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借助深入理解知识内在逻辑意义的“深度学习”理念破除传统教育理念重知识、轻意义的问题成为学科教学的一大改革亮点。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性、理解性以及反思性是深度学习的突出特征。文章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从课前准备、教学实施以及课后反馈三个阶段提出深度学习视域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教学需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133-04
深度学习旨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处理,进而可以在理解知识内在逻辑与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性、理解性以及反思性是深度学习的突出特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的深度学习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要求,也能满足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必须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 课前准备阶段
(一)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同于培养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可行性比培养目标更强,是对历史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界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有突出的作用。
1. 全面分析学生
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目标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因此通过学情分析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是制订课时教学目标的第一步。一方面,教师要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等进行全面分析;另一方面,要立足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在把握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教学目标的制订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深刻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突出反映了新课改背景的成果与新课改理念,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科学指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更加重视对历史教材的钻研,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提高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精心研读、细化解读,在TzmJQbZmEIjt/NIwX6NidE+eCIASWt6V/1n8rc9vfLA=宏观上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深层整合教学内容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无法在有限的教材中呈现,尽管教材中已经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相应的删减,选择了一些重点内容,但是受制于篇幅的有限性,历史教材仍然表现出文字简略、脉络不清的问题。因而,必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是按照“背景—过程—影响”开展讲解的,教学主题的规整与教学立意的深化都存在欠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仍然局限在表面,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在以教材为授课基础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删减甚至质疑,进而在把握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让教学内容在同一主题的连缀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主题的设置实现教材整合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要避免形式化问题的出现,不能让标题的设置喧宾夺主,而是要在简化结构、突出主题、彰显逻辑、表达关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自制的微课、相关史料、影视资料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质高效设置导学案
历史学科的知识杂而多,但是高中阶段科目多、任务重,历史课时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为了实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重点的教学,教师就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对这一课时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准备条件。
高质高效设置导学案,一方面,要立足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差异,提高导学案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历史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能通过导学案实现锻炼与提升;另一方面,要强化导学案“导”的意图,选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预习完成的知识点作为导学案的内容,并强化导学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逐步实现深入学习。
二、 教学实施阶段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深度学习理念除了体现在学习结果上,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旨在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实现学生与教师、与学习内容的充分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深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通过民主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构建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在班级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文化,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要促进合作探究的活化。一方面,要创新合作探究模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融入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再进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探究问题的合理设置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且要保证探究问题的开放性,避免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设的内容上。以历史事件为例,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当时环境的激烈与紧张,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收集相关资料,揣摩人物心理,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深远影响等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要基于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师生交流是课堂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师生交流的内容大多局限在教师提前挖好的“坑”中,历史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历史课堂只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更像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工具人”,双向交流的缺失限制了学生观点的表达,这对以对话为中心的深度教学是致命的。鉴于此,充分尊重与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回应及时做出评价,实现对学生交流欲望的激发。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提高对历史知识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便在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即学生的思维深度。因此,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组织高中历史教学就要以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为导向,借助问题导学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首先要更新问题的呈现方式,增加问题呈现的趣味性特征,在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深度学习的实现创造条件。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通过梯度化的问题设置来满足不同学生、同一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通过连环设问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循序引导。
(三)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本质的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强调知识本身的浅层学习的排斥。相反,教师必须认识到浅层学习对深度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在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教学的深入与拓展。
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首先要重视常识教学,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明确历史常识概念,深化学生对常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要强调同课异构,以学情差异为准绳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整合构建,通过特色课堂的打造实现学生经验与学习内容的深度融合,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最后,要借助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培育,比如,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就是历史高阶思维的重要体现,将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质疑的学习作为两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以推进。
三、 课后反馈阶段
(一)强化教学反思
1. 重视教师反思方式的创新
深度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实现要借助反思的作用,通过教学反思来对教学行为进行二度审视,并在审视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与不足,并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鉴于此,借助多种反思方式帮助教师实现反思效果的提升是深度学习视域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之一。
首先,要拓宽教师的反思范围。狭隘的反思角度会将教师的进步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无法满足深度学习的现实需求。因此,拓宽教师的反思范围,在明确学生是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讲授的清晰度、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方法的适配度等进行全面的反思。同时,教学理论、师生关系等也应该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加深pnPm1Pikwm0+mkBCoNZGKlqUvbjaiEAFaN9hOL/mgvs=教师的反思程度。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的反思程度也应该由表层反思向深层反思转化,由关注教学表象向关注教学本质转变。除了要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还要反思这些教学情况出现的原因,以便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科学的指导。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反思意识。深度教学是反思性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自我反思来最终实现,因此在教师反思之外,学生的自我反思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因素之一。教师必须从意识层面入手,重视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反思意识的影响下自觉开展反思活动。
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反思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反思学习的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渗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反思性学习思维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互动反思,在小组成员互相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以他人为参照物来对自身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二)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课后作业可以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对深度学习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教师必须重视合理有效且有深度的课后作业的设计。
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意义”为例,教师就可以完成历史内容向现实问题的转移。一方面,教师要紧抓这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明确教学主线是“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历史问题向现实问题的延伸,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完成课后探究作业的布置,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这一部分知识为基础对中美贸易战进行分析。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既帮助学生梳理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明确了学习重点,还让学生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在应用这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对这一知识的深入认识,理解了知识背后的逻辑,为实现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调节与反馈,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环节,这与深度学习的全过程性不谋而合。因此,教学评价与深度学习的融合可以实现对深度学习实施的全过程监控,并及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修正,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故而,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应用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的历史教学全过程是强化深度学习效果的保障。
四、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
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以课本为桥梁或者途径,走向历史深处,了解相关的知识,也要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深入学习历史,为学生开展历史主题活动,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识。
(一)结合课本开展主题活动
在学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单元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活动内容,如“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学生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通过网络资源、借助学校图书馆纸质资料等,制作相关的图示,把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思维导图、图说历史等。看哪一组学生对这一主题活动完成得最好,制作的图示、图说最能突出主题,能说明多民族国家演进的轨道。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但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结合小组的智慧、思维进行设计、制作。整个过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协调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能真正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作用,实现深入教学、深入学习目的。
(二)开展历史主题演讲
为了给学生拓宽更多学习历史的渠道,丰富历史学习的形式,让历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内容充实饱满,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历史主题演讲。
首先,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历史学家,来为学生进行历史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听演讲过程中的思考、疑问与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化历史教学意义。
其次,教师也可以请一些历史爱好者,结合一些历史剧,如《康熙王朝》《如懿传》《甄嬛传》等,分析里面人物,把电视剧中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剧,把历史与电视剧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把戏说当真历史,造成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
(三)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为了强化学生对课本历史知识的记忆,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题活动。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可以根据组织规模,参赛人数分为团体赛、个人赛,如以一个小组、一个班级进行参赛,或者学生可以以个人形式报名参赛等。这样的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积累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学习历史的意识CGfE14E1ylLzXrJQRrlsIg==,也能活跃学习形式,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五、 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成效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仍然表现出浅显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因而,立足当前的教育背景,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高中历史教学,从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课后反馈阶段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了解历史学科的本质。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进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赵纯锋.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2(3):84-86.
[2]欧阳云飞.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1.
[3]余永聪.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21(14):66-69.
[4]焦波.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析[J].天津教育,2021(9):77-78.
[5]孙寒.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作者简介:黄维(1985~),男,汉族,甘肃两当人,甘肃省两当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