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关实际情境提升学生关于“位置”内容学习力的实践研究

2024-08-01 00:00:00班克芳
考试周刊 2024年23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学习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当前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构建相关教学情景,将数学课程知识融入教学情景,以此深化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文章以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数对”为例,探讨该内容相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关于“位置”内容的学习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借助;实际情景;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97-04

一、 研究背景

在新课标与“双减”实施的背景之下,当今的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其中,位置内容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位置内容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情景的应用,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借助相关实际情景提升学生关于“位置”内容学习力的研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实际情景,将抽象的“位置”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实际情景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数对”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景,对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位置“数对”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学习数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坐标系与坐标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文章旨在促进学生掌握数对的基本概念,通过相关实际情景的应用,加深对数对知识的理解。

二、 研究目标

文章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实践研究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实际情景与“位置”内容的教学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对比实验,将验证引入实际情景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位置”内容的掌握程度。研究哪些类型的实际情景运用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并探索在不同年级与班级的适用性。开发适用于学生的“位置”内容教学材料,基于研究结果,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三、 研究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数对”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掌握列与行的含义,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会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掌握书写规律,能够正确使用括号,在研究过程中,明晰列数在前,行数在后,对中间逗号的正确使用情况形成一定的认知。

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数对的概念,数对是由两个数组成的组合,用于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其中,第一个数表示横坐标,第二个数表示纵坐标。例如,展示一个简单的坐标系,并标注出一些点的位置,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对的概念。介绍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实际情景,在地图上标注城市的位置,在棋盘上标识棋子的位置,均运用了数对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数对相关的实际应用,并进行分享,以此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讲解与演示,向学生详细介绍数对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同时,强调数对的读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坐标系,标注点的位置,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分组进行讨论,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对学习内容完成之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已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学习力研究成果,对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运用实证研究法,对实际教学实验和观察,验证实际情景对提升学生位置内容学习力的有效性,其中包括实验法、调查法等。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数对”为例,分析实际情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在案例与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得出同一列的规律,数对的第一个数字均一致,同一行的规律,数对的第二个数字均一致。由此在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对的规律。

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评估实际情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定性分析,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深入探讨实际情景在“位置”内容学习中的作用。

归纳总结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实际情景提升学生“位置”内容学习力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力培养,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场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五、 研究成果

通过实践和研究,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能够将实际情景与“位置”内容的教学结合,包括使用实物模型、地图、游戏等方式,使抽象的“位置”概念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对比实验实施过程中,发现引入实际情景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位置”内容的掌握程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使用实际情景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多种类型的实际情景与运用策略,包括使用实物模型、地图、游戏等。此种策略在不同年级和班级的适用性得到了验证,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对”的讨论,体会这是什么含义,利用“列”“行”等相关知识内容,掌握两个数字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的方法,强化学生思考与分析,通过情境融合,深化学生课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法迁移,从座位图至格子图,形成立体的数学结构,在具体场景中促进学生对“位置”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多项知识整合分析,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带领学生感知数学认知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理解,学会构建“数对”与“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现成”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由线拓展到面,引导学生从交一维空间拓展为二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带领学生体会统一行与列的顺序、行与列的名称、位置的表示方法,利用具体的情景与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

基于研究结果,设计适用于学生的“位置”内容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练习题等,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基于实际情景的“位置”内容教学。在各项工作完成之后,对此次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表研究论文,举办研讨会,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范例。研究成果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

六、 研究效果

对学生设计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教师报数对,学生站;(3,X),(X,2),(X,K),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站起来,并寻找其中的规律,经过逐步探索之后,得出最终的结论。结合教材相关练习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内容之后,结合生活,强化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连连看、十字绣、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扫窗图、奥运会活字表演等相关场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提?你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结合《课堂作业》中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次研究过程中,引入实际情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位置”的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实际情景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位置”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具体情境的引入与运用,促进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际情景,并进行适当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以确保实际情景能够有效地与“位置”内容的教学结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此次研究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情境设计的针对性不足,未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影响了综合教学效率的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实际情景的反应也往往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均能够从实际情景中受益。实际情景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相关的知识,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可能出现过度依赖实际情景的现象,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讲授位置与方向的基本知识内容、位置相关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学习难度不高,通过教学情景的融入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率。以此在情景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设置一定的障碍,例如,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具体位置,融入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在情景设计中融入已有的知识。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来看,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但是结合教学实际,仍然有几个层面需要努力。在课堂引入层面吸引力不足,在情景设计中未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是在教学中构建统一标准,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确定位置的需求,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整体知识体系相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设计自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糅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交流环节的设计未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出现交流环节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得教学展示面较窄,教师引导语言不够生动有趣,使得课程教学设计效果相对有限,出现学困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理解不足的情况。因此在相关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加强对学生理论的有效指导,使用简洁利索的语言,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利用引导性语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应当平衡实际情景与理论知识的比重,确保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实践技能。基于实际情景的“位置”内容教学要求具有相应的教学材料的支持。然而,目前相关层面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或寻找合适的教学材料,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与工作量。

八、 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次教学中通过讲解、演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掌握了数对的基本概念与应用。通过小组讨论与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展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拓展数对的应用范围,探讨将数对应用于几何图形的描述中。此外,通过游戏、竞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关于“位置”内容的学习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实际情景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增强教学情境设计的灵活性,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因素,设计合适的实际情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位置”内容的教学结合。除了传统的实物模型、地图、游戏等实际情景,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尝试引入更多的实际情景,如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验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丰富与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将实际情景应用到其他数学领域,如代数、几何等,以验证“位置”内容的普适性。随着当前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借助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基于实际情景的“位置”内容学习资源。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使得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的学习方式。为了准确地评估实际情景对学生“位置”内容学习力的影响,在更大范围、更长的时间内进行研究,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有效性,收集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满意度与反馈等相关信息,以全面了解实际情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寻求与专业教育机构、研究团队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分享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通过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为提升学生“位置”内容学习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 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学情景的引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位置”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情景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借助相关实际情景提升学生关于“位置”内容学习力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英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情景化教学设计[J].读写算,2023(30):82-83.

[2]栾颖.“学讲模式”: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有效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23(8):64-66.

[3]周海燕.“教学生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数学之友,2023,37(16):14-17.

[4]金光瑞.“情景教学”破解“乘法的初步认识”难点: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J].读写算,2023(22):28-30.

[5]江真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行为特征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5):196-198.

[6]王琪.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7):127-129.

[7]李利利.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力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43-45.

[8]黄博.“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J].江西教育,2023(19):60-61.

[9]张艳,吴志坚.“画数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形象支撑”[J].数学教学通讯,2023(13):24-26.

[10]杜倩.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1256-1258.

作者简介:班克芳(1977~),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玉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