莲’传统文化”,在研学情境的感染下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感受当地“荷莲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美好情感。

(一)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方文化认同

研学项目式开发与应用,作为一种有效的体验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当地荷莲文化的了解、认同,在研学课程所设计的项目式学习中体验、实践。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帮助人们梳理思路、整理思维。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常常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并根据每个部分的联络和需要解决的任务来构建整个问题。这使得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容易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根据整体目标来设置相关的解决策略。

在进行研学之前的任务研究中,学生积极寻找关于荷莲的信息,分组研究荷莲的品种和用途以及与荷莲相关的文人绘画、诗篇和格言等内容。荷莲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深感敬佩。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学习与研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框架(如图1),为学生提供荷莲文化的知识,并激励学生去深入了解和认同荷莲文化的核心理念,使学生对荷莲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理解和热情。

设计《荷莲·研学手册》探究与分享,研学前分组完成问题探究,落实检查责任,进行比赛评分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任务完成后,荷莲文化的记录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厚,这些物质化的成果展示了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系统构建,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荷莲文化和家乡的深厚情感。

基于此,学生参与“深挖玉藕我能干”体验课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一边挖掘莲藕的根茎,一边学习如何种植和管理,同时还能感受到藕片制作过程中不同时期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藕农师傅以其熟练和利落的手艺让学生时不时地感到惊讶,面对乌黑的藕池,如何精准判断玉藕位置?如何挖藕才不折断?如何挖藕才省力?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并借助藕农师傅的专业指导和讲解,整理出解决方案,并组织相应的挖藕竞赛。学生还主动参与挖掘莲藕背后的故事中去,深深地感受到了藕农师傅——挖藕人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尽管挖藕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有许多技巧和方法,这使得学生对当地的玉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更加深厚。

(二)借助研学手册问题探究任务单,深化地方文化体认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必须对本地传统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正式开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与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内容设置到研学手册问题探究任务单中,加强课堂互动,将学生带入荷莲文化知识学习中。但这样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应弥补目前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突出国情教育主题,展现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以探究“栽香水莲喜品茶”这一项目任务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清晰、易懂的任务单,如表2所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研学实践,认真听藕农师傅的讲解,观示范、做记录、亲动手、真体验、明茶道,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从而激发学生懂感恩,知艰辛,从而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

学生借助任务单的指引,将合作完成的技法流程图,并记录注意事项说明,以此通过理论学习与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荷莲文化的理解,在新体验之中激发对“莲茶”强烈的好奇心,萌生热爱之情。例如,看着莲花在茶壶中慢慢“盛开”,略有小成的展示,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与叫好,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荷莲文化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厚谊自然生成。

三、 创新项目成果展评,以“过程回顾”厚积家国情怀

(一)强化过程表现,引领素养发展

在学习项目式内容时,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及评价能力为核心,体现评价项目和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荷莲文化宣传会任务,同时结合其他三项任务形成完整的展评活动,对学生项目研学活动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如表3所示。

完成项目探究任务,应当从不同的主体角度对学生项目活动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带队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评等,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其成长与进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注重多元展评,深化家国情怀

可通过多元展评方式对“探寻‘荷莲’传统文化”项目式研学成果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研学手册、制作视频、描写研学参与感受、绘画等,体现项目式研学成果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在教师的指引作用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对整个研学过程进行有序总结。通过丰富的展评内容和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回顾和反思项目过程中加深对家乡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将制作创意作品作为荷莲文化宣传会任务,学生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创意作品,如藕丸创意设计菜、荷花速写比赛作品展、挖玉藕大赛展、泡茶艺展、观清莲园谈感受,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对荷莲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态意识。研学活动结束后,还有的学生通过制作微视频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触动,对家乡荷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油然而生。画面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乡村风光的美丽和壮美,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荷莲文化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研学实践与地方性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814)。

作者简介:梁波(1977~),男,壮族,广西柳州人,柳江区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