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实践研究

2024-08-01 00:00:00张钥
考试周刊 2024年23期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输出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实践研究,具体实施包括小组分配、任务分工、保障建设和评价激励等步骤。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希望文章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后续的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对抗;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88-04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根据我国国情,优化教学合作学习方法和策略。第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小组中出现消极、依赖的现象,促进小组全员共同进步。第三,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对抗机制是一种将合作与对抗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研究。国外方面,教育心理学家Slavin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提高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Johnson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小组合作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部分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和对抗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应用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此外,南京市的一所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对抗机制,通过合理分组、明确职责、及时评价反馈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组合作对抗的教学模式将合作和竞争思想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然而,尽管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合理分组、如何确定小组长和组员的职责、如何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变成小组内部分化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小组合作对抗机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文章将结合具体教学工作,探讨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与效果反思。

一、 学习动机

在小组合作对抗中,研究学习动机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研究学生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实施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成为小组合作对抗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文章从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小组合作对抗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对抗抛弃了传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目标单一的特征,结合小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不同小组要依据学习内容和本小组成员的学习进度,设置小组目标。个体目标是根据小组成员个人能力设置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优化小组分配机制,结合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主选择学习主题。既要满足教师的教学目标,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同时,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图像、视频、音乐、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教学活动

在小组合作对抗中,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在小组内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你追我赶的关系。

采用帮助“弱者”的原则。让落后的学生参与主题讨论、汇报等环节,保证小组内每个学生不掉队。

在小组合作对抗中,通过树立小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既能提高榜样者的学习热情,又能感染其他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加强小组间、个体间及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升交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评价

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关系,在教学评价中要客观、公正,对积极、优秀的学生也要做出鼓励。

弱化“边缘人”现象,在小组合作对抗中,只有全员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小组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应给予正面的、多形式的评价,特别是积极的、表扬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 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的实施

小组合作对抗教学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来实施的,包括小组分配、具体实施、任务分工、保障建设和评价激励。

(一)小组分配

班主任熟悉班级情况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对抗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对新接手的班级,班主任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对抗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参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果班级人数是单数,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选定一名适合的学生担任班级助理。小组数量必须是偶数,以确保两两对抗的形式。组长的选择可以基于学生的总成绩,也可以根据组内成员的能力情况来确定。副组长是由组员投票选举产生的,负责协助组长管理组内的纪律和卫生,并督促相对落后的组员不断进步。

小组分配原则分为两种:小组分配和小组成员分配。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初始的组员划分通常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和身高、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行均衡分配,确保每组人数相同且对抗的两组同学实力相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抗,可以根据对抗情况、个人意愿进行调整,允许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聘。

(二)具体实施

基于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同时,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图像、视频、音乐、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小组间、个体间的交流及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升交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自主预习、合作自学、问题自纠、思维探究和合作展示等方面。课堂自主预习是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组内分工合作进行的新课预习工作。合作自学是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解决初级问题的过程。问题自纠主要针对习题讲解课,通过小组合作,让组长组织组员先自我核对纠正。思维探究是小组合作解决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合作展示是全组成员一起在全班展示的课堂活动形式。

“小组对抗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赛对抗”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旨在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任务。小组对抗不是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赛对抗。这种对抗形式有助于均衡组内力量及座位安排,便于组织组员活动。

(三)任务分工

“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参与和各司其职。每个组员都有特定的任务和责任,以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和帮助“弱者”的原则。让落后的学生参与主题讨论、汇报等环节,保证小组内每个学生不掉队。在作业收取方面,可以按照科目顺序依次对应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负责收取特定科目的作业。此外,组长负责记录对抗组的所有学生的加减分情况,加减分的内容由每组组员汇报。每个组长都有一张记录单,每周上交一次进行汇总。

(四)保障建设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的顺利进行,可以从文化建设和“班规”方面提供文化和制度保障。通过小组文化建设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允许小组成员自选地点、自设造型照相,并商议自定组名以彰显个性。班主任将照片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并在阶段总结时将获胜组的奖状张贴在他们“组照”旁边以增强小组荣誉感,激发斗志。同时制订“班规”来保证对抗机制的运行,明确奖惩细则,从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约束,有则加分劣则减分。“班规”的制订应由学生自行商议决定,班主任可以在必要时给予指导。“班规”一旦制订,下发给学生让他们添加或修改,共同完善后让所有学生签名表决,要求大家信守诺言,严格遵守不得违反。这样整个班级的管理就形成了一张相互约束的“法网”,各小组在管理中就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处理问题上就会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只有这样,班内的违纪现象才会明显减少,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良好的班风才能逐渐形成。

(五)评价激励

及时对小组进行奖评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反思,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在教学评价中要客观、公正,对积极、优秀的学生要做出鼓励,通过树立小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应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表扬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可以实行“每周一小结,半学期一大结”的制度。每周一小结就是每个周五要将每个学生的量化得分算出来评出前十名。同时,对小组第一名进行公开表扬和特殊奖励,树立小组榜样。奖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奖就有惩,扣分超过一定分数的学生则需按照班规中的不同要求接受相应的惩罚。同时公布小组对抗情况,对抗失败的小组需要接受一定的劳动惩罚。半学期一大结就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后对各个小组的对抗情况进行总结,评出获胜的小组,颁发奖状,小组留念合影。然后根据在对抗中存在的力量悬殊等问题综合成绩和个人平时表现得分重新分组,调整力量,以确保小组合作对抗的持续有效进行。

三、 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半年的实践摸索,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取得成效

第一,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在团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在为小组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他们也在为班级共同目标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任务与目标。这种合作方式既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也提高了整个班级的战斗力,促进了集体建设的发展,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树立小组榜样。小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既能提高榜样者的学习热情,又能感染其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三,激励问题生和学困生。在小组机制的激励下,问题生和学困生对自身的要求有所提高。例如,上课爱睡觉、爱说话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导致他们的小组成为值日组;上课不好好背诵的学生,听写时给组里拉分,会受到全组的谴责。同时,为了实现小组目标,其他小组成员也会主动帮助他们。

第四,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个人的量化得分并非只来自学习,还包括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后进生可以通过在其他方面的优异表现冲进班级前十名,获得“免作业卡”,受到全组、全班的关注,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第五,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教师、学生对他们的关注。小组合作机制的基本原则是“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既是对他们的约束,也是对他们爱与关注的体现。因此,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存在问题

1. 激化组员之间的矛盾

虽然小组对抗起到了互相督促和激励作用,但同时也可能激化互对组员之间的矛盾。由于对抗的存在,组员之间可能会因为竞争压力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2. 孤立个别违纪学生

个别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可能会成为“孤军”,受到小组的孤立。各个小组可能都不愿意招收这样的学生,导致他们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

3. 出现“脱敏反应”

在半个学期的对抗后,如果不做出调整,小组可能会呈现倦怠状态。常胜组可能会变得肆无忌惮,而常败组可能会安于现状,失去进步的动力。

四、 结论

小组合作对抗机制是一种将合作与对抗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其实施过程包括小组分配、任务分工、保障建设和评价激励等步骤。为了保障小组合作对抗机制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加强小组文化建设,并通过及时评价反馈来激励学生。经过半年的实践,该机制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问题生和学困生、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以及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该机制也存可能激化组员之间的矛盾、孤立个别违纪学生以及出现“脱敏反应”等问题。未来工作中,将继续调整优化小组合作对抗机制,关注学生关系,加强违纪学生教育引导,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小组分配和任务分工,不断完善机制,以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Allyn & Bacon,1995.

[2]Johnson D W, Johnson F P.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M]. Prentice Hall,1991.

[3]Kagan S. Cooperative Learning[M]. Kagan Publishing,1992.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5]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3):45-47.

[6]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赵兴龙.小组合作的机制与策略:基于竞争与合作视角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8):58-62.

[8]李静.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68-170.

[9]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39-43,11.

[11]刘以榕,申艳娥.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J].教学与管理,2005(9):3-5.

[12]孙时进,卢会志.管理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113.

[13]郭红霞.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9(4):49-51.

[14]阳利平.厘清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5):86-91.

[1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

[16]陆宏,冯学斌.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76-80.

作者简介:张钥(1986~),女,汉族,山东章丘人,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情境教学、班级量化管理。